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三年去了西宝兴路,那是一个和亲人、朋友道别的地方。每天有人来到这个世界,也有人离开这个世界。虽然是每天都发生的事,但人们庆祝婴儿的诞生,却常常回避死亡的话题。
去年,一个九十多岁的人走了,她已经什么亲人都不认识了。花开花落,又回归泥土的怀抱,应该算是一件无憾的事吧。今天送走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朋友,一个不知道爱惜自己身体的人,终因长期透支健康,提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免让人唏嘘。他自己没有痛苦太久,潇洒地走了,却给妻儿留下无边的沉痛。
现在的殡仪馆里都是“一条龙”服务——从告别仪式到“豆腐饭”,到送客回家,统统归他们操办到底。有了这些“一条龙”服务,悲恸中的人们可以少操一些心思。葬礼举办得很紧凑,每天每个灵堂要操办五六场告别仪式,时间就是“一条龙”的金钱,这边的家属还围着灵车痛哭流涕,依依不舍,那边挂在墙上的挽联已经全被揭下,因为下一场次的送别在等待开幕。此刻,不免让人觉得人生有点像生产流水线——出世、上学、工作、成家、谢幕......乱哄哄,我方唱罢你登场。
锡箔在一个火盆中燃烧,“一条龙”带领大家跨过火盆。不知道为什么要跨火盆?只见人们将戴在手臂上的黑纱和白花丢进火盆,一股黑烟卷起,似乎卷走一份哀伤,也了结一段情愫。难怪现在街上好像很少看到有戴黑纱白花的人了,原来葬礼的当天都进了火盆化为灰烬,世俗的戴孝行为这几年里已悄悄发生了变化。接下来的仪式是走进饭店吃“豆腐饭”,一桌桌丰富的宴席在等待开吃......
吃“豆腐饭”可能是江浙一带的习俗,我以前一直不太愿意参加,会找各种借口避开。因为我觉得悲戚的情绪还没有调整好,怎么能够咽下东西呢?这次我坐了下来。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痛不欲生的场面,又看到白发人振作起精神招呼客人吃好、走好。这样的父母是坚强的,儿子走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只是我一直想不明白,追悼会把哀伤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后是不是就该散场了?让人们在悲痛中记住亲人或朋友,为什么还要吃“豆腐饭”呢?桌上鸡鸭鱼肉盘堆碗叠,酒杯频频端起放下,于一番吃吃喝喝之中,气氛开始不一样了。
上网查查“豆腐饭”的来历,不知“豆腐饭”从何时兴起,只知以前是以素食为主,现在演变为以荤腥为主了,其中一道豆腐羹是必不可少,以作粉饰,以作由头。旁边的餐桌上已有了敬酒声,谈笑声......也许,化食物为能量,化悲痛为力量,生者需要能量和力量,挥挥手,送别一个朋友后还要打起精神赶自己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