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巴林石雕刻所用典故传说

标签:
曹公胆文学家香案金钗更昭君出塞 |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吹箫引凤》
典故: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聪明美丽的女儿,喜欢音乐。她有一块珍贵的碧玉,每天带在身边。她的父亲就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弄玉。一位工匠用这块玉石为弄玉做成了声音非常好听的笙,。弄玉刻苦学习吹笙,不久,就吹得非常好听了。
一天晚上,弄玉又坐在窗前吹笙。突然,远处另有一种乐声在和她一起吹奏。奇怪的是,当她吹完一曲,远处那美妙的乐声还在不断地响。
这天夜里,弄玉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位英俊的少年骑着彩凤从云中飞来。他说:“
我是从华山来的。”少年吹着箫,那只彩凤也随着悦耳的音乐翩翩起舞,那美妙的音乐,优美的舞姿,真是奇妙极了。
秦穆公听说了弄玉的梦,派人四处寻访,居然找到了这个吹箫的少年。他叫箫史,长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只要他的箫声一起,就会引得金凤飞舞,百鸟歌唱。
秦穆公于是把箫史召进宫来,让他和弄玉成了亲。箫史和弄玉志趣相投,从此每天便在一起愉快地吹奏乐曲。
后来,弄玉向箫史学习吹箫,终于学会了用箫声吹奏凤凰的鸣叫声。以后,只要弄玉一吹奏凤鸣,就有一群凤凰飞来,围着他们愉快地跳舞鸣叫。
NO:01
(17×11×19cm)
典故:钟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古书记载他系唐初长安终南山人。钟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宋沈括在《梦溪补笔谈•杂志》记载:唐人在吴道子画的锺馗像上题字说:唐明皇身体不适,白天卧床休息,梦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被一个大鬼追着绕大殿奔逃;大鬼捉住小者,劈成两半吃了个干净。皇上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钟馗,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我忿而撞死在阶下,蒙皇上按状元厚葬。我发誓替皇上铲除天下妖孽。”皇上醒来,病就好了。于是,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并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从此,钟馗大名就传遍天下了。
NO:02 巴林石金银冻雕件《踏雪寻梅》
(12×6×14cm)
典故:张岱的《夜航船》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引此典故形容文人们观赏风景潜心作诗的情致。
NO:03巴林石福黄雕件《麒麟送宝》
(27×28×9cm)
典故: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神的坐骑。在传说中麒麟被被称为“仁兽”。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体现了麒麟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正是因为这种“仁兽”所具备的品质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的礼教和儒家风范,所以能在发展传承中被广大民众和统治阶级所接受。现实中也有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据传麒麟主聪慧,主祥瑞,是避邪驱凶,招财纳宝的瑞兽。“麒麟送宝”的寓意是吉祥,招财进宝。
NO:04
(47×41×15cm)
典故:引自《列子.汤问》中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他办不到。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愚公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NO:05
(3.8×3.8×18cm)
典故:中国民间崇拜的福星、禄星、寿星的合称。据传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后逐渐人格化。禄星为文曲星国神比干,北斗第四星。寿翁为南极星,在船底座,故寿星亦名南极仙翁。
明清以后民间常将福禄寿三星一并奉祀。
NO:06
(24×2.2×13.5cm)
典故: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的故事。八仙即: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相传,八仙自王母蟠桃大会醉别而归,途经东海,但见白浪滔天,吕洞宾提议八仙各投一物过海东游,表现仙家本事。
八仙的法器各有不同: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叠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横笛,曹国舅有玉版。诸位仙人响应吕洞宾的建议,将随身法宝投于水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
后来,人们把这个掌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NO:07
(30×55×10cm)
典故: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以今西安为起点,西达意大利罗马。因商路贸易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故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的商贸大道,而且是促进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都在这条商路上留下动人的故事。
NO:08巴林鸡血石雕件《松鹤延年》
典故: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常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
鹤,传说中是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中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可见古人认为鹤是多么长寿了。鹤亦被道教引入神仙世界,视之为出世之物,成了高洁、清雅的象征,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鹤在民间亦被视为仙物,长生不死。
因此人们常把鹤作为长寿的象征,并与青松相提并论,用“松鹤延年”、“松龄鹤寿”来象征长寿。
