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灵岩寺游记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途阳光 |
略阳灵岩寺游记
简介:略阳灵岩寺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灵岩路3.5公里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它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构成一处独有神韵的佛教灵示圣地而著称陕、甘、川三省,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灵岩寺又名"灵崖寺"、"药水岩"始建唐开元年,是陕南第一大佛洞,洞中流水潺潺,古称"药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寺内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称,尤以《郙阁颂》的八分汉隶享益书法金石学界,国际友人和书家学者每年都来目睹其书采书韵,叹为观止。
八月底,我和老公应邀到略阳参加老同学儿子的高考庆宴。次日清晨,在老同学的再三挽留和介绍下,我们一行十余人驱车到位于略阳县城南三公里处的灵岩寺游玩了一番。
初秋的微微寒意在略阳县城里悄然弥漫着,清晨,站在嘉陵江宾馆的九楼,整个略阳县城一览无余。县城不大,抬头,仿佛那高大的山崖就伫立在我们头顶一般。遥望不远处的座座山峰,心下开始遐想:灵岩寺,该是何样?它,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千年万年不变的静静守候在大山深处,静静的等待与它有缘的游客呢?
不一会儿,同学们聚齐了,两辆车穿过略阳县城,沿嘉陵江畔的盘山公路向灵岩寺驶去。不到二十分钟,车停下了。老同学红红告诉我们,灵岩寺到了。一下车,扑面而来的就是大山深处特有的带点寒意的清爽浓绿。抬头一看,佳木葳蕤、绿影摇风的山腰突兀,自上而下被削去一块成为峭壁,紧靠峭壁嵌进了一座精致的城楼,已经发灰变暗的门匾依稀能看到“灵岩寺”几个大字。——在仲秋的晨风中,灵岩寺像一位不善言谈的沧桑老人。——这是灵岩寺给我的初初印象。环视周围,才发现,灵岩寺坐落在巍峨壮美的山崖之中,两面峻峰相夹,进入灵岩寺,这里是唯一的通道。
正要跨进大门,左手旁的山崖吸引了我的目光。直冲霄汉的山崖被密密麻麻的钢丝网网着。坚毅深邃的岩石透过钢丝网默默地守护着古老的灵岩寺,也默默的凝望着我们,这一景观,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锁山艺术》那篇文章——“英国威尔斯有个谷口村,村外有座小山。由于风吹雨打日晒,小山不时落下石块,威胁着顾客和村民的安全。后来,村子里的人们锻铸了一条巨大的粗铁链,把整座小山锁起来。后来,人们称之为“锁山艺术”。这一锁就是六十年。1983年4月,苏格兰一家专门治理有倒塌危险山石的公司接受了任务,前来协助解决谷口村的难题。该公司采用了村民的传统工艺,耗资一百万英镑,搭起了二百五十英尺高的棚架,在山石上钻了⑺数百个小孔。 筑起了二十个山石固定网。这些铁链和铁网,就像一副护身盔甲一样,把摇摇欲坠的小山牢牢围住。”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感觉很是神奇,山竟然也能被锁住?没想到,今天,亲眼见到“锁山”,神奇变成了现实!
进了大门,沿陡坡徒步而上,昨晚的一场秋雨让整个平滑的山道显得湿漉漉的,更为山寺增添了一份古老和沧桑。第一道门内是一个小小的亭子,亭子里两边分别站立了古代八位神将,手执各种不同兵器,威猛粼粼,栩栩如生,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直冲霄汉的山岩。拐过一道弯,一个不大的天然水池呈现在我们眼前,水池上方的峭壁上赫然刻着几个大字“洗心池”。可能是刚刚承接过昨晚的天水,池中水已过半,水中一些落叶或沉或浮仿佛预示着来来往往游人们的心声。“来吧,咱也洗洗,看能不能洗尽尘埃。”老同学一边开着玩笑一边蹲下身来鞠一捧水,轻声唤道,大伙儿笑着,把一份清凉从指尖传递至心尖。
一路前行,一路观赏,山岩峭壁上有各代名人到此游玩所留下的文字,有诗词,有观感,在石壁上印证着游子的踪迹和情感,诗、词、句文采飞扬。文字形式多样,隶、魏、楷、行、草或娟秀隽永,或刚柔相济,或舒展洒脱真是大饱眼福。老公和喜欢书法的同学们停留在这些峭壁石刻前,指指点点,我趁机给它们来一些特写。
“里面还有专门的碑刻陈列室,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称,特别是《郙阁颂》最为著名了。”阿红的老公郭局给我们介绍到,于是大伙儿齐齐进了灵岩寺的核心——正殿。
