中国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巴林石为例,新近在内蒙古一个红山文化中期的古墓中挖出一块巴林彩石玉环,证实了巴林石应用已有6000多年,比寿山、昌化、青田石应用的历史早了几千年。在中国元代之前石雕仅是用作祭祀、陪葬等器具的原材料,元代始有篆刻家用叶蜡石雕刻印章,自此石头才开始进入大雅之堂。到了明清则变为皇家宠物,达官贵人手里的珍宝。乾隆年间的郑杰编著有《寿山石谱》,将寿山石以产地命名,沿用至今。昌化、青田石命名则既有产地名称,又有因相随色命名。巴林石的名称几乎全部是因相命名。随色取号。
清代杨璇被誉为寿山石雕的鼻祖,其审曲面势、依色巧雕的创作思想,古朴精湛的圆雕艺术手法堪称永恒和经典,始终被后人继承和沿用。清末寿山石雕因发源地、所在地、传承关系、市场对象不同多生了东门派和西门派,各派的技艺竞争和发展极大促进了寿山石文化和技艺的发展。因此清末到民国初年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个繁荣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石雕艺术家。
石雕艺术面对的是绚丽多彩,质地优异,具有宝石气质的石头,加上长久历史文化的熏陶,数百年石雕艺术家的创作经验积累,早已传承悠久,自成一体,形成独有特色和风格。石雕是融入雕刻技艺与美学创作的产物,传统石雕艺术要融入现代生活必须要创新发展,石雕艺术家们既吸取传统艺术的精髓,继承传统石雕的精华所在,从传统石雕中找到精神依托,又不能完全刻意去追求传统而固步自封,而是要将传统石雕艺术与现代石雕艺术相互融合,寻找一种新生命的艺术表达。不用违言,现在石雕艺术仍不少以不变传统题材及老旧形式体现,如何结合现代元素,如何在深厚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创新出现代风格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石雕作品从经典传承方面我们要注意雕刻艺术家创作风格的辨析。任何石雕大家必有独特风格,个性特点,以此领会到其思想品格、文化观念、技艺师承、创作习惯。另外还要注意作者名款的识别、辨伪。明代之前石雕作品无名款,清代康熙年间雕刻家才在石雕作品上署名,但也极个别,缺少普遍性。近代的石雕知名大师因商业原因也不愿意在作品上落款,因此历史上石雕作品有署名款识的特别少。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追捧名家之风兴起,购藏者都要以作品署名为据,才使署款蔚然成风。但署款也有真伪,要特别用心识别,以防上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