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巴林石已应用6000多年
(2012-04-05 15:43:35)
标签:
巴林石红山文化巴林右旗巴林彩石杂谈 |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新近编辑一本新的巴林石作品艺术欣赏集,应要求撰写了前边的一段巴林石概况,是将原来已写过的稿件加以修改的。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新近在一个红山文化中期的古墓中挖掘出一块巴林彩石玉环,证实了巴林石应用的历史已有6000多年,比寿山、青田、昌化石历史早了几千年。
巴林石产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盟”与“旗”都是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特有的一种行政区划方式,“盟”相当于省的地区级,“旗”则相当于县级。赤峰市号称是中国最“大”的市,土地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一个广东省那么大。赤峰与国内多个城市如北京、呼和浩特等地民航通航,铁路和公路交通网密布,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和快捷。北京距赤峰较近,飞机一小时航程,对赤峰辐射影响力最大的城市是北京,许多赤峰人跑到北京去开巴林石店。
巴林右旗以盛产巴林石著称于天下,巴林石即以当地地名命名。以产地命名宝玉石名称是中国一贯通行的做法。巴林石名称在历史上也几经起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被著名矿物学家张学范先生在著述《矿物学》中命名为“林西石”,到1973年巴林石恢复开采时又按石头质地统称为“叶腊石”,直到1979年国家轻工部才正式命名“巴林石”。
巴林右旗位大兴安岭南段的山地区域,总面积10256平方公里,产出巴林石的特尼格尔图山(蒙语是有透明石头的地方),距旗政府也就是巴林石集团所在地大板50公里,全程柏油路通达。矿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主要由大、小两座山峰组成,原共有5个采矿区,现已有的被废弃。后来人们曾使用多种手段在附近反复进行地质勘探,试图再找出巴林石新矿源,但一直一无所获。2008年8月在巴林石矿山建设的“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矿山公园设有主牌广场、印石广场、矿山采区景观、古加工坊遗址、古辽代采矿迹址、日伪期采矿遗迹,以及原二采区7号矿洞等景观和现场场景,参观后对巴林石会增加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石地方标准”,将巴林石定义为:“是天然珠宝玉石,属含水的铝硅酸盐类,是以高岭石、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Al2O3和SiO2,其次含微量铁、锰、钛等氧化物,部份含较多汞的硫化物,摩氏硬度为2-4,密度为2.4g/cm3-2.7g/ cm3。”巴林石地呈透明及半透明状,以及微透明,折射率为1.56-1.60。质地晶莹剔透,水性及冰味十足,外表光泽有如琉璃与蜡烛。巴林材质细腻、坚实和凝润,软硬适中最好下刀雕刻。石头中含硫化汞的即为巴林鸡血石,透明度较高,犹如冰状晶体的称为巴林冻石。地子接近实地微透明或不透明的则叫做巴林彩石,石头上有具象或抽象图案的则归于巴林图案石。
巴林石矿形成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火山爆发时将巴林石矿留存于蚀变的酸性火山熔岩中,以及火山碎屑岩中,适于成矿的火山热液沿着断裂处上升,在岩石缝中填充形成了巴林石矿脉。后经晚期次浅层火山的热液多次作用,矿脉又数次叠加蚀变,巴林石主体矿脉才得以最后形成。其中因金属硫化物所起的成矿作用,矿脉中有辰砂侵染形成的点和线脉状,这就是鸡血石。地质名词很难懂,专业的说法为巴林石成矿原因为热液裂燎充填式的蚀变型矿床。也就是说巴林石成矿由火山爆发喷出的烈焰,恰巧流入带酸性可腐蚀溶变的岩石中,或流入火山爆发本身带来的碎屑岩石中。经过这次“惊天动地”还不算,还要在晚期多次的火山爆发中被热液又多次叠加和腐蚀,最后才消停下来真正成矿。这反复大变动的期间还要“巧遇”金属硫化汞,其化合变化才出现了如今的鸡血石。矿脉形成时各种溶蚀方式,机遇不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才有了福黄、冻石、彩石、图案石等各种石头。关于巴林石的成矿条件的特殊性在此还是引用著名地质学家万力的一段话“巴林石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也不可能再找到第二个类似的矿山。它之所有稀缺与巴林石成因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人们知道世界上最贵重的矿物资源是金刚石(钻石),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专属性,它均在超壳断裂附近的稳爆角砾岩中形成,它理化条件必须是高压低温。与其相比巴林石的形成虽然也与火山作用有关,然而,巴林石的形成更复杂更特殊,它形成于晚侏罗世的火山口附近,受火山期后热液的作用一些流纹质火山岩形成高岭石、水云母、水铝石等粘土矿物,在火山喷发过程中形成的环状和放射状断裂进而形成了高岭石脉。受后期火山热液的影响,这些高龄石脉在低温低压的理化条件下形成迪开石(巴林石),后期受燕山运动的作用汽水热液进一步活化并带有大量金属硫化物,沿原来形成构造带进一步上侵,在封闭的条件下形成辰砂、自然汞等,在迪开石脉内充填辰砂即形成鸡血石。总之,巴林石的形成经过了多次热液成矿作用。因此,巴林石形成的复杂性和其特殊的理化条件决定了它的稀缺性和独特性。”