这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左右两侧陈列室阵列有各类古迹诗画无数大殿前后左右各类神像群立,碑刻字画如林,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对面是一栋两层楼宇,一楼陈列着各类纪念品,供参观者选购,登上二楼可以观看灵岩全景和滔滔嘉陵江水滚滚而下的奇景。
抬头,正面就是雄伟庄严的大雄宝殿,嵌在一巨大的天然岩洞之内,宽阔处约四丈余高,五丈余宽,十丈余深,在高阔的洞府东侧,有一尊丈余高的金色大佛,合掌端坐,目光深邃,遥望西天,洞穿天地世尘和人间善恶;宝殿雄伟壮观,高7米有余。殿顶巨大的岩石仿佛一个天然的大屋顶将大殿四合院的四分之三遮蔽。殿前有一洼清池,常年碧水如染。
在院内环视了一番,大伙儿三三两两的到不同的地方细细观赏,我因身体不适,坐在旁边休息。不一会儿,大家又聚集在大殿前了,不知是谁眼尖发现殿前宝座下方有一方石刻“福”字,旁边还有“摸福祈福”的说明,于是,好奇的同学们也紧闭双眼,走近“福”字,验证自己的“福气”,招来三三两两游人的观看,幽深的大殿里传来阵阵轻言笑语。
“哎,灵岩寺那著名的睡佛在哪儿?”阿丽忍不住了,询问红红。“不远不远,沿山路向上,穿过奈何桥就到了,几分钟的路程。”听了红红的话,阿丽他们迫不及待的又踏上了山路,而我,望着前方,实在没有精力前行了,干脆,继续坐下休息,等待他们。
坐在小小的吟诗亭内,瞬间,感觉四周乃至灵岩寺整座山体都静悄悄的。背向山体,远远看见嘉陵江昏黄的江水滚滚而去,对面山腰间阳安铁路穿山而过,悄然静候响彻在山涧的瞬间喧嚣。转过身,我的视线停留在石壁中的一棵树上。这是一棵桑树,在岩缝中横长着,根须沿两边的山崖向里延伸,树身旁逸斜出,舒展开葱郁的身姿,随风摇曳,树下有一丝清流,和桑树的清幽相映成辉,再看正殿洞上秀木翠林,郁郁葱葱,与深幽的洞府及古朴的殿堂构成了一副神秘肃穆的景观,给人以别有洞天、跳出红尘外、远离五行中之惬意禅心。可惜,我不会穿越,领略不了古代文人的心境,吟诵不出切合入境的诗句,但,那一刻内心一片静染,那份葱绿绝不亚于面前的葳蕤幽静。
十来分钟后,同学们先先后后下来了,唧唧喳喳的给我讲述着奈何桥和睡佛的巧妙壮观。未到灵岩寺,就听说过睡佛的故事,其中一个传说是说当年武则天入川途径略阳,在灵岩寺小睡休息了片刻,于是后人就雕刻了巨大的睡佛纪念一代女皇,加之灵岩寺众多的传说,这里山灵水秀,成了汉中又一个文化古迹,吸引了众多的信男善女们,络绎不绝的穿梭在大山深处。
“走吧。”牵着老公的手,沿路返回,跨出灵岩寺大门,我还忍不住回头眺望,想想游人的诗句“游遍天下兴未尽,回望灵岩景更幽”,不由的感慨:是啊,灵岩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以一份千年不变的灵气和幽静处在秦岭深处。但愿,它万年不变,惟愿寺前的锁山网也能锁住它万年的灵幽,普度众生,生生不息。
http://s12/middle/5be4b726xad83db64ed9b&690
http://s2/middle/5be4b726xad83db742921&690
http://s1/middle/5be4b726xad83db5594d0&690
http://s16/middle/5be4b726xad83db188b5f&690
http://s11/middle/5be4b726xad83db27e78a&690
http://s1/middle/5be4b726xad83db370df0&690
http://s6/middle/5be4b726xad83db836f45&690
http://s14/middle/5be4b726xad83db929a7d&690
http://s2/middle/5be4b726xad83dbcfb6b1&690
http://s2/middle/5be4b726xad83dba1e251&690
http://s7/middle/5be4b726xad83db64d366&690
http://s8/middle/5be4b726xad83dbc067c7&690
http://s13/middle/5be4b726xad83dbdee4ec&690
http://s15/middle/5be4b726xad83dbfd806e&690
【附1】略阳灵岩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又称“灵崖寺”、“药水岩”,是老百姓拜佛求药的圣地。虽历经一千多载风雨苍桑和战乱扰掠,但因其灵气保佑和安抚四方苦难百姓而常受人们爱护没被毁弃,又经历代无数次装葺整修,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及民间多方筹资整修,才使寺容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
【附2】朗诵作品31号 《锁山艺术》(裘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