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 / 读李娟《冬牧场》

标签:
李娟哈萨克冬牧场阿勒泰地窝子 |
分类: 杂谈 |
先从杂志上看到这本书的节选,觉得不错,马上网购了一本。连续几天睡前读几小时,三天就读完了。读这本书很轻松,都是家长里短,细碎的不得了。但由于所见事物独特,几乎不可很好替代,倒也新鲜有趣,一点也不觉得乏味。作者李娟的生活经历很简单,感觉一直没离开过阿勒泰的哈萨克乡村,但她对简单而封闭的生活,以及荒野沙漠的
“小感觉”很好,观察独特、真切,表达清新,完全不同于以往众人那么“郑重其事”写的东西。对我来讲读这本书更感同身受,象回了趟久违的家乡——几十年前的家乡就是李娟描写的那个样子,荒凉孤寂,人烟罕至。冬天也是冰冷透彻,冻的满面冰霜。我家是那个地方的第一批“建设者”,我一岁被父母抱着过去,住的就是地窝棚,比李娟住的那个地窝子可能好不到那里去。小时候家里住平房,我每天要出去担水,冬天水房附近满地是冰,不知摔过多少跤。冬天的夜晚也要去外边的厕所大小便,黑灯瞎火,恶臭连天。家里烧煤取暖、做饭,但燃煤炉子要用劈材。不知多少次我和哥哥、姐姐跑到贮木场去扒桦树皮,用这个来点火很易燃。又跑很远很远到大山里砍柴,然后再步履艰辛深一脚浅一脚地背回来。可以说李娟提到冬牧场那些“家务事”,我大同小异许多都经历过。
只是这种生活不仅离我已经很遥远了,也离绝大多数中国人很远很远了。现在的生活早已“翻天覆地”变好了,但阿勒泰的哈萨牧民们还在经受这种“苦难”这就是中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到沿海如同到了欧洲,到西部却仍是“往事千年”,完全是个“发展中国家”。
年轻时为画写生到过新疆哈萨克牧区。秋天在伊克布鲁克草原游荡了一个多月。一直住在哈萨克牧民家,但也露宿过一次草地,记得一个晚上都冻的翻来覆去睡不着。那还不是正经冬天,否则也许早就冻“挂”了。在牧民家里最开心的就是喝奶茶,茶里有牛奶加,还有黄油和奶皮,香喷喷的非常好喝,至今我都非常怀念。
看了李娟的《冬牧场》,感觉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大都不知不觉地打发日子,但李娟却将冬季转场独特生存情景中最琐碎、平淡的生活细致地加以记录,娓娓道来,就象在和我们轻松地聊天,还不时因为某件事有趣而哈哈大笑起来。能在这极平凡中有独特的感悟,透过大自然和荒野主人的观察,说出几乎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中国人恐怕没有第二个能做到,能讲出这样子独特“小清新”的话,难怪梁文道说她写的东西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
看了李娟的《冬牧场》,感觉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大都不知不觉地打发日子,但李娟却将冬季转场独特生存情景中最琐碎、平淡的生活细致地加以记录,娓娓道来,就象在和我们轻松地聊天,还不时因为某件事有趣而哈哈大笑起来。能在这极平凡中有独特的感悟,透过大自然和荒野主人的观察,说出几乎是“另一个世界”的语言,中国人恐怕没有第二个能做到,能讲出这样子独特“小清新”的话,难怪梁文道说她写的东西是“本世纪最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