NO:09
(8×8×15.5cm)
典故: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三国演义》把刘备三请诸葛亮叫做“三顾茅庐”。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NO:10
(7.5×10×3.5cm)
典故:传说龙生九子,螭琥是龙的第七个儿子,龙常带着最喜欢的这个小儿游玩四海,以至螭琥名扬天下。螭琥是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亦称螭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汉以后,螭虎使用得更为广泛。史书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汉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镇宅可驱邪避恶。
NO:11
(6.5×10.5×4.5cm)
典故:貔貅又名天禄,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麒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并转化为财富,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NO:12
(5×5×9cm)
典故:七星鼐又作“七星能”,传說中一种三足的「鳖」,与“鳌”不同。鳌为龙首鱼身,鳖为龙首龟身,龙首配以如龟壳的背甲,背甲上有七顆圆形凸起者,称「七星鼐」,为上古神兽,因背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北斗星而名。北斗星宿有一颗为魁星,主管世间功名禄位。古代多以七星鼐为印钮,表达对仕途顺利的愿望。
NO:13巴林石金银冻钮章《庄子梦蝶》
(3×3×14cm)
典故: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在梦中变成一只蝴蝶,在花间起舞,悠然自得;醒来才明白那只蝴蝶不是自己。可是庄子忽而又想,自己或许本来就是一只蝴蝶,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子的吧。想来想去,竟然搞不清自己究竟是庄子还蝴蝶了。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庄子的这则寓言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咏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NO:14
(8×6×10cm)
典故:根据易卦:“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农历十一月冬至日,昼最短,此后,昼渐长,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称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正月正是三阳生泰卦,此时既是立春,又逢新年。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故“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便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之辞。后来,人们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其谐音而已。
NO:15
(23×19×7cm)
典故:《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因他居住在燕山(现在北京),故称窦燕山。
《三字经》中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并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
NO:16 巴林石金银冻雕件《七仙女》
(35×10×26cm)
典故:董永与七仙女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传说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
NO:17
(17×8×5cm)
典故:五老即睢阳五老,是指宋代睢阳地区五位德高望重的长寿老人。他们都是朝中重臣,退休后在睢阳寓居休养,结社组织“五老会”,主要是赋诗论文,不干时事,人敬之如着蔡。
由于他们德高望重,德、才、寿兼备,所以备受人们敬重。为弘扬其美德和长寿之福,宋时便有睢阳的画家以他们为原型,画了《五老图》。成图时,五老还都健在,他们还分别为图题诗抒怀。
《五老游春》表现的就是五位老人结伴游于山林之中,舒眉展目,或观景,或悠闲踱步,或正在交谈,形态各异,神采飞扬的情景。
NO:18
(18×20×9cm)
典故:“太白醉酒”说的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字太白,其姿容秀美,骨格清奇,有飘然出世之表,且绝顶聪慧,十岁时,便精通书史,出口成章,人赞之锦心绣口,又称他是神仙降生,以此又呼为李谪仙。李白乃自称青莲居士,一生好酒,立志遨游四海,看尽天下名山,尝遍天下美酒。
李白入都应试,因不肯贿赂主试官杨国忠及高力士,被屈批卷子,推抢出场。后黑蛮国以蛮文上表唐玄宗,满朝无识者;贺知章荐李白,李白宣读蛮书,一字不讹。玄宗大喜,赐酒并许其“开怀畅饮,休拘礼法”。李白酒醉,又奉命草诏以宣国威。李白借酒请旨命杨国忠磨墨,高力士托靴,以泄被屈抑之愤。
此典故被后人广为流传,并被多家剧种采编成剧本,尤以京剧《太白醉酒》最为著名。
NO:19巴林鸡血石三彩红雕件《金蟾献宝》
(26×17×20cm)
典故:相传古时候有一蟾蜍原是妖邪,天性喜欢金银财宝,对钱财有敏锐洞悉力,很会挖掘财源,且法力高强,但却经常危害人间老百姓。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这只长年危害百姓的蟾蜍妖精,在争斗过程中蟾蜍受伤断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蟾蜍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蟾蜍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奇之,称其为“招财金蟾。”三脚蟾蜍也被认定为“招财宝物”。至今还有许多商家都在门口摆放张着口的金蟾,寓意:“金蟾献宝”。
NO:20
35×29×9cm
