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访战友
(2024-04-02 08:53:56)余泽江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战友啊,你在那里?你生活得好吗?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9 野战医院毕节市战友联谊联络处成立以后,通过各种渠道联络和得知消息的 139 野战医院战友,在毕节市境内有 56 位,其中 35 位在赫章县和七星关区农村生活。这 35 位战友身体如何?生活好吗?有的已几十年没见过面或不知音讯,有的连住在何处?是什么情况?都毫无信息。
“应该去走访他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关怀这些曾一起战斗,一起生活而回故乡后一直生活在乌蒙山区农村的战友们。”联络处的战友们如是说
是年1 月 15 日,三九严寒,北风呼啸,冰天雪地,雨冻霁霁。眼看就要过年了,联络处负责战友联络的余泽江、余显德等,盼望早日见到战友的心情更为迫切。冒着数九寒冬的严寒,他们驱车向原 139 野战医院战友较为集中的七星关区生机镇、团结乡、大银镇的乌蒙大山中驶进。
1969 年,与余泽江等一起入伍,退伍后回到生机镇、大银镇和团结乡农村生活的 139 战友,有胡家臣,刘恩贵,赵连刚,赵应华,曾明发,丁世鹏,丁龙玉,丁昌华,丁贵昌,胡思成,胡孝友,刘廷友,胡正书,杜仕洪,陈克武,候登陆,彭万昭、吴学友、聂宗银等。在毕节市 139野战医院 战友联谊联络处成立前夕,通过各种渠道,余泽江找到了丁世鹏和刘恩贵的联络信息。通联中,据丁世鹏,刘恩贵反映,这些战友中的丁贵昌,彭万昭,侯登陆,胡孝友,胡思成,赵联刚,丁贵昌已相继去世。那么,去世了的战友的亲人们过得怎样?这也是纠集着联络员心结的心病。他们把准备在年前到生机镇、大银镇、团结乡看望战友和战友亲人的想法,电话告诉了刘恩贵。刘恩贵激动地说:“那太好了,我带你们一家不落地走到。”
上午 8 时,小车从毕节城出发前,余泽江就给刘恩贵打了电话,刘恩贵接到通知后,就与丁世鹏等战友取得了联系。
经两个多小时的行驶,车到了清水舖镇与生机镇分路口,余泽江给刘恩贵家中打电话。刘恩贵妻说:“刘恩贵听说你们来了,一刻也等不得,走路到生机岔道处等你们去了。”
我的天,这么寒冷的天,零下三四度,两个多小时,刘恩贵在路上怎么等啊?那不冻成个冰疙瘩?这是什么心情啊?这就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战友深情。
刘恩贵参军时才
车到了一个三岔口,余显德请驾驶员张师:“快停车,那站在路边的就是刘恩贵。”
“刘恩贵?长成这么个大个?”余泽江惊咤地说。
刘恩贵嗨嗨地笑着说:“想你们呀。巴不得早一分钟见着你们。泽江,显德我是四十多年没见过面了。”余泽江说:“是四十多年了。记忆中你是个小矮个,矮我半个头呢?咋长高了?”刘恩贵说:“参军时我不满
是啊,记得当年骑竹马,转眼就到白头翁。
车在山沟小公路上走了约
刘恩贵的家在一个深山沟里,他家门前是一座水库,四周青山环抱,风景格外迷人。建设新农村通村到户的水泥路,已从小公路接通他家院坝。院坝也进行了硬化,还装点了花池、假山。看来,恩贵一家生活还算富俗。
在交谈中,战友们得知恩贵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清水铺一带搞建筑,自己也修了一幢楼房。多次要求恩贵二老去清水镇上居住,恩贵夫妻二人恋乡恋土,就是不愿离开老屋。二儿子在福建,也成了家,定了居,也多次接恩贵夫妻去福建享清福,但恩贵夫妻没有动过心。
