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 只为流通的商品石头
(2011-11-09 14:19:41)
标签:
赤峰石头卖出方锣鼓喧天财大气粗杂谈 |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一家权威媒体这样评价现时的收藏,说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已彻底消亡,人们现在收藏只为在流通中赚钱。卖出方、中介方(签定、拍卖)、买入方各环节都不在乎东西真假,甚至都知道东西是假却无人揭穿,所有的人只要过手能赚大钱就行,道德和良心在一个行业缺失当然什么狗屎狗尿都会出来。回头看石头,知假卖假不在乎的现象绝大多数情况下倒不存在。
石头圈子小市场又分散,“热钱”不怎么肯进来,能兴风作浪的时候就不多,也就没那么热闹。石头门槛又低,矿物质相对好认识易辨别。再加上基本都是行家手里在折腾,无论是怎样卖来买去石头大多还是真实可信的。除非个别卖出得东西有些“手脚”,比如鸡血石镶嵌薄片和注色,雕件挖补粘贴等。买家未辨别真假而上当,不太可能发生知假买假的现象。但现在石头的买与卖可以说几乎全是“圈”内人,也就是全部是石头的商家。2005-2008年石头暴涨后真正的藏家几尽落荒而逃,集体买不起石头了。剩下常买石头的人不为收藏,而是为马上再倒手卖出,或是稍捂一下行情合适再放手。现在石头很少量的终极消费者可能只剩下两种人,一是有些收藏喜好的官员,有人顺势买石头送来办事。这可能是现阶段石头唯一的只进不出之处,是绝对秘而不宣见不得光很尴尬的一种“藏家”。还有就是一些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板,表面附庸风雅石头,实际上也是短线或长线的一种投资。这类买家出手阔绰,一次买上千万、几千万都不奇怪。我知道承德有个矿主从赤峰一个人那里就陆续拿了上亿的石头,硬把那个人买成了巴林石一个“大佬”。这样的石头流向本质上也是为了流通,而不是真正的收藏。可以讲石头收藏现在也不是过去那个收藏了,味道也变得全是铜钱味。石头早已是只为频繁倒手,击鼓传花般拉高成本而存在。当买和卖石头的人全为了当商品做生意纯赚钱,并不是热爱、欣赏和珍惜石头,就如同偌大的一个剧场只有舞台有演员演出,舞台下却空无一人,这台戏演给谁看呢?没有最后的消费者实实在在真正的藏家,一时热闹非凡锣鼓喧天之后,无人光顾的剧场早晚要倒霉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