典故:《列仙全传》记载:麻姑是北赵十六国有名的残暴将领麻秋的女儿。麻秋生性暴虐,在役使百姓筑城时,只有在鸡叫时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学口技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后来被她父亲发现,麻姑害怕父亲打,逃到山中修炼成仙。民间传说中麻姑的故事有所引申变化,说麻姑逃入山中后,其父放火烧山欲置麻姑于死地。正巧王母路经此地,降下大雨,将火熄灭。王母对麻姑的爱民之心大加赞赏,收麻姑作为弟子并带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炼,这座山就是南城县西边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用此泉之水酿造灵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寿辰,麻姑就带着灵芝酒前往瑶台为王母祝寿。王母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
《麻姑献寿》图就源于此典,常用于祈福祝寿之用。又因麻姑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可知麻姑十分长寿,所以麻姑被作为女寿星用来祝贺女性老人。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品以及年画里,《麻姑献寿》永远是历久不衰的主题。在麻姑的造形上,多为美丽女神仙,伴飞鹤或青松或骑鹿,也有些造形是直身托盘作贡献状,手中或盘中出现寿桃、酒或佛手等。
NO:21
10×3×13cm
典故:“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这是“踏雪寻梅”的典故。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后来,“踏雪寻梅”便被用来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还作为成语脍灸人口。一些雕刻品也常以“踏雪寻梅”为题材,刻画文人雅士踏雪寻梅之雅事。
NO:22
典故1: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后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唐李峤《瓜》诗:“六子方呈瑞,三仙实可嘉。”
典故2:指三位翰林学士。唐白居易《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诗:“碧落三仙曾识面,年深记得姓名无?”
典故3:汉末三仙指于吉、左慈和南华,于吉是琅琊(今山东胶南)人,被普遍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三国志》记载为孙策所杀。
左慈,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在道教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丹鼎派道术是从他一脉相传。
南华即南华老仙,三国演义中张角的师傅,将天书《太平要术》传给张角,让他普救世人。
NO:23
118×42×15cm
典故: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被称为画苑“国宝”。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铃记),可证该画最初收藏在皇宫。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由漂亮精美的彩绢制作而成,设色华美富丽,内容丰富逼真。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社会各阶层在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
“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考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一级国宝。因此,“清明上河图”也成为历代的艺术大师们争相效仿的重要题材。
NO:24
80×45×16cm
典故:九龙壁是一种装饰有九条大龙的琉璃影壁,多为明、清皇家所用。北京故宫九龙壁、大同九龙壁和北京北海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
故宫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大同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城区,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代孙朱桂的王府前的照壁。
北海九龙壁,它是我国现有三座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
NO:25
(12×17×5cm)
典故:出自《晋书·王羲之传》列传:王羲之生性喜爱鹅。据说,会稽(今绍兴)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要求买下来却没有得到,就带着亲友驾车前去观看。可是老妇人听说王羲之到来,就把鹅宰了招待王大人。王羲之为此叹息了一整天。
又有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养了一群漂亮无比的大白鹅。王羲之听说便赶去观看,见到河里的白鹅实在逗人喜爱,就坚决要求买鹅。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毫不犹豫,立即挥毫为其抄写了大半天,然后用笼子装了鹅非常高兴地带回家。
传闻王羲之喜爱养鹅,通过观察鹅的叫声和神态,逐渐融入其书法艺术之中,所写的鹅字一笔而过,称为“一笔鹅”。后人还把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鹤相提并论,作为描绘的题材,称之“四爱图”。
NO:26
(58×38×9cm)
典故: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大文豪苏东坡遭到权臣排挤,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为生活计,苏东坡自己开荒种地,筑屋围墙,在住屋的墙上画满雪花,在院里遍植松、竹、梅等花木。一次,黄州知州徐君猷来看望他,见他的居所冷清萧瑟,便打趣地问他坐卧起居,满眼看见的都是雪,是不是太寂寞,太冷清?苏东坡指着窗外摇拽的花木,爽朗地笑道:“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思是说: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徐君猷见苏东坡在逆境中能以“松、竹、梅”自勉,仍然保持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非常感慨,从此对他更加敬仰。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NO:27
(15×10×5cm)
典故:“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亦为掌管和平与喜乐的神仙,是和美团圆之神。