刘恩贵身子骨依然壮实,还天天劳动。每年两口子要种三亩多田,十多亩山地。可收获
“早点杀来制成腊肉和香肠,好给二儿子寄去,给老大家送去过年”。恩贵妻这样对我们说,“过几天再宰一头,孙子们一放假就回家来,他们喜欢吃家中的腊肉。”
从夫妻二人的快乐劲,再看屋里屋外的摆设,看得出刘恩贵家己步入了小康,比城里人还富裕。
在交谈中,刘恩贵告诉战友们:“原139医院战友赵连刚家离这里有三里地,可惜连刚已去世多年。他妻子罗安英苦挨苦挣,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余泽江一听,急不可待地说:“走,我们马上去赵连刚家慰问。”余显德也说:“赵连刚和我在二所,同在一个班,没想到他已作古。我们要去安慰他的家人。”说着,大家就要离开刘恩贵家。
刘恩贵妻阻挡说:“菜钣都好了,吃了午饭再走。”余泽江坚持马上去赵连刚家,刘恩贵对妻子说:“不要拦他们了,他们心情我能理解。”
到赵连刚家的路很不好走,又陡又窄,几次车轮都快滑出路面,然而这些,哪里能挡得住寻访战友亲人的余泽江他们。
到了赵连刚家,赵的遗孀罗安英和二儿子夫妻正好在家。刘恩贵向他们介绍说:“他们都是我和连刚在
一听说余泽江他们都是赵连刚的战友,还大冷天冒着冰雪严寒从城里下乡来看望,罗安英忍不住哭泣起来:“看到你们,我实在太高兴,赵连刚都死十四年啦,你们还没忘记我们。”
赵连刚是退伍后才结的婚,罗安英当然没见过余泽江他们。余泽江祥细询问了罗安英的生活情况。罗安英告诉战友们:“赵连刚死后,我带着两个孩子,好不容昜走了过来。现在大儿子一家定居在昆明,二儿子也娶了亲。政府还持别关心,给了我低保金,每个月有
上好生活。”说着,又泣不成声地痛哭起来。
余泽江、刘恩贵、余显德相劝了很久,罗安英才止住哭泣。她说:“我是见了你们如见到亲人,要不,这十多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委曲,我都没像这样哭过呢。”
临离开罗安英家时,余泽江掏出400元钱递给罗秀英,说:“过去我们没访问到你们,也不知赵连刚去世的情况,也没帮助到你们母子。快过年了,这点钱,置点年货吧?”又引起罗安英抽泣起来。她说:“你们能来看看我们全家,我己感激不尽。还给钱,我就更过意不去了。”说什么也不收,刘恩贵劝道:“收下吧,这是战友的一片心意。泽江他们也给我们人人都带了礼品,真难为他们想得到。”罗安英这才把钱接住,抹着泪把战友们送上了车。
此时,余泽江接到丁世鹏的电话,询问毕节战友到那里了。丁世鹏说:“从赵连刚家下一个坡就到我家了,我做好午饭等你们的。”
于是,在刘恩贵的引领下,车向丁世鹏家所在地峨峰沟前进。
这是一条乡村拖拉机便道,又窄又陡又凸凹不平,驾驶员老张凭着高超的技术,还是避不开那些大坑小凹。余显德他们不得不经常下车,让车身轻便通过。实在跨不过去的地方,大家就靠肩扛手抬,硬把越野车抬出一个个大坑。终于走完了这段八公里长的烂路,到了丁世鹏家。
丁世鹏早已在路边等候,战友久别重逄的激动和喜悦,是少不了的。几个老头,几个战友的拥抱,问候,亲热的话语,在山沟里回荡,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很多村民都走出家门,跑到丁世鹏家,见识了这战友情深的一幕:“这些一起当过兵的人,真的情深似海。”
丁世鹏在
欢乐了一阵,畅谈了一会,余泽江握住丁世鹏的手,对丁世鹏说:“我们还有个任务,就是代表李林同志向你问好。2010
丁世鹏听了余泽江的话,很是感动,他问:“李林?哪个李林?”余显德告诉他:“在
“哦,记起来了。她离开
余泽江接过话头:“李林虽只在
丁世鹏问:“这种小事,我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她还记得?难为她了。李林现在干啥?”
