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走进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既耳熟又很陌生的地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进口的电影片子还很少,那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使萨拉热窝在中国家喻户晓。
原本还以为萨拉热窝是欧洲南部城市,居民以信基督天主教为主。但踏进萨拉热窝的土地,发现街头有许多清真寺,高耸的尖塔直指天空;清真寺宣礼台的大喇叭一天5次响起,召唤人们礼拜。
走在街头,我感觉这座城市最有别于欧洲的其它城镇,无论建筑风格还是饮食文化。这里有浓重的土尔其味道,特别是老城区,有水烟街,有烤肉卷饼店......真的让人有一种走在伊斯坦布尔街头的感觉。有点奇怪,在百度上请教度娘后发现,原来这里曾被奥斯曼土尔其帝国占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居民原本以基督教为主,后来被入侵者作为异教徒赶尽杀绝了,现在这里的居民80%是穆斯林。许多女性从奶奶辈开始巳不穿穆斯林服饰了,但进清真寺是必须要穿穆斯林服饰的。
来到萨拉热窝,不得不对它的政治感到一点兴趣。“萨拉热窝事件”是举世闻名的事件——在1914年的塞尔维亚国庆之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视察萨拉热窝时,被19岁的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加之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波黑战争,使萨拉热窝如雷贯耳。
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波黑3个主要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导致波黑战争爆发,种族大屠杀,几十万人死于非命。现在,虽然战争早已平息,但萨拉热窝好像还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一一这里的城市建设破败,街道上留有许多弹孔累累的房子。战后,在波黑的克罗地亚人撤走,但这里的塞族、穆族人之间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内战已经结束二十年了,虽然现在他们可以在一起工作,聊天,但两族之间决不通婚……
说起这些,年轻的旅馆服务员女孩非常激动,说她们家在战争中死了好几个人,她妈妈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子,失去了一切。还说物价高,工资低,难以承受......
战争,对这个城市,对这里的人们打击很大。但我们走在街头看到这里的物价很低,肉制品、牛奶、面包之类基本生活品都比我们低。对于旅行者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
六月的波黑,正是萨拉热窝穆斯林的斋月中。对于穆斯林教徒来说,斋月是一年当中最圣洁的一月。在斋月期间,穆斯林教徒从日出到日落期间是不吃不喝的,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我牺牲。这期间,穆斯林教徒戒斋、祈祷、阅读《古兰经》。
傍晚时分,我们打的到一个小山头上,观看了一场穆斯林的盛会一一他们聚集在一起等待太阳落山,然后一声礼炮响起,人们开始欢快地用餐。斋月其间,他们每天如此。(斋月是以伊斯兰教日历计算。斋月的开始和结束都以新月牙的出现为准。由于各地看到月牙时间不一,不同伊斯兰国家进入斋月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
斋月期间,每天清晨3点,清真寺的喇叭响起,提醒教徒起来吃东西、再睡觉(因为太阳出来以后就不能吃饭喝水了)。平时的喇叭是清晨5点响起。
我们觉得他们活得有点累,但房东说,这里的穆斯林其实不像中东的穆斯林那么严格执行教规,斋月里白天也不会完全不吃喝,像她就熬不住,因为要工作。缺失的一天可以用以后的四天来弥补,阿拉在心里就可以了。
房东邀请我们圣诞节时再来玩,说那时很热闹。他们也过圣诞节,也会去教堂。房东家里有穆斯林,也有基督教徒……我听着感觉热闹,但也有点混乱的感觉。
六月22日是这里斋月的第27天,也是伊斯兰教徒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穆斯林聚集在老城清真寺里整夜祈祷,他们相信,聚集一夜礼拜的回赐胜过一千个月。
一一宗教,既神圣又可怕。要知道这里的一切战争大都为宗教而起。
萨拉热窝,有别于欧洲的其它城镇,它带着土尔其帝国的烙印,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也是一个容易招惹是非的地区。波黑内战虽然结束了,街上还留有许多战争痕迹。人们把炮弹坑填上红色树脂,称谓"萨拉热窝玫瑰",遍布城市角落,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等太阳落山,一声礼炮响起,人们开始欢快地用餐。





下面这幢黄色旅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是当地最高的建筑。“波黑战争”中,世界各国记者都躲在这幢楼里,向外发送战地新闻。

随处可见布满弹孔的房子。

战争的第一枪,在这座桥上开始打响。鲜花是纪念首位在桥上死去的一对恋人。
黑衣妇女应当是中东游客。
六月22日,是这里斋月的第27天,也是伊斯兰教徒一年里最重要的日子,穆斯林聚集在老城清真寺里整夜祈祷,他们相信,聚集一夜礼拜的回赐胜过一千个月。
地上的“红色玫瑰”,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战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