有关“和合二仙”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有四个说法。一说它是高僧寒山和拾得的合称,因二人相交甚厚,和睦同心,清雍正封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有此“和合二仙”之称;一说是唐人万回的哥哥远赴战场,父母挂念哭泣,为慰双亲,万回朝发夕返万里探兄,并带回其亲笔家书。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另一说:古时候有一老道士偶得千年人参和黄芩,欲炼成丹药救济世人。不想被徒儿偷食,老者穷追,二徒儿狂奔,最后贴在华山西壁的山石上,化为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被称作“和合二仙”;还有一说:寒山与拾得同爱一个女子,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闻之也舍女去寻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此后,和合神像便化一为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荷、盒的谐音为“和”“合” 意为“和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
NO:28
(25×17×11cm)
典故:“中国古典四大美女”是指中国古代的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
四大美女之所以千古传诵,皆因她们都曾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春秋时期越国的西施承担起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使命;西汉时期的王昭君自愿嫁给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的局面;东汉后期的貂婵离间董卓和吕布之间的关系,成为计除董卓、匡复汉室的关键人物;唐朝时期的杨玉环经历了唐朝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重大转折,最后被缢死在马嵬坡,其是非功过引无数后人评说。
四大美女皆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这“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又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是杨贵妃观花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NO:29
(4×4×16cm)
典故:《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 “金陵”是“南京”的法定同义词,所以《金陵十二钗》又可以称为《南京十二钗》。这部巨著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为引子,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为主线,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与戏谑。《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书中的十二金钗更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题材。
NO:30
(3×3×10cm)
典故1: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一般寺庙供奉的十八尊罗汉是指降龙、伏虎、笑狮、骑象、坐鹿、布袋、芭蕉、长眉、欢喜、沉思、过江、探手、托塔、挖耳、看门、开心、举钵、静坐诸罗汉。
但现在流传的十八罗汉因添加的两罗汉不同也有数个版本
典故2:在远古时候有十八个强盗半夜去盗抢一户人家,但见那户人家大门洞口张灯结彩,设了酒席,摆了元宝,正在接他们。强盗奇怪他怎能未卜先知?问起缘由,主人说:“我有头驴,是我的岳母。前世借了我的粮,正箩借了反箩还。今世转成驴,专门来给我们还债的。她在河边吃草时听见你们商量的事,回来告诉了我们。”强盗们听了顿起忏悔之心,洗净手脚,寓意洗净过去,重新开始,然后出家修成了十八罗汉。
NO:31
(16×9×22cm)
典故: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意为“道法”。达摩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有说他属于印度四大种姓之一的刹帝利种姓的。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
达摩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武帝时期,他自印度航海来到中国,为弘扬佛法,历尽艰辛,行医济世,遍施爱心,在下层百姓中广结善缘,引起共鸣。后来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自此创立中国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公元535年,初祖又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弘法,并传衣钵于慧可,次年在此圆寂,终年150岁。达摩的经历充满传奇性和戏剧性,有关他的传奇故事更是被后人广为传诵。
NO:32
(30×18×9cm)
典故:歇后语有“芝麻开花——节节高”。进入成熟期的芝麻,每开花一次,就拔高一节,接着再开花,再继续拔高。中国老百姓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形容成“芝麻开花节节高”,意思是象芝麻开花一样,一年比一年好。所以,生活中我们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好上加好。旧时杭州风俗:年初一把芝麻梗插在屋檐头﹐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以求日日进步﹐称为"节节高"。
NO:33
(24×28×5cm)
典故1:“指日高升”一词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臣》:“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指日”即“不日”,指为期不远。指日高升,意即不日升官。是旧时官场预祝之词。
典故2:武强年画《指日高升》:清明时节,一民国官人带着一妻一妾,乘坐两匹马拉的轿车,出行野外,踏青观光。轿车尾部半隐半露的聚宝盆光芒四射,马前车后,如盘的宝钱叮叮当当。轿夫的着装及画面配诗,点名了太平盛世逍遥自得的官人身份:“家有千顷靠河沿,一妻二妾美又贤,当铺钱店七八座,总统府中带兵官。”虽然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与广人民众的距离很远,但因反映着劳动人民对富贵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该年画于2003年在武强一农村老宅屋顶发现,属国宝级年画。
