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份总结、逼我长知识长学问
(2023-05-07 09:38:02)分部培训班后,我上了一些稿件,以为“还可以”,有些沾沾自喜。
1972年底,进行年终工作总结, 政治处杨松林主任对我说:“今年全院政治工作总结由你来写。”
接受任务后,我想,写总结就像写新闻一样,把做的事罗列出来就行了。我就按写新闻消息那样去釆访,去提练,去选事例,去组合。
好不容易写了第一稿,满以为可以交差了。谁知,杨松林看了看,眉头皱了起来:“我让你写的是一年政治工作总结,这叫什么呀?”说着将稿子丢给我,什么话也不再说,转身就走了。我呆呆地站在原地,难过得直掉泪。
我的文章不是上了报了吗?报纸都登了,那不证明我会写文章了吗?为什么杨主任还说这是什么呀,难道我写的不是总结?我找医院秘书杨建华求教,杨建华看了我写的初稿,摇揺头说:“你这哪是总结,简直是四不像。”我问他总结要怎么写?他说:“写总结不像写新闻报道,它讲的是概括性的东西,归纳性的东西,理论性的东西。组词用句要大众化,普通化,不搞形容,更不能专找华丽的词句。”
听了杨建华一番话,我一头雾水:写总结不是写新闻?那又怎么写呢?
我苦思苦想,又把稿子全部推倒,重新组合。好不容易写出第二稿,交给杨主任。杨主任看了说:“你没学过写总结?”我说:“新闻培训班讲如何写新闻、写故事、写通讯,没教过写总结。”杨主任说:“你难道准备一辈子只会写点新闻稿?政治工作干部要做多面手,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总结。不会总结,就不配作一名政工干部。”
杨主任把杨建华叫来,说:“你把医院近几年的工作总结,找几份来给余泽江学学。”
杨秘书找了几份总结给我,有李开兴写的,有江明友写的。我把几份总结反复阅读,反复研究,原来总结和新闻报道真是两回事,它与新闻写作从格式到内容都完全不一样。总结讲概括,新闻写具体;总结写理念,新闻写情节;总结写体会,新闻说事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体。
我照着几份总结套了一份“总结”给杨主任,他一看就说:“格式有点像总结,可是没有今年政治工作的特点。”又把稿子退还给我,还是那句话:“再写。”
我真被难住了,对杨主任说“主任,我真的写不了。”杨主任说:“打退堂鼓了?你是军人,军人在任务面前,只能说坚决完成。如果面对敌人呢?难道你也可以说:我消灭不了敌人,这任务我无法完成?”
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好硬着头皮,再学再写(若干年后,我在市里任秘书长,秘书们问我为什么能把总结写得这么好,我就将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也从中受到启迪)。
就这样,写了一遍又一遍,被否定一遍又一遍。熬了不知多少个夜晚,费去了不知多少本稿纸。到第十稿,杨主任只是说:“将就用吧。” (以后我会写总结而且随手拈来时,再去看1972年写的那份总结,真是将就都不够格)。
通过写总结的经历,我懂得了知识的海洋无边无涯,写作的征程永无止境,我在分部和后勤部新闻培训班学到的知识,简直只是大海一滴水,是九牛之一毛。我决心多读书,多学习,多尝试各种体裁的文章写作。
分部召开双学表彰大会,医院推荐一所作为先进集体出席。政治处要我到一所去了解双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撰写一所双学先进材料上报分部。
我来到一所,先找李大章教导员,请他介绍双学情况。
李大章,贵州福泉县人,按说咱们是苞谷老乡,他应该好好地支持我,帮助我完成任务吧?谁知李教导员不知怎么想,是看不起我,还是有意锻炼我?他一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你能写出来吗?”这句话真问住了我,说实在的,我心里真没底。先进事迹材料又怎么写?大概和总结差不多?但是面对李教导员的质问,我只得说:“我也拿不准,试着学吧”。李大章说:“既然拿不准,就别浪费我的时间了,我忙着呢。”
教导员是支部书记,是双学活动的领导者、策划者、召集者、推动者,他不支持、不开口,我就无法完成任务。
我没有退却,天天到一所去,先找李广恩所长,再找干部战士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后,我又找李教导员,先给他汇报了我了解到的情况,然后请他对我掌握的材料作评价和进一步补充。
李教导员被我的执着所感动,就将所里如何开展双学活动的情况向我作了详细介绍。我根据李教导员的叙述,用写总结的方法,写了草稿,杨松林主任看了,不置可否,对我说:“你把捜集到的材料和写的草稿一并带到分部,可以了就交给分部,不行的话,你就在分部写,写成功了再拿回来审核。”
我到了普洱,找到分部双学办公室。王永安、江明友、向永都抽到办公室做筹备双学大会的工作。
都是熟人,也没什么可回避的,我把草稿给了王永安。王干事看了,直揺头:“余泽江啊,这叫什么先进事迹材料?你写那么多形容词干啥?这不是写通讯。”
向干事更直接:“老余(向永和我是同县同年入伍的战友),写先进事迹材料,不是这样写。”
我说:“老师们,你们可没教过我怎样写先进事迹材料啊。我来不就是向您们学习的吗?”
江明友干事将汽车23团和109兵站的两份材料递给我:“你先休息一下,看一看这两份材料再说。”
当晚,江明友把我叫到他宿舍,他对医院的情况很熟悉,情况也掌握。他拿我写的草稿一段一段的给我讲,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又要怎样写才行,从标题制作到每一段大意都给我顺了一遍。我按江干事给我的提示,重新构思,重新提炼,重新取材,加了两个晚上的班,写出了第一稿。江明友看了,认为总骨架可以,内容上空话太多,不实在。因为先进事迹材料须用事实说理,而不是以理说事。
按照江干事指导,我又再行修改。
第二稿出来后,筹备组讨论了稿件,提了十多条意见。实际上是推倒重来。我把老师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大体意思是,这份材料要讲清:为什么要开展双学活动,怎样开展双学活动,学习中遇到些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新面貌,有哪些典型事例?今后还有什么打算,怎样巩固成果?要用事实说清以上提问。
由于我釆访时掌握的情况较细致,所以按这个思路写起来,也不是太难。
我又日夜不停地苦战三天三夜,将稿子写了出来,筹备组再行讨论,只在一些细节上提了修改意见。我又作了修改,王永安作最后定稿,并要我回医院,请一所和院党委对这份材料审核、把关。
我回到医院,先把稿件交给李大章教导员,他看了,笑了笑说:“你还真写出来了。”
李教导员召集干部会议讨论、审核稿子,大家都说稿件写得好,真实地反映了一所开展双学活动的情况。对一些情节叙述得不清楚,事例不准确的地方也提出了修改意见。
我按照一所提出的修攺意见,再次对稿子进行修攺,抄正后送给杨豫生政委。院党委召开会议,没提什么意见就通过了。这份材料后来被分部推荐给后勤部,编印在军区后勤单位双学活动集子里。
我就是这样, 被杨松林主任逼着, 一种体裁一种体裁的努力学习,在实践中坚韧不拔,自觉磨练自己, 努力地、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后来转业到地方,不管在那个部门,我都不靠秘书,所有文字工作,自已就搞定了。如果不是杨主任的逼,我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