巴林石的历史悠久,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就有应用,而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器物代表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元朝之前,石与玉不分,都被统称为玉。巴林石产区所处位置在红山文化中心地带。2011年7—8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友好村西约2公里处一座较高山丘的顶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对这个村西面的二道梁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有巴林石彩冻石所制玉环一件。造型精巧,磨制细致。是首次在国内发现经过正式挖掘的红山文化中期的巴林石器物,这个发现以出土实物明确证实了巴林石实际应用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证明巴林石早就参与了中国北方文化、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历史时刻。公元4世纪强大的辽统治时期,也有巴林石印的实际应用,如契丹早期“奉国契丹”印就是巴林石所刻,当时许多佛教用品都是巴林石。辽大都所在地北五台距巴林石产地很近,不过近百里左右,其使用巴林石不足为奇。巴林草原上一直流传至今有许多关于巴林石与成吉思汗的民间故事,据传说巴林石曾做为贡品献给成吉思汗,无历史记载,不好考证。但现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藏有一块巴林福黄所做金代石魁,另有一件元代的巴林石福黄石杯,可证明巴林石在此时已有实际应用。另据说民国初年热河驻林西镇守使米振标曾组织过开采巴林石,但没采多少。2006年12月16日中国嘉德拍卖行曾拍出民国篆刻名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厂题款的一对巴林石鸡血石,这从一个角度证明巴林石在民国时期的确有少量产出。日伪统治时期曾在当地组织过开采,并制成印章、墨盒等成品输回日本,在日伪统治时期所出的《大巴林蒙古情况调查》中有记载。可能正因为日伪当时曾染指巴林石开采,日本人有所印象。1972年中日建交时周恩来总理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送其一对昌化鸡血对章,在与日本客人交谈中周总理获知内蒙古昭乌达地区,即今天的赤峰市也产这种鸡血石。即责令当时的国家轻工部调查并组织开采。如果不是这样,巴林石有组织有规模的恢复开采可能还要推后。
1973年当时尚归辽宁省管辖的巴林右旗成立了旗属巴林石矿,专门从事巴林石开采、加工和销售,并成立小型的雕刻厂做巴林石的雕刻加工。1985年巴林石矿与旗属工艺美术厂、木工厂合并成立巴林右旗工艺美术公司。1999年又改为股份制的巴林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几年又进一步改制为完全市场化的股份制公司。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巴林石地方标准“修订完成,确定了巴林石的定义、技术要求、鉴定方法、检测规则,以及标志、贮存、包装、运输等标准做法。这一年巴林石检测鉴定中心在巴林右旗成立,开始了巴林石的检测认证和通过验收工作。
在中国四大名石中,巴林石的组织形式最为独特。寿山、青田和昌化石无论在历史上允许的开采期,还是现在的禁采期,其组织形式都是分散、单独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三大名石的采矿、雕刻加工及运营都是由众多分散独立的小商家分别完成。不仅没有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来领导经营、规范管理和策略市场,就是在生产环节中也未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强势龙头企业,始终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这样当然有经营灵活,行动快捷,风险较小的好处。但也有经营无序,效率底下,滥采乱挖,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无组织无纪律众多分散小团体的乱挖乱采,导致三大名石的资源与环境遭到极度掠夺和破坏,致使石头资源几近枯竭,形成的极大恶果,这才促使三大名石所在地政府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禁止再继续开采的强制措施。
