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阿尔卑斯山 萨尔斯堡

标签:
《音乐之声》古堡萨尔茨堡旅游 |
分类: 欧洲行 |
早上,在奥地利格拉兹的这家旅馆餐厅用自助早餐,餐厅布置得很典雅。欧洲人的早餐都差不多:面包、肉肠、黄油、奶酪、牛奶、水果......只要没有人为的添加剂,原味的东西还是很好吃的。
上路了,今天从奥地利的格拉兹去南部的萨尔茨堡,有三百公里的路程。
奥地利有60%的国土被阿尔卑斯山脉覆盖。我们的汽车一直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穿行。令人惊叹的是几百公里的路,除了隧道以外没有看到一处荒山秃岭,阿尔卑斯山脚全部被草地、森林覆盖。
山脚下的房屋不会挤盖在一起,而是在草地的最风光处,把自己的小屋点缀上。他们注重景色的和谐,一半来自他们的唯美主义,一半来自他们做事风格的一丝不苟和精心。
沿途看到的房屋都用鲜花装点着。
阿尔卑斯山脚下土地、房屋全是私人的。虽然是自己的土地但不能随便种植东西。在这儿,房屋土地是你私人的,但外部的大环境是公众的,局部不能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几百年来这种意识已植入百姓的思想。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居室布置得很美,同样也着意打扮室外的风景,注重周围景色的美化。
对我们来说这真是一条很新的理念,我们的思想里假如也有这样的理念,我们的家园应该也会很漂亮。
在云缠雾绕的阿尔卑斯山脚下穿行,明净的天空,大片的森林、草地、小屋绵延不绝,巍巍壮观,象流动的跳跃的音乐在我们的车窗边飘去。此时,用“漂亮”来形容阿尔卑斯山风光之美,语言已显得太浅薄了。这片美丽的山脉云色之魂,象诗象画一样融入空间,融入心田。我想,有了阿尔卑斯山风光,才会有奥地利许多伟大的音乐家,才会有“蓝色的多瑙河”、“平安夜”等等不朽的音乐作品吧?
《圣经》里一个正直但却沮丧的人质问:为什么他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磨难?上帝回答:你应该去想想天地间的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是啊,壮阔的大地山河承载了多么沉重的负荷,站在群山大海面前,人是多么渺小,我们每一个人的降生本身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帝在提醒我们不要把渺小的个人看得太重要,壮阔的山河才是世界的主宰。
路途中遇见的耶稣受难像。上帝的儿子一直在人间受苦受难,上帝也没有办法解救他,上帝顾及的是普天下教徒的信仰和收藏他们的精神托付。
曾在《音乐之声》电影中见过阿尔卑斯山的壮观
显山露水的萨尔茨堡近在眼前。萨尔茨