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落在宁德民间的传统手艺——芹洋刺绣

(2016-02-29 13:45:24)
标签:

刺绣

芹洋村

分类: 芹洋札记

 

 

拾艺·福安——盘点散落在宁德民间的传统手艺

2016-02-23  美丽闽东  微信号 ndnmd007

 

都说福安人心灵手巧,看完这些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2016-02-27   微信公众号“今日福安”

 

在人文底蕴厚重宁德福安市,一些颇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风格独特,技艺精湛。但是,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受到现代工业及其机械自动化的冲击,难以适应多变、高效产出的市场需求,逐渐被大家遗忘。今天兜兜为大家搜罗了宁德福安民间传统工艺,切莫让这些瑰宝堙没尘土。

1官埔油扇

油扇

在福安,油扇相传盛行于明清年代,城北街道的官埔村是唯一的产地。手工制扇技艺世代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油扇

据老艺人们介绍,官埔油扇制作大小工序有30多道,大致分为取料、做扇骨、裱褙、画扇画、上油晾干等。男匠操取料、做扇骨等粗活,女匠则谋裱褙、画扇面等细活。手工精巧,分工明确,环环相扣,堪称福安传统手工产品一绝。

2麦杆扇

麦杆扇

每年农历五月黄灿灿的麦子收割完毕,村民们便选剪细长白净的麦草顶节,整理成束。经过淘米水浸洗、煮蒸、刮、熨、漂等工序处理,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使其变得既白又韧。村中无论婆婶妯娌、大姑小嫂都能施展巧技,纯手工编制绣扎扇条。待编到适当长度,将扇条盘缝成圆扇面,俗称“扇秆饼”。

麦杆扇

扇子除自己享用外,另外就送给亲戚朋友。恋爱中的姑娘当然要把最好的扇子送给恋人。

3穆阳油纸伞

油纸伞

油纸伞,是穆阳怀旧文化的代表。福安人说“穆阳三宝”,指的是纸伞、线面、水蜜桃。油纸与“有子”音近,寓意多子、多福;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

油纸伞

一把 “骨壮穆阳伞”看似简单,制作过程需要大大小小十几个工序。穆阳伞骨架不蛀、经久耐用,与竹制伞骨选用的原料有关。选竹,俗称“号竹”。

4芹洋刺绣

http://s6/mw690/001GoAtpty6ZKg5NuPHc5&690

http://s8/mw690/001GoAtpty6ZKg6eIlhc7&690

http://s9/mw690/001GoAtpty6ZKg6LGKQe8&690

刺绣

位于溪潭镇西部的芹洋村刺绣业远近闻名。芹洋刺绣以女工为主,从刺绣孩儿的虎头鞋、猫儿鞋、狮子帽等起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http://s16/mw690/001GoAtpty6ZKg9OGMn5f&690

http://s8/mw690/001GoAtpty6ZKgacS9x67&690

http://s15/mw690/001GoAtpty6ZKgaHUf4ce&690

http://s14/mw690/001GoAtpty6ZKgb6UTrcd&690

刺绣

芹洋刺绣,其诞生、发展都与闽剧戏服紧密相联。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解放初期,村里成立了一个闽剧团,由于戏衣、冠帽等道具易被虫蛀腐蚀,剧团琴师刘文玉师傅便四处拜师,精研出一整套戏班衣袍刺绣工艺,而后逐渐发展为现今的芹洋刺绣。芹洋刺绣以夸张的大红大紫、喜庆色调为主,再辅以蓝、黄、绿等颜色绣龙虎凤之类的吉祥物,极具热闹、喜气的氛围,充满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5珍华堂银雕工艺

银雕

闽东民间银雕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源于元代银雕巨匠朱碧山一脉的福安珍华堂,便是承传这一银雕传统技艺的佼佼者。2006年,以珍华堂为代表的畲族银雕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家银饰大放异彩。

银雕

为了让这一文化遗产承传不息,近年来,珍华堂银雕艺人在继承传统银雕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新,赋予了传统畲家银饰新鲜血液。

6洋西火笼

火笼

洋西村上千号人口,全是沈姓族人。村子是出了名的传统火笼制作专业村,这一工艺相传始于明朝年间。洋西地处高寒,每逢冬季,严寒难耐。瞅准漫山遍野的麻竹,当年一位聪颖的沈姓人取竹编笼,内置陶钵,放入炭火,取暖御寒。村民争相效仿,火笼技艺从此代代承传完善。