在巴林石历史上清代、民国、抗战时期都有零星采掘,自1973年恢复规模开采之始,当时管辖赤峰的辽宁省政府就规定生产和经营为“国营”。当地政府为此成立巴林石矿,1985年巴林石矿又与巴林右旗工艺美术厂、木工厂合并成立工艺美术公司,专事巴林石矿山生产,巴林石加工及市场运营。1977年巴林右旗工艺美术公司改组为巴林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在则是一家完全市场化的股份制企业。无论组织机构如何变化,巴林石矿山的专一采矿权,巴林原石的专营权都没有改变,始终归巴林石集团所有。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巴林石矿山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没有被滥采乱挖。特别是近十年来巴林好石头资源市场紧俏,价值也日益升高,石头越来越变得十分“金贵”。为了更有效保护资源,能够长期生产效益,也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一部份宝石资产,同时为了让品质优秀的宝贵石头更具应有的价值。巴林石集团开始限产和惜售,逐年递减产量,这几年的平均年产量都控制在百吨之内。非常有效地保护了资源的永存长续,使巴林石新品每年都能适量源源不断供应市场,保证市场永远有新鲜石头产品参与流通,让市场持续充满活力和交易旺盛。仅从这点上巴林石就具有了其它三大名石所没有的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永远有米下锅不会饿着,而其它三大名石早就面临要“无米之炊”的困顿之境。从市场规律来看,一种宝玉石如果没有新品上市了,原来出的东西势必慢慢都要流入藏家手中只进不出,这样这种宝玉石就会在市场上逐渐沉寂,甚至无声无息。可能要等个几十年这些“宝贝”才能从藏家后代手中出让,短暂的一段“热闹”之后,又是一次漫长的轮回,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四大名石唯有巴林石今后最有发展前途。
正因为巴林石行业历来有统一的“最高领导”——巴林石集团,巴林石市场从开始起步就有明确的生产规划和市场营销策略,生产与营销都一直稳步发展。特别是20多年来巴林石集团做了许许多多宣传推广巴林石的事。1995年8月28日巴林奇石馆落成并正式开馆,藏有巴林石至尊——巴林鸡血王石,巴林奇石馆现仍是巴林石精品藏量最丰富的展馆。2000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首次举办大型的巴林石展,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出席。这是巴林石第一次以丰富多样的品种,顶尖至极的精品,超强的展出规模亮相首都,这是一次华彩至极的初绽。自此以后巴林石集团以企业为整体形象,以巴林石品牌宣传为先,组织或参与了许多很有影响的大型展览,如每年一次的北京珠宝展。在北京、长春、福州、上海、浙江都举办过巴林石精品展。西泠印社每次有关石头的重要展览与活动巴林石均悉数到场,巴林石集团编辑的第一本大型画册《中国巴林石》,就是西泠印社出版发行的。2001年9月1日巴林石参加中国宝玉石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石候选石精品展销会,就是在这次展会上,巴林石被评为中国候选国石之一。2010年巴林石集团又首次参展在深圳举行的中国第6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是国家最顶级的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均到场视察。巴林石展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引起轰动,后巴林石集团又持续参展文博会。巴林石集团还投拍了电影《巴林石传奇》,赞助2003-2004年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巴林石集团还编辑并正式由西泠印社、新华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发行了《中国巴林石》、《巴林石珍品集》、《巴林石》、《中国国石巴林石》、《国石风采——巴林石》、《巴林石点评鉴赏集》、《巴林石典藏集》、《巴林石品鉴集》大型画册等。这些研究和分析巴林石比较深入,展示巴林石精品十分全面的大型著作,无疑对推动巴林石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科学观察与艺术欣赏,以及扩大巴林石的市场影响和知名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特别是2008年巴林石成为中国印石界唯一的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巴林石也都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府礼物赠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这些极有影响的事件和举措都对巴林石提升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0月2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国家首脑上海会议上,巴林石红花冻石组章“涌动太平洋”被定为国礼赠送给21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巴林石能成为国礼,体现了巴林石价值的不可估量。