余泽江告诉他:“李林现在石家庒白求恩医学院,是教授啦。”
战友情长忆不完,战友相见话更多。丁世鹏的老伴也受感染,一边忙着做菜招待,一边还不时插上一两句。
丁世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当老板,小儿子在部队,已是三级士官。大儿子在外地成家立业,孙子随丁世鹏夫妻在峨峰小学读书,小儿子正在谈恋爱,快要结婚了。丁世鹏指着老屋侧面的新建小洋楼说:“这就是为小儿子结婚起的新房。”战友们表示祝贺:“到大喜之日,给我们一个信,我们来闹热闹热。”
丁世鹏一家也算步入小康社会了,吃穿不愁,生活安逸。不太令人满意的是,他夫妻二人都有病缠身。尤其是他老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风湿等病,已不能伸直腰杆,走路做事,都是弯着腰的。很是痛苦。余泽江反复向丁世鹏交待:“我们认识不少好医生,你赶快把你老伴送进城来医治。再不医,就会更严重。有什么困难,城里还有这么多战友可帮助。”丁世鹏连连点头。
吃完午饭,已是下午
下午四点,在刘恩贵,丁世鹏陪同下,余泽江一行来到团结乡葛舖村陈克武战友家中。
陈克武原是139医院二所护士,转业后安置在毕节县林口区医院任副院长,后调团结乡医院任党支部书记。机构改革期间,陈克武辞职下岗返乡务农。他老婆在十多年前因病逝世,他一人领着两个儿子含薪茹苦过日子,好道孩子们都争气,成了家、立了业,陈克武已有重孙,四代同堂了。
克武是个很勤劳的人,种了十多亩地,每年都要收烤烟上千斤,苞谷上万斤。冬天萝卜种了好几亩,全是水果萝卜。他给余泽江他们扯了一百多斤萝卜,说:“你们几个一个分一点,这萝卜可放一二个月,过年时吃大酒大肉,可吃萝卜助消化。”
在克武与战友们交谈时,克武大儿媳端上几盘菜和两瓶酒,一定要战友们喝上几杯。盛情难却,余泽江他们只得端起酒杯,共祝战友情长。
大家坐了一会,看看时间不早了,还要到团结乡海嘎村走访杜仕洪和赵应华两战友。丁世鹏,刘恩贵也得从葛铺返回,再晚就没车了。大家难分难舍又不得不分不舍,久久拥抱,挥泪而别。
接着,他们驱车来到大银镇黄塘村吴学友、聂宗银战友家。
大银镇黄塘村海拔较高,凌冻特别大。余泽江说:不管多艰难,我们一定要赶在年前,把慰问战友的年货送到他们手中。
张师给小车套了链条,有些路段仍过不去,余显德他们就从山上找来树枝和干草,费尽千辛万苦,才将小车开到聂宗银家们前。
聂宗银是当地出了名的篾匠,是乡村致富带头人。三层楼的砖混结构大房子,约有一千余平方米。杀了两头大肥猪,腊肉挂满整个伙房,足有七八百斤。楼上苞谷堆码有一米来高,看来收成很不错。
聂宗银家离吴学友家有2公里,路凌冻严重,车不能行驶,余泽江他们穿上聂宗银编制的草鞋,一步一溜地来到吴学友家中。
吴学友、聂宗银做梦都想不到,寒冬腊月,大雪纷纷,城里的战友会冒着风雪来看望他们。
吴学友家是一栋未完工的小洋楼,他把战友们迎上二楼,说了从139医院退伍回家后的情况。吴学友在部队入了党,回农村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和民兵排长。他还是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起来的人,是黄塘村种植烤烟大户和养殖户。
听了吴学友的介绍,余泽江们很欣慰。
吴学友坚持要杀鸡宰鹅款待城里来的战友们,因驾驶员还在聂宗银家等候,余泽江向吴学友说明情况,又回到聂宗银家。
张师说:天气太恶劣,路况又不好,必须赶在加凌冻前离开黄塘。聂宗银坚持要留战友们吃晚饭,但张师说的也是实情。挽留不住,聂宗银就将自己编制的竹器,一人分一件给战友们做纪念。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这一天,余泽江一行,冒着三九严寒,行程近
战友,永生的兄弟。
我的天,这么寒冷的天,零下三四度,两个多小时,刘恩贵在路上怎么等啊?那不冻成个冰疙瘩?这是什么心情啊?这就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战友深情。
刘恩贵参军时才 16 岁,在三所小灶炊事班,是陈思玉的兵。陈思玉班长对这个小淘气老乡,没少关心,也没少严格要求。陈思玉转业后,还两次在生机镇约见过刘恩贵。可刘恩贵自退伍以后,余泽江,余显德却一次都没有见过他。在他们映象中,刘恩贵还是那个淘气的小个子。
车到了一个三岔口,余显德请驾驶员张师:“快停车,那站在路边的就是刘恩贵。”
“刘恩贵?长成这么个大个?”余泽江惊咤地说。
大家下车,刘恩贵首先扑向战友们,大家紧紧地握手,拥抱。激动之情难予言表。余泽江说:“快上车吧,刘恩贵头发、眉毛都冻起了冰凌。”“刘恩贵,你怎么老早就来这路边等?不是对你说过,快到这里时会打电话给你吗?”