NO:34
(15×5.5×16cm)
典故1:《淮南子·外八篇》记载:古时候,羿到山中狩猎,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姮娥(就是后来说的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羿受帝尧之命射九日,杀危害百姓的异兽,立下盖世奇功。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羿的门徒逢蒙前去偷窃,姮娥情急之下,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羿听说姮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姮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羿与姮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典故2、嫦娥是帝喾的女儿,后羿的妻子,美貌非凡。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曾用宝弓一口气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思念著后羿。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典故3:民间的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就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NO:35
(23×6×26cm)
典故: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在流传过程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他飞翔在云端,一边演奏乐器,一边载歌载舞,为人间带来幸福吉祥。中国古代的画匠们,从飞天的故事里受到启发,在敦煌壁画中加入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形象,希望飞天女神保佑來往的商贾旅客,为大家帶來吉祥和欢乐。于是,飞天成了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名片,它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它是不长翅磅、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NO:36
(48×32×22cm)
典故:《史记·天官书》说:“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蜃:大蛤蜊。“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古人认为蜃景是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的楼台城廓。在古人看来,原本平静的海面,忽然有了山,有了水,有了房屋,有了人流车马,实在太神奇了!他们相信那一定是真的,一定是某种特殊的存在,那里一定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住着仙人,到那里可以求得不死之药。秦始皇便派他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然而几次求仙不得,徐福怕秦始皇降罪,于是率领船队浮海东渡,再也没有回来。我国历史上对“海市蜃楼”的记载很多,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气所为’......”之说。
NO:37
(17×11×7cm)
典故:魏晋文豪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祖先为会稽上虞人,本姓奚,因避怨而徙谯,居于嵇山之侧而改姓嵇。嵇康幼时丧父,靠寡母及兄长教养,他自幼不涉经学,好读老庄,倾向玄学,好属文论,亦好弹琴咏唱,养成“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的个性与学风。他自称“轻贱唐虞而笑大禹”, “非汤武而薄周礼”。他曾做过曹魏政权的中散大夫,但司马氏当政后,便隐居不仕,与当时名士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结为“竹林之贤”,清议时政,切磋玄学,抨击名教。据说他曾游过太学,为太学抄写石经。由于他采取不与司马氏政权合作的态度,终被司马氏政权迫害,当他被捕下狱时,太学生数千人为之请愿,要求留下他当老师。后惨遭杀害,死时年仅40岁。嵇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学论著和文词优美的愤世疾俗之作,后人辑有《嵇康集》(原名《嵇中散集》)
NO:38
(21×14×4cm)
典故1、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刘备字玄德,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他虽是贩屦织席的,却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因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逃难江湖。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世居涿郡,颇有庄田,杀猪卖酒,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刘关张三人志趣相投,都思为国出力,破贼安民。因此在涿郡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三人焚香而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至此之后,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焚香结义。直至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也必定不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典故2、据传卖肉的张飞和逃难的关羽因为一刀猪肉当街打了起来。无人敢上前劝架。卖草鞋的刘备,一手攥住关羽的胳膊,一手攥住张飞的胳膊,朝两边一分,一按,两人立刻动弹不得了。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一龙分二虎。关羽和张飞早就耳闻刘备大名,都表示想和刘备交朋友。刘备见他们都是英雄,也希望能成为弟兄。于是当街捧了些土,拣了几根细柴棍儿插上,权当香烛,三人一齐跪地磕头,就算结拜成弟兄了——当地百姓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结义。