2000年8月18日由巴林石集团举办的首届中国巴林石节在巴林右旗大板开幕,此后每年的8月在巴林右旗大板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巴林石节”,期间会有盛大的开幕式表演、那达慕大会、“中国(大板)巴林石精品展”等精彩活动,同时还会举行巴林石相关问题的学术论坛、研讨会。巴林石节最瞩目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巴林原石的“竞价销售”,也就是一种暗标式的竞买。这是近十年来巴林原石最主要的一种销售方式,在巴林石矿山办公区,竞买者可以在事先观察分析要出售的原石后,以填写竞买单的方式出价,价最高者得石。
如以上所说任何小经济实体和个人都没有这样的号召力,也更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和人才队伍来组织和进行这些各种各样的“大事”。四大名石中唯有巴林石能向来以整体的巴林石品牌印象出现在公众场合,反观其它三大名石却极少以石头的整体形象亮相,即使在一些活动中有出现也是零散单独的商家个体行为。巴林石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名扬天下,现与已存在数百年以上发展历史的寿山、昌化、青田石声名同在,被一起列为“中国四大名石”,巴林石集团有组织地大力宣传推广,强力的品牌建设起了最关键最根本的作用,没有巴林石集团这个行业“老大”的无私贡献,巴林石根本不会有今天的声望和成就。通过收藏投资和经营销售巴林石,巴林石已造就了十多个亿元商家“大佬”,上百个千万富翁。这还不算那些精品石众多却藏而不露,早已因巴林石迅猛增值而极其富有的隐秘藏家,这些超“有钱”藏家的数量可能要比公开的巴林石藏家和商家多得多。即使是一般工薪阶层的藏家,喜欢和收藏巴林石时间较早,每年都陆续收一些石头,现在手中藏石的价值也非同小可。笔者认识一位媒体人,十几年前即开始用自己工资的一部份和奖金,每年购入数块巴林石,累积下来已投入了近百万,现已价值几千万。这种情况并非个别,在石头收藏界这种因藏石而财富发达的故事太多了。
巴林石集团还牵头在2000年7月28日成立了中国“巴林石协会”这一行业组织。以巴林石相关企业、学术团体为基础,再吸纳巴林石藏家、加工商、销售商,以及社会上有影响的美术、书画界人士,以协会这一方式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巴林石的事业发展,研究和探讨与巴林石相关的理论及学术问题。巴林石协会经常举行有关巴林石的大型学术论坛、研讨会,还组织承办巴林石的一些大型宣传推广活动。巴林石协会2001年1月开始创办了会刊《巴林石》杂志,每年6期,现已出刊到总46期。《巴林石》杂志现已成为巴林石行业权威的指导性、方向性刊物,及时提供行业资讯信息,报道重大事件,研讨巴林石热点话题,以及相关的各种学术问题,《巴林石》杂志对巴林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巴林石共分五个大类: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和图案石,其中鸡血石与福黄石为名贵品种。鸡血石在巴林石中最具代表性,名气也最大,价值也最为登顶。但藏量比较少,资源特别珍贵。福黄石因接近寿山石的田黄石,色彩金灿,身价独特而被人们另眼相看,另因藏量也非常少,所以价值紧跟鸡血石。鸡血石中最好的品种为牛角黑地见血的夕阳红,还有极为少见的全红不见地“大红袍”也至为珍希名贵。总体来说够规格(印章不低于2.5*2.5*10cm以上,雕件不致于太小太薄),血色在石体超过40%以上,地子又比较干净,无明显杂色和硬石点线面附着;还有材质比较通透都可以成为巴林鸡血石的“上品”。福黄石中名贵品种为鸡油黄和蜜腊黄,石体纯莹黄一色,清透明净,金碧辉煌,富贵高雅至极。大体说来福黄越是一色统一,或一色黄为主另有同类色黄变化,且地子干净纯透,都会被视为“好石头”。冻石以质地晶透、净爽闻名,是最具巴林石材质灵透特点的石种。储量丰厚,续采期可延至50-100年以上。市面的流通量也最大,品种也是巴林石中最为丰富的。最突出的品种是粉芙蓉冻石、桃花冻石,这两种石头色彩粉艳俏丽,有些接近巴林鸡血石的红色,因而最爱欢迎,也价值最高。另灯光冻、羊脂冻、朱砂冻、水草冻等品种也比较重要,灯光冻是巴林石最透彻的石头,羊脂冻最细润和有玉质感;朱砂冻红润砂粒密集,品相个性很招人喜欢。水草冻有水草的生长情态,颇有意趣,也分外受到关注。巴林彩石是指地子为实地不透明的彩色石头,这类石头以色彩鲜艳奇妙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