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 蔡树本的“三彩”壁饰艺术

标签:
蔡树本陕西唐三彩壁饰釉彩 |
分类: 杂谈 |
现代的“三彩”陶瓷壁饰艺术,有着显赫、体面的中国传统历史渊源,其传承于古时著名的“唐三彩”窑艺,而“唐三彩”属于中温釉陶系统,色彩透明,晕颉而富有流动感,因向来以黄、绿、白或黄、绿、蓝三色交错使用而得名。
“唐三彩”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极辉煌的创造史,更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蔡树本老师在西安美院读研时就痴迷于“三彩”陶艺壁饰创作,为了能更好地对传统烧窑工艺技术加以改进与创新,他曾在偏远的陕西瓷窑度过无数个泥与火交织的不眠之夜,他在网上一篇谈“三彩”壁饰的文章中写道:“我们每次实践都是带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等待着开窑的瞬间,期待着那巧夺天工的意外效果。”
传统的“唐三彩”都是立体造型,而现代“三彩”壁饰创作要在陶瓷平板上平面绘制,两者间的转换,最大的困难在于怎样理想地控制釉的流动,现在的釉彩早已发展到了六、七十种,色彩已经极为丰富,传统“唐三彩”色彩大都是圆形器皿或其它立体造型上的多层次流动,色彩向来难以规范,现代“三彩”陶艺壁饰因在平面上则更难做到这点。蔡老师从陕西临潼出土的唐代陶碗纹样上得到启发,在平面瓷板上加上立体的沥线构图,让跳跃流淌难以约束的釉彩在沥线分割的“田陇”中局部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釉彩成块面地更为丰富地运用。蔡老师还尝试在传统釉彩配方中加入一定的稀土成份,使釉色既透明但又能产生一种翻花状的自然纹理效果,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增强了壁饰的隐定厚重感。还有在瓷板装窑时,有意识地调斜其角度,使釉彩能朝着期望的一定方向流动,这样产生的色彩变化效果会更加莫测和意外。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是对传统“唐三彩”窑艺的一种改变和创新,使蔡老师的壁饰创作工艺新颖,手法独特,加上蔡老师本身绘画功底深厚。作品自然不同凡响。
陶瓷壁饰艺术实际上是传统唐三彩与现代绘画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壁画形式,其真正的魅力在于用釉彩作画经烧制后带来的复杂神奇的窑变效果,那种光色的融合变幻,材质浴火后演化出的无穷韵味,使画面平凡的事物,简单的造型,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个性效果,蔡老师的壁饰作品物尽其用地达到了这种境界。其鲜明的形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魅力自成体系,将三彩陶艺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资与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即兴创作情态,好象不用准备任何素材,不用顾及任何风格,随意“涂鸦”而来。只是为了获得一种纯粹的快感,而真正好的创作恰恰往往是凭直觉而来。他的壁饰作品的象征性图式、线条、色彩都显得十分诡异、怪诞、草莽和野性,却又不失品味和浓郁的情感,以及深厚的人文含意。这种极富个性的图形元素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只不过这些图形元素始终又在不断加以变化和更新,形成生命力旺盛,活性化的流动之美。蔡老师对釉色色彩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传递着不羁、兴奋、冲动、忧郁,以及强烈的自然情怀。
笔者做为蔡老师在大学时教过的学生,多年来蒙受老师的教益非浅,现在受命为此画册写序,诚惶诚恐,做为学生我深信将来还可以看到蔡老师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这是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蔡树本艺术作品集——陶艺分册写的序言。)
下面是我为蔡老师陶艺作品集所做的版面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