火笼

据艺人们介绍,洋西火笼取材于当地的麻竹,以竹节稍长为佳,而后削去竹皮,剃成竹篾,再经过由两片锋利刀片组成的“剑门”,抽成宽度均匀的竹丝。而后用这些竹丝编织出笼状的竹器,将烧制好的陶钵用竹条固定在笼中。然后编上火笼脚、安上提环和火笼盖,整个制作过程大小20多道工序,手艺熟练者一天能做三五个。艺人们世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

7锡制品

锡制品

“色如银,亮如镜”,锡器制品古香古色,光泽清亮,晶莹夺目。它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是福安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多用于传统的婚嫁、仪仗道具、佛事做法及生活日用等。特别是福安人结婚一度曾非用全套锡器不可。

锡制品

宋代锡器已经在福安民间普及,打锡也成为一门重要的民间手工艺。经过严格的配料、熔化、压片、裁料、造型、捶打、刮光、焊接、擦亮、錾花、雕刻、嵌铜装饰等十几道工序细心制作而成。

8手工造船技艺

造船

福安市溪潭镇的沙岩村,是制造福船的集中地,至今仍保留着传承数百年的手工造船技艺。

造船

一艘船的建造工序繁复。安竖龙骨,是第一个正式的步骤,必须选定良辰吉日。龙骨是船的脊梁,它在整艘船里的地位至关重要。放过鞭炮,钉上红布条,才可以施工。这条红布日后会一直留在船里,渔民们相信,寓意喜庆吉祥的中国红,能保佑船只出海平安。

9篾器制品

篾器

篾器在福安传统生活习俗曾有过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婚嫁礼仪中篾器曾作为聘礼盒,是篾器中的做工考究的精品。聘礼盒通常高1米多,由三层叠放似圆蒸笼的圆盘组成,底层固定在支架,上两层可活动抽取,最上面罩有顶盖。除了编织走线细腻外,其精致之处还在于其上编有寓意吉祥的汉字。

篾器

早年篾制品的精巧境界可追溯到“竹序”的编制。“序”是在结婚、乔迁、过寿时,按传统习俗挂在大厅中堂的装饰物。普通的“序”是在织布上绣线而成的,而“竹序”则由竹篾编织而成,甚至穿插了“八仙”、“江南山水”等图案,配上篾编对联,充满着古风古韵。

10烧蓝银器

烧蓝银器

烧蓝银器,即在打制好的银件面涂以珐琅粉,经烧制而成。产品有餐具、炉、瓶、盒、纽扣、朝珠、首饰,图案有龙、凤、花卉、虫鱼、吉祥文字等。

烧蓝银器

工艺技法主要是锻打、拉丝、焊接、上珐琅粉、镶嵌、火烧等。清乾隆(17361795)年间,福安烧蓝银器就已行销省内外。烧蓝银酒具多作为富贵人家馈赠之物。民国时期,曾出口东南亚一带。后由于战乱,银料缺乏,烧蓝银器停产。

11铜铸工艺品

铜铸

福安铜铸工艺品颇负盛名,铜铸工艺品造型古朴典雅,面呈古铜色或铜锈色,酷似出土文物,有飞鸟、雄鹰等,造型惟妙惟肖,深受消费大众好评。

12制蔗寮糖

制糖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坂头村糖坊,是福安现存极少的老糖坊之一。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制糖师傅正忙着将收割不久的甘蔗,送进榨蔗机里切碎碾压

制糖从甘蔗到红糖,在熬制中完成了食材形态的转换,却保留了其香甜浓郁的天然风味。这其中令人执着难忘的,不仅仅是蕴含地域特色的一种味道,或许,更关乎家乡、亲情和对来年的美好祈愿。

13压榨工艺

榨油

福安潭头镇棠溪村位于交溪的上游。沿着溪岸坐落有二十多间老油坊,一些邻近乡镇甚至泰顺等地的人都将油籽送到这里加工。

榨油

老油坊榨油从选料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其中包括选茶子、晒茶子、磨坯、蒸坯、包坨、压榨、沉淀七道工序。榨油得先用文火将焙笼里的榛果仁蒸熟。经过一昼夜的蒸烤,榛果仁被烘烤得冒着袅袅烟气。接下来,就是将榛果仁用车碾碎。

14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已有680年历史,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经发、捶、挤、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年产量30多万担,产值1亿多元。2011年,穆阳线面成功获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穆阳线面

复杂的手工艺让穆阳线面远近闻名,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一种奢侈品。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的时候才煮面,平时很难吃到,买者也一般是送礼。

宁德福安人杰地灵,手工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兜兜并没有一一罗列出来,小伙伴还知道哪些宁德的传统民间手艺,欢迎在下方留言.....

——本文由美丽闽东网络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