刘恩贵嗨嗨地笑着说:“想你们呀。巴不得早一分钟见着你们。泽江,显德我是四十多年没见过面了。”余泽江说:“是四十多年了。记忆中你是个小矮个,矮我半个头呢?咋长高了?”刘恩贵说:“参军时我不满 16 岁,退伍时也不满 18 岁,回家来才长高的。”显德说:“还记得你天真烂漫,无拘无束,一转眼,头发都花白了。”刘恩贵笑着说:“60多岁啦,9 个孙孙的爷爷了,还不老?”
是啊,记得当年骑竹马,转眼就到白头翁。
车在山沟小公路上走了约 4 公里,经过一个水库大坝,就到了刘恩贵家。刘恩贵妻子正在炒菜,准备很多好吃的农家菜,迎接多年不见的战友们。
刘恩贵的家在一个深山沟里,他家门前是一座水库,四周青山环抱,风景格外迷人。建设新农村通村到户的水泥路,已从小公路接通他家院坝。院坝也进行了硬化,还装点了花池、假山。看来,恩贵一家生活还算富俗。
在交谈中,战友们得知恩贵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清水铺一带搞建筑,自己也修了一幢楼房。多次要求恩贵二老去清水镇上居住,恩贵夫妻二人恋乡恋土,就是不愿离开老屋。二儿子在福建,也成了家,定了居,也多次接恩贵夫妻去福建享清福,但恩贵夫妻没有动过心。
刘恩贵身子骨依然壮实,还天天劳动。每年两口子要种三亩多田,十多亩山地。可收获 2400多斤谷子,上万斤苞谷和豆类。还喂了两头耕牛,三四头肥猪,每年都要宰两头肥猪过年。最近杀了一头,四百多斤重呢。
“早点杀来制成腊肉和香肠,好给二儿子寄去,给老大家送去过年”。恩贵妻这样对我们说,“过几天再宰一头,孙子们一放假就回家来,他们喜欢吃家中的腊肉。”
从夫妻二人的快乐劲,再看屋里屋外的摆设,看得出刘恩贵家己步入了小康,比城里人还富裕。
在交谈中,刘恩贵告诉战友们:“原139医院战友赵连刚家离这里有三里地,可惜连刚已去世多年。他妻子罗安英苦挨苦挣,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余泽江一听,急不可待地说:“走,我们马上去赵连刚家慰问。”余显德也说:“赵连刚和我在二所,同在一个班,没想到他已作古。我们要去安慰他的家人。”说着,大家就要离开刘恩贵家。
刘恩贵妻阻挡说:“菜钣都好了,吃了午饭再走。”余泽江坚持马上去赵连刚家,刘恩贵对妻子说:“不要拦他们了,他们心情我能理解。”
到赵连刚家的路很不好走,又陡又窄,几次车轮都快滑出路面,然而这些,哪里能挡得住寻访战友亲人的余泽江他们。
到了赵连刚家,赵的遗孀罗安英和二儿子夫妻正好在家。刘恩贵向他们介绍说:“他们都是我和连刚在 139 部队时的战友,专程从城里来看望我们大家。”
一听说余泽江他们都是赵连刚的战友,还大冷天冒着冰雪严寒从城里下乡来看望,罗安英忍不住哭泣起来:“看到你们,我实在太高兴,赵连刚都死十四年啦,你们还没忘记我们。”