三人结义后,时常聚在一起喝酒。刘备无钱,总是白吃白喝,关张不满,一次,在上首铺了张芦席,席下盖着一口井,特意留给刘备。不料刘备却坐得安安稳稳,大吃大喝。张飞暗暗揭开一点芦席,只见井里云烟缭绕,有一条鳞光闪耀的五爪金龙托着刘备。二人明白,刘备眼下只是英雄落魄,将来定会大富大贵,便对他另眼相看,于是,他们便来了个第二次结义。
刘备为了表示诚意请关张到家里吃饭,为掩饰家贫,用很多布袋装满黄土,口朝下,竖在屋里。关张问那是什么,刘备随口答道:“黄金。”张飞不信,双手抱住布袋,翻了个口朝上,嘿,里边果然装的都是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张飞又打开另外几个布袋,全都一样!这下连刘备夫妇也惊呆了:“果然是三人一条心,黄土也变金啊!”三人恍然大悟:“这是苍天示意!只要我们永远风雨同舟,就是天下也能打下来哩。咱们还应该对天盟誓一次。”刘备住的楼桑村西有个大桃园。这时候正逢桃花盛开,他们便在那里第三次结拜,海誓山盟,这才是桃园三结义。
NO:39
(5.5×3.5×12cm)
典故:司马光,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宋史》记载: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就在中国家喻户晓了。
NO:40
(16×4×13cm)
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身为晋国大夫的楚人俞伯牙,驱竹船来到月湖侧畔。当时雨过天开,皓月千里,银光洒满大地,江水滔滔东流,心中高兴就弹起琴来。俞伯牙乃一代琴师,琴声透过了寂寞的夜空,一曲未终,有人大声叫好。原来是一个樵夫——钟子期。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了,于是“摔琴谢知音”从此不再弹琴。
NO:41
(25×12×16cm)
典故1:李逵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之一,心粗胆大、率直忠诚、刚直、勇猛而又鲁莽,反抗性很强,杀人不留步,人称“黑旋风”,排梁山第二十二位,步军第五位。李逵虽粗却十分孝道,到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老家接母亲。老母此时眼已瞎了,李逵就背着母亲翻山越岭。不想母亲在他去找水时被老虎吃掉,李逵又悲又怒,忿而杀了一家四虎。
李逵孝母的故事,被人们广泛传诵,自然成了许多艺术大师的创作题材。
NO:42
(13.5×24.5×7cm)
典故: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已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
(11×17×4cm)
典故: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和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好饮酒,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称“醉八仙”。八十六岁告老返乡,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遂写《回乡偶书》二首。
44巴林鸡血石雕件《女娲补天》
(13×11×32cm)
典故:女娲补天,出自《山海经·水经注》。远古时,有一位善良的人首蛇身的女神叫女娲。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打了败仗的共工一怒之下,把不周山撞崩了,支撑天地的大柱断了。于是,天塌了,地陷了,山林起火,洪水喷涌,龙蛇猛兽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为拯救人类炼石补天,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还擒了黑龙,刹住了龙蛇猛兽的嚣张气焰,又用大量芦草烧成灰,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销声匿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NO:45
(16×12×5.5cm)
典故:明朝《列仙全传》中,刘海为八仙之一,到了《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刘海的位置才被张果老顶替。但在所谓下八仙中,还有刘海的名字。刘海,五代时人,仕燕王为相。后学道成仙,传说中是个仙童,前额垂着整齐的短发,即现在的发型“刘海”。刘海骑在金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是传统文化中的“福神”;金蟾为仙宫灵物,古人以为得之可致富。“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表示财源广进,大富大贵之意,过去人们常将刘海戏蟾剪纸、绘画请回家中,求财祈福。
NO:46
(70×20×48cm)
典故: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得到玉帝的准许,下凡来到人间,体察人间风土人情。
有一天,王母来到一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看到一马平川都被水所覆盖,白茫茫一片,没有人烟。她感到很不是滋味。就命青、白二龙立刻退水。青、白二龙施展神威,把方圆几百里的海水喝入肚中,这片土地终于露出了许多的山头。王母按落祥云,落在了最前面的一个较大的山头上,随手从头上拔下一根银针,向山崖一指,银针由小变大,从她手中飞向山崖,歪歪扭扭地向里钻了几十里,钻出一个山洞。王母来到这座洞口,吩咐麒麟让这几百里的土地出现人烟。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平地上升起缕缕炊烟。王母就住在这座洞里施舍恩惠。
后来,王母要离开这儿继续出游。临行前,看到人们在田野里耕作,感动得掉下一滴眼泪,落在洞口的石崖上,从此这滴水就源源不断了。
人们为了感谢王母娘娘,就把这洞起名叫“王母洞”。并且在每年三月三日到这里来送香还愿,求王母娘娘保佑岁岁平安。
福黄雕件 《诸葛亮出关》
(30x32x10cm)铜奖
典故: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日夜操演军马。当年秋,曹操令夏侯惇与于禁、李典等率兵十万,征讨刘备。刘备立即召集将士,令军师诸葛亮首次分兵派将,关羽、张飞等将领虽半信半疑,但军师严令众将如此这般,依计而行。夏侯惇与于禁引兵至博望坡后,刘备、赵云佯装败走。此时天色已晚,并刮起大风。夏侯惇只顾追击,不知不觉陷入诸葛亮设的埋伏圈内,四周芦苇突然燃起大火,杀声震起。一时间,火借风势,火光冲天。曹军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带兵杀回;关羽出兵截住敌军粮草,并把粮草全部燃着;张飞又领兵在博望城放火烧了曹军辎重。夏侯惇、于禁等夺路逃脱,曹军死伤无数。刘备赢得了第一次全胜。这是诸葛亮出山后打的第一仗。他略施小计,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终令关羽、张飞等人折服。史书有诗为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