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 20多年后的拾遗

标签:
王济达鄂伦春金高作品集绿色摇篮釉色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最近朋友送我《金高作品集》、《王济达作品集》两本画册,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及2010年10月分别出版的。翻阅时很意外发现这两本画册结尾处,都各收入一篇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短文,是当时写给《内蒙古日报》文艺副刊上的美术短评。那时我在读美术系大三或是大四,有段时间喜欢“舞文弄墨”,先是给报刊主动投稿,陆续用了一些后,又被几家报刊约稿。为金高和王济达先生写短评时还不曾与两位相识,也未受到任何委托,是自己真心喜欢他们的作品主动而写。上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王济达先生曾给我们上过一段时间雕塑课。在一些场合也碰到过金高先生,感到她非常有气质和魅力,走到那里都有强大的气场。好象没多久他们夫妻就移民美国了,至此再也没有机会有缘见面。从《金高作品集》中得知,金高先生已2006年在纽约去世,这样杰出的艺术家陨落,真是可惜!
一晃20多年过去,我那两篇很不成熟的鸦涂之作,两块“小豆腐”,能被两位先生漂扬过海,历尽沧桑仍悉心收藏保管,不丢不弃地保存到现在,并被收入如此重要的著作中。这份用心和尊重,真真切切地让我内心感动,心中涌起巨大的暖流,与两位先生在一起的往日时光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浮现在眼前……
两篇短文附录如下:
美好生活的赞歌
——谈金高的油画《绿色摇篮》
在最近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美术展览会上,我们看到我区满族女画家金高的油画新作《绿色摇篮》(获二等奖)。作者抓住猎区日常生活一个真实生动的细小场面,倾其全力,匠心独远,成功地展示了鄂伦春同胞美丽的心灵,奏出了一曲民族美好生活的赞歌。
画中主要人物是一位端庄、朴实、健康的鄂伦春族妇女。在繁茂的林间草地上,她弯月般轻轻摆动着身体,双手来回晃动着小船似的桦皮吊篮,眼睛里透出温柔的目光。她哼着歌儿的嘴里含着一串玛瑙般的樾桔果,亲昵地探头嬉耍着襁褓中的爱儿。那摇篮中圆脸庞、亮眼、翘鼻子的小家伙,真招人喜爱。你看他虎生虎气地直笑,哈!小嘴儿好象一张一合,象只小鸟儿探头要去抢妈妈嘴里的樾桔果。母亲脚边是几只装满果实的桦皮筒,身上斜挎的一只还没来得及放下。这告诉人们,她是利用劳动的间隙,跑来照看一下孩子的。此时,母亲的力量真如绵绵春雨,温存感人。背景上那一片蓬蓬勃勃的桦木丛林,经微风吹拂,显出了婆娑的姿态。整个画面充满了田园般的浓郁诗情,展现出一派生机。
作者没有象现在许多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那样,只着力刻划牧民粗犷的性格和特有的民族服饰,而是通过人物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来反映鄂伦春妇女性格中素有的朴实、淳厚和柔婉的内在美质。这里汇集了鄂伦春同胞对绿色海洋的爱,对美好生活和劳动的爱,以及母子间的爱。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毫不做作的爱,是一种充满了人间温暖和喜悦的爱。千百年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这绿色海洋,不就宛若一座绿色的大摇篮养育了鄂伦春人民的世世代代吗?它为人们奉献满山遍野的累累果实,为人们捧出精美而又实用的桦皮生活制品。它是民族的摇篮,是生命的摇篮,是美丽的摇篮。作者正是通过这一鄂伦春母子相爱的细节描写,对大森林这一民族伟大的母亲,进行了深沉而炽烈的礼赞。
这幅画在艺术处理上也颇具特色。作者以三个三角形的排列组织构图,使构图本身所具的动感就很强,吊篮在晃动,人物在摇摆,使整幅画处在一种美妙的运动中。作者大胆省略了人物及道具上的细碎花纹,集中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环绕人物头部周围奔放自如的民族图案,着色明亮的婴儿服饰,纤巧秀丽的桦皮制品,衬托对比孩子和母亲的脸部,使人物面部的朴素色彩得到了充分强调,毫不费力地把观者的视线引向人物的面部。这幅作品有新鲜感,有诗意,是这位长期致力于美术创作的女画家的一幅佳作。
写于1981-1982年间
看似寻常最奇峭
——看王济达的陶瓷雕塑
陶瓷是一种同人们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造型艺术,它多用于案头陈设或结合实用。在所有的陶瓷雕塑题材中,动物雕塑以它轻松愉快的情趣造型生动的艺术效果而最受人们欢迎。
王济达是我区年轻的雕塑艺术家。他的动物陶瓷雕塑题材多样而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而变化多端,造型别致而耐人寻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他的几件动物陶瓷作品吧!“松鼠”是一件小巧的作品。作者抓住动物本身表现的善良性格、轻松体态及毛色光润这些特点,在造型上大胆夸张。将小松鼠啃吃松籽这一最富有特征的瞬间动态加以集中再现,突出了这个小家伙童心般天真活泼的稚趣及温和的天性美,使人见而生爱,留恋不舍。在动物自然形态的基础上,作者故意将松鼠的尾巴夸张处理的更长更大,使其形体特征更加明确突出。加上釉色的简炼、概括和醒目,于咫尺之间,形成一种深刻、生动、耐人寻味的强烈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观察和理解,及较深的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
另一件大小成对的动物陶瓷“长颈鹿”,作者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再生产过程中的制模、成形、釉色和烧窑等问题,将这件作品造型集中、概括,使动物形体均衡,重心沉着,稳定感很强。作者着意发挥美术陶瓷在釉色上的优势,釉色与动物造型的结合相得益彰。釉色的流动摹仿动物的形态和质感,十分洒脱而又惟妙惟肖,形成一种变化丰富,天然浑成的艺术效果,别开生面,颇有新意。
陶瓷雕塑不仅是观赏品,有的还具有赏用结合的功能。王济达制作的一套陶瓷酒具,酒壶和酒具托盘采用一对雄鸡雌鸡作偶的形象为造型,成套的酒杯也以幼鸡为系列造型。雌鸡卧地顶部巧妙地变化为托盘状,雄鸡身为壶,嘴为壶口,冠为壶盖,尾为壶耳,而这些细部都又以简炼的手法统一在雄鸡主体上,配以红白强烈对比,墨金相间的鲜亮釉色,既有鸡活泼情态和逼真的形象,又有完整统一的酒具器皿造型,二者浑然一体,艺术情趣油然而生,显示了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及在创作上的深厚功力。
写于1981-1982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