赵连刚是退伍后才结的婚,罗安英当然没见过余泽江他们。余泽江祥细询问了罗安英的生活情况。罗安英告诉战友们:“赵连刚死后,我带着两个孩子,好不容昜走了过来。现在大儿子一家定居在昆明,二儿子也娶了亲。政府还持别关心,给了我低保金,每个月有 300 来元。在农村吃个饭可以,其它就不行了,人家家家翻修房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家这房子,还是连刚退伍时修的。四十多年了,只能修修补补将就过。要是赵连刚不死,我们也会象别家那样过
上好生活。”说着,又泣不成声地痛哭起来。
余泽江、刘恩贵、余显德相劝了很久,罗安英才止住哭泣。她说:“我是见了你们如见到亲人,要不,这十多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委曲,我都没像这样哭过呢。”
临离开罗安英家时,余泽江掏出400元钱递给罗秀英,说:“过去我们没访问到你们,也不知赵连刚去世的情况,也没帮助到你们母子。快过年了,这点钱,置点年货吧?”又引起罗安英抽泣起来。她说:“你们能来看看我们全家,我己感激不尽。还给钱,我就更过意不去了。”说什么也不收,刘恩贵劝道:“收下吧,这是战友的一片心意。泽江他们也给我们人人都带了礼品,真难为他们想得到。”罗安英这才把钱接住,抹着泪把战友们送上了车。
此时,余泽江接到丁世鹏的电话,询问毕节战友到那里了。丁世鹏说:“从赵连刚家下一个坡就到我家了,我做好午饭等你们的。”
这是一条乡村拖拉机便道,又窄又陡又凸凹不平,驾驶员老张凭着高超的技术,还是避不开那些大坑小凹。余显德他们不得不经常下车,让车身轻便通过。实在跨不过去的地方,大家就靠肩扛手抬,硬把越野车抬出一个个大坑。终于走完了这段八公里长的烂路,到了丁世鹏家。
丁世鹏早已在路边等候,战友久别重逄的激动和喜悦,是少不了的。几个老头,几个战友的拥抱,问候,亲热的话语,在山沟里回荡,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很多村民都走出家门,跑到丁世鹏家,见识了这战友情深的一幕:“这些一起当过兵的人,真的情深似海。”
丁世鹏在 139 医院时,和余泽江、刘恩贵都在三所,丁世鹏任事务员,陈思玉任班长,两人配合默企,使炊事班年年被院党委评为先进单位。
欢乐了一阵,畅谈了一会,余泽江握住丁世鹏的手,对丁世鹏说:“我们还有个任务,就是代表李林同志向你问好。2010 年 7 月,李林来毕节,说一定要到你们家来,一定要见见丁事务员,感谢你当年在 139野战医院时对他的帮助,后我请生机镇派出所查你家居何地,在不在家。派出所答复,丁世鹏是峨峰沟人,夫妻二人去部队看望儿子去了。听说你不在家中,李林深感遗憾,一再叮嘱我们,见着你,一定要把她的问候转达到。”
“哦,记起来了。她离开 139医院很早,我也没帮助她些什么,她还记得我?”
余泽江接过话头:“李林虽只在 139医院一年多点时间,可对 139 的人和事记得很牢,感情很深。凡 139医院战友集会,她每次必到。她是永远的 139 人。当时她在炊事班担负喂猪工作,砍芭蕉杆掀不动,你帮过她的忙,她记忆犹新。”
丁世鹏问:“这种小事,我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她还记得?难为她了。李林现在干啥?”
