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 规格仍是巴林石精品之首
(2011-07-20 12:20:40)
标签:
巴林石寿山石巴林鸡血石规格物以稀为贵杂谈 |
分类: 巴林石漫谈 |
近读几本去年和今年出版的巴林石著述,上面都列有巴林石五大品种的鉴定技术要求。比如鸡血石有血色、血量、质地、瑕疵、质量硬度、密度等判别条件,有珍品、高档品、中档品和一般品的质量差别之分。这样能帮助读者初步鉴别分析巴林石时有个基础性的参考,这样的内容当然很好。但这些技术鉴别要求所列的条件,尽管感觉已很详细,但我认为恰恰漏掉了判定巴林石精品最必不可少的一个首要条件——石头的规格。
看一块巴林石的好坏,首先绕不过的就是规格。比如印章的印面标准规格不能低于3×3cm以上,印面与印身的比例关系应在1:4cm左右。特别出色的石头,好得让人爱不释手,其印面也绝对不能低于2.5×2.5cm,印面与印身比例也要相应和谐,否则无论色彩和质地再怎么好也要被划到“流通货”里。巴林石雕件规格如果太小同样非常影响价格,一般性的标准是高或宽不能低于12-15cm,“个头”太小或厚薄不均都算是一种缺陷。为什么巴林石要讲“标准规格”,这是因为巴林石现在还能讲得起这个条件。中国四大名石现唯有巴林石因资源保护得当,还有长期的续采可能,据说至少可以限量再开采50-100年。
现每年都至少有数百吨巴林原石上市,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因而市面上始终有一定数量的巴林石成品新货露头,这让巴林市场能长期保持新鲜活力。说白了就是巴林石东西仍很多,可以选择的余地依然很大,可以“东挑西选”地讲条件。相比之寿山石早就无人理睬“规格”这回事了。寿山石早已近枯竭,仅有的一点资源因滥采滥挖,政府已封山绝产。没有新东西出来,玩得都是“存货”,“物以稀为贵”再小再不起眼的东西都成了宝贝。寿山石现在讲得是克数,很少提规格,不是不该讲是讲不起了。当然随着好资源日益紧俏,巴林鸡血石、福黄石可能也要慢慢地开始“只讲克数”,但在目前规格大小依然是精品巴林石的首要判断条件。
此外这几本书在技术鉴定要求上绝口不提雕刻水平,这多少反映出巴林石仍是以原生条件为品质依据,而雕刻艺术水平恰恰是一块石头能否成为艺术精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