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友保顺为新近即将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一本大型巴林石艺术鉴赏画册所写的代后记,先发在我博客。
年初,巴林石协会决定编辑出版《巴林石宝典》大型画册,我再次背起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第七次“烟花三月下江南”了。巴林石的收藏群体除产地以外,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一带。江南自古人杰地灵,石雕大师辈出,石雕精品汇粹,编辑巴林石画册,采集巴林石精品照片,江南便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刚开始接触巴林石时,便有愿望,一定要去寿山、青田去看看,感受一下。没成想,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这个愿望竟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南来北往,徜徉在美石美刻的艺术花圃里,乐此不疲。
1997年有幸为巴林石集团出版第一本《中国巴林石》画册开始,便与巴林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来,参与了巴林石所有画册图片的拍摄。经历了用彩色负片、反转片到目前的数字影像拍摄巴林石的全过程。1997年7月,与巴林石集团合作编辑出版《中国巴林石》,第一次拍摄巴林石,也是第一次见到巴林石。巴林石色彩丰富,颜色变幻玄妙、陆离,其成品除了六面体的方章外,就是雕件了。在布光上,平面的东西似乎容易些,雕件的布光却充满了挑战性,其本身的抛光,加之上面的保护油,使其在光线之下极其容易产生反光,给拍摄带来极大的难度。为了接下来巴林石的拍摄顺利,先难后易,时任巴林石集团总经理的杨春广先生,特批将价值连城的巴林奇石馆镇馆之宝、拍摄难度极大的“巴林鸡血石王”拿来小试“牛刀”。这就意味着如果此石拍摄成功。后面的事情会顺利进行,否则收起行头走人。为了保证拍摄成功,总公司派了深圳知名商业摄影师伟勇先生协助拍摄。调用了全部的拍摄手段,波拉快片、彩色负片、反转片;135相机、禄徕6x12大画幅相机,玛米亚6x7中画幅相机;室内、室外、影室光、自然光;用胶卷四五十个,一直反复拍了三天,才将“鸡血王”的真面目定格。难度之大,前所未遇。在后来的拍摄实践中体会到,巴林石之所以难拍,是你不了解它,不懂它,不熟悉它。必须对它每个品种的颜色耳熟能详,了然于胸,否则在后期的处理中无法把握其颜色,在当下的数字影像中更是如此。颜色不准,石头的品像、价值随之大打折扣。拍摄初期,由于对石头的认识不足,拍出的片子难尽如人意。为了拍好巴林石,杨春广先生在这方面给我提供了极大支持与帮助,允许我可以自由出入巴林奇石馆,对其中的藏品可任意拍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从负片到反转片,再到数字图像,胶卷拍了数以千计,数字图像不计其数。这些有意的实践为我以后的拍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十几年的磨砺,渐入佳境,先后参与拍摄了六部大型巴林石专题画册。多年与石头打交道,渐渐地迷上了巴林石,对巴林石的认识,也日趋成熟,以致于拍石头竟成了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今天能拍一副像样的巴林石图片,并成为巴林石的专门摄影师,在这里我再次感谢杨春广先生多年来给予我的帮助支持和不离不弃的知遇之恩。
今年出版的《巴林石宝典》是继《中国巴林石》、《巴林石珍品集》、《巴林石》、《国石风采》、《巴林石鉴赏集》、《中国国石巴林石》、《巴林石典藏》、《巴林石品鉴集》之后的第九本有关介绍巴林石的大型画册。作为摄影师我全程参与了这些大型画册的拍摄和编辑工作,也见证了巴林石从发展到壮大的历程。巴林石从1973年正式规模性开采以来,在短短的30多年的时间里,从当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目前的名声鹊起,不能不说和出版巴林石的大型画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里让我们不能忘掉一个人——杨春广。正是在他大力倡导和领导下,巴林石的书刊才得已新品不断,巴林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得以日异深入人心,作为每一个巴林石人都应该记住这个人,记住他给巴林石带来的辉煌。
《巴林石宝典》在编辑的过程中,参与者非常踊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巴林石的利好局面。《巴林石宝典》的问世也恰逢其时,必将为推动巴林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巴林石收藏者的范围,活跃巴林石交易平台,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在这里再次对参与本书出版活动的商家、藏家、爱好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与石为伴,与石共舞。能与巴林石结缘是我一生中的幸事。从拿起相机拍摄巴林石那一刻起,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寒来暑往,四时不断。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我为自己从事的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摄影而倍感知足。为此,我是幸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