余泽江告诉他:“李林现在石家庒白求恩医学院,是教授啦。”
战友情长忆不完,战友相见话更多。丁世鹏的老伴也受感染,一边忙着做菜招待,一边还不时插上一两句。
丁世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当老板,小儿子在部队,已是三级士官。大儿子在外地成家立业,孙子随丁世鹏夫妻在峨峰小学读书,小儿子正在谈恋爱,快要结婚了。丁世鹏指着老屋侧面的新建小洋楼说:“这就是为小儿子结婚起的新房。”战友们表示祝贺:“到大喜之日,给我们一个信,我们来闹热闹热。”
丁世鹏一家也算步入小康社会了,吃穿不愁,生活安逸。不太令人满意的是,他夫妻二人都有病缠身。尤其是他老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风湿等病,已不能伸直腰杆,走路做事,都是弯着腰的。很是痛苦。余泽江反复向丁世鹏交待:“我们认识不少好医生,你赶快把你老伴送进城来医治。再不医,就会更严重。有什么困难,城里还有这么多战友可帮助。”丁世鹏连连点头。
吃完午饭,已是下午 3 点,还有很多战友家没走到,必须抓紧时间。丁世鹏,刘恩贵不愿马上离开战友们,坚持陪同走访。
下午四点,在刘恩贵,丁世鹏陪同下,余泽江一行来到团结乡葛舖村陈克武战友家中。
陈克武原是139医院二所护士,转业后安置在毕节县林口区医院任副院长,后调团结乡医院任党支部书记。机构改革期间,陈克武辞职下岗返乡务农。他老婆在十多年前因病逝世,他一人领着两个儿子含薪茹苦过日子,好道孩子们都争气,成了家、立了业,陈克武已有重孙,四代同堂了。
克武是个很勤劳的人,种了十多亩地,每年都要收烤烟上千斤,苞谷上万斤。冬天萝卜种了好几亩,全是水果萝卜。他给余泽江他们扯了一百多斤萝卜,说:“你们几个一个分一点,这萝卜可放一二个月,过年时吃大酒大肉,可吃萝卜助消化。”
在克武与战友们交谈时,克武大儿媳端上几盘菜和两瓶酒,一定要战友们喝上几杯。盛情难却,余泽江他们只得端起酒杯,共祝战友情长。
大家坐了一会,看看时间不早了,还要到团结乡海嘎村走访杜仕洪和赵应华两战友。丁世鹏,刘恩贵也得从葛铺返回,再晚就没车了。大家难分难舍又不得不分不舍,久久拥抱,挥泪而别。
接着,他们驱车来到大银镇黄塘村吴学友、聂宗银战友家。
大银镇黄塘村海拔较高,凌冻特别大。余泽江说:不管多艰难,我们一定要赶在年前,把慰问战友的年货送到他们手中。
张师给小车套了链条,有些路段仍过不去,余显德他们就从山上找来树枝和干草,费尽千辛万苦,才将小车开到聂宗银家们前。
聂宗银是当地出了名的篾匠,是乡村致富带头人。三层楼的砖混结构大房子,约有一千余平方米。杀了两头大肥猪,腊肉挂满整个伙房,足有七八百斤。楼上苞谷堆码有一米来高,看来收成很不错。
聂宗银家离吴学友家有2公里,路凌冻严重,车不能行驶,余泽江他们穿上聂宗银编制的草鞋,一步一溜地来到吴学友家中。
吴学友、聂宗银做梦都想不到,寒冬腊月,大雪纷纷,城里的战友会冒着风雪来看望他们。
吴学友家是一栋未完工的小洋楼,他把战友们迎上二楼,说了从139医院退伍回家后的情况。吴学友在部队入了党,回农村后担任过生产队长和民兵排长。他还是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起来的人,是黄塘村种植烤烟大户和养殖户。
听了吴学友的介绍,余泽江们很欣慰。
吴学友坚持要杀鸡宰鹅款待城里来的战友们,因驾驶员还在聂宗银家等候,余泽江向吴学友说明情况,又回到聂宗银家。
张师说:天气太恶劣,路况又不好,必须赶在加凌冻前离开黄塘。聂宗银坚持要留战友们吃晚饭,但张师说的也是实情。挽留不住,聂宗银就将自己编制的竹器,一人分一件给战友们做纪念。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这一天,余泽江一行,冒着三九严寒,行程近 400 公里。走访了刘恩贵,丁世鹏,丁昌华,胡正书,刘廷友,陈克武,杜仕洪,赵应华、吴学友、聂宗银和战友遗孀罗安英家,给战友们带去了亲人般的温暖,展现了 139野战医院战友的深情厚谊。
战友,永生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