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行——琅勃拉邦 闲逛闲聊的日子

标签:
寺院僧人竹桥 |
分类: 东南亚行 |
在琅勃拉邦的日子是一段轻松的日子。虽然琅勃拉邦的周边有许多生态旅游的项目,但我们已不想出去。琅勃拉邦的闲散、安宁、恍若隔世的感觉,使我们的脚步停顿下来。就这样在琅勃拉邦的街上闲逛、闲看、闲聊,也是一段很开心的日子。在街上常常会碰到同船而来的游客,一个微笑使我们象老朋友一样站在街角聊上几句,或者坐下一起喝杯茶。我们在湄公河边看渔人下网捕鱼,看竹桥上的僧人象一团火一样飘逸过来;或者摆渡过河去看看对岸的风光.....
琅勃拉邦,虽然没有紧跟时代忙乱的步伐,确有一番独自的诗意生活。琅勃拉邦,一个真正属于旅游者休闲的地方。
无论走在哪里,只要我们怀有一颗向往美的心,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目光打量眼前的世界,哪怕是在平淡无奇中,人间的美丽也会为我们绽放火花。
每天清晨和尚会从对面的寺庙出来过这座竹桥去上学。青山绿水间,急急行走的和尚在阳光中象一团火向你飘过来。撞击视觉的强烈色彩和动人景象令许多游客动心,早晨八点以前早早有人候在桥边,举着“长枪短炮”瞄准和尚。这些和尚早已见惯了这样的世面,已不为所动了。也有十来岁的小和尚会用袈裟蒙住头猛跑一阵。
我在街上一家法国人开的图片社看到老法拍的僧人照片,美极了,令我赞叹不已。今天我的图片中好象也有一两张可以和他去媲美了!
在香通寺,几个小和尚对我们用中文喊:“你好!我爱你!”和尚对两个女人说这样的话,笑死人了!这不符合中国人问候的习惯,他们肯定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问他们,他们说是跟电视里学的。女儿对他们说:再喊,我妈可要过来拥抱你们了!他们笑得不亦乐乎。
今天在湄公河边吃饭,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艾米。原先艾米在旁边的桌子吃饭,听见我们说话,便过来用上海话向我们问好。太高兴了!艾米是英国人,今年26岁,已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学校工作了3年,她嫌上海太吵闹、空气污染太严重,就离开了上海,已经在琅勃拉邦住了半个月。问她还回英国吗?她说英国太冷,她不喜欢英国男人,她更喜欢这里。
西萨旺冯街上有一家小首饰店,招呼客人的是个法国老太太,浅褐色的头发上别着一个大大的竹编发卡,她骄傲地告诉我们,发卡是她儿子设计的。原来她儿子是这家店的主人,出生在巴黎,曾经是个工程师,后来被亚洲文化吸引,2002年把家搬到了这里,改行做首饰,并参与《旅游指南》书中的法语部分编辑,介绍老挝。这个法国男人在琅勃拉邦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家园。
在琅勃拉邦,我象一个多情的游客,我的镜头时时瞄准那一团团飘逸的橙红。在琅勃拉邦可遇不可求的是那些腼腆的僧人。有些僧人看见镜头对准他,会深深低下头来从你身边默默走过,也有些僧人会微笑着和你打招呼。如果你遇见了他们,并让他们留在你的镜头里,那是琅勃拉邦送给你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