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 蒙古国老印象

标签:
乌兰巴托蒙古国宋体蒙古包奔驰车 |
分类: 国内外旅行见闻 |
群山环绕中的蒙古牧区草原
骑马的牧人
欧仁图雅在蒙古草原骑马
蒙古国铁林基,背景是一张牛皮展开装饰
蒙古国的河水至清,环保极好
蒙古国旅游景区,巨大的恐龙雕塑
保留传统味道的蒙古包居所
蒙古国的俄式民居
在蒙古国国会大厦前留影,建筑已很陈旧
乌兰巴托广场,背景是蒙古政府设施
乌兰巴托广场留影
乌兰巴托广场留影,背景是雕塑造型
在乌兰巴托城市雕塑前留影
乌兰巴托蒙古皇宫留影,彻底的中式建筑
乌兰巴托高山纪念碑
乌兰巴托高山纪念碑留影
说“老印象”是我十几年前和太太私人旅行去的蒙古国,留下的是往日的记忆。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当时的一些照片,随手写下点滴片段。
那时去蒙古私人护照免签,现在不知如何了。飞机上看蒙古大地很苍凉,都是荒漠和高山,飞临乌兰巴托时才看到一些绿色。乌兰巴托那时很陈旧,很象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连国会大厦和政府大厦都墙面斑驳剥落,一副年久失修的样子。跟当地中国朋友去换钱,一个大院子内停了许多小车,后背箱全朝天开着,里边全是成捆的钞票。那时人民币1块换120蒙图,换钱时车与车之间成捆的钱互相扔来扔去。去了卖汽车的一个山坡,堆满了二手车,每辆车前都站着一个卖家,讲好数给了钱马上就可以开走。一辆半新的奔驰车大概人民币10万元就搞定,据说全部是欧洲走私过来的。很奇怪换钱和卖车都象是黑市交易,那么随便但又那么光明正大。
乌兰巴托城区有很多大片的蒙古包群落,说住的都是买不起房子的人。每个国家都有进城贫民这个现实问题,象巴西和印度等许多国家大城市就很容忍贫民窟。不象中国拆拆拆,好面子却让穷人没处住。我原来办公地门前人行道夜里总睡着捡垃圾的一堆人,春夏秋冬如一,政府从来视而不见。去乌兰巴托蒙古朋友家里,24小时热水,房、水、电等费用很低。商场内的面包、牛奶、黄油价格低廉,一个很大的面包不到一块人民币,牛奶几近白送,政府有补贴。买了不少蒙古历史建筑、传统生活用品的书,很好的设计资料,书价极便宜。蒙古国是个生活很草根的地方,一点点钱日常温饱就有保障。人们也不怎么愿意工作,很懒散。一个200多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仅2个人左右的国家,随便哪个国家给点援助就够吃了,不用着什么急。
在乌兰巴托很容易见到国家部一级的官员。不同场合当地朋友会介绍说这是文化部、卫生部,或是教育部的什么部长,不知是真是假。问新华社蒙古分社的朋友,说在首都随便碰到这级官员很平常。与蒙古朋友把酒言欢,太太懂得日常蒙语,也能交流。但碰到现代生活的名词,比如电视、汽车等对方都是讲俄语单词就不好明白了。
乌兰巴托大街上任何一辆车都可以拦下搭“的士“,每公里100蒙图,以公里数跳字为记录。包车每天3-4万蒙图,相当于人民币300多元。朋友告诫包车千万别先给钱,肯定马上跑得无影。临行说好第二天大早送飞机一辆车,不先给钱不干,后果真放了我们“鸽子”。蒙古男人好酒,有钱就喝酒,但不爱喝中国的粮食酒,喜欢兑酒精的烈性酒,但去蒙古送礼酒还是最受欢迎。
印象最深是蒙古环保好,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直饮。空气清新,呼吸很舒畅。草原、山川、森林都是原始蛮荒原样,一点也没被人破坏。世界上发达和落后回家都比中国环境强,前者经济发达却极重视环保,弄得还是山青水秀的。后者没怎么开发还保持着农耕时代朴实原貌。中国人现在很困惑,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足,结果到头来真正要得的是原来很穷时那些伸手即得的东西——洁净的水和空气,干净的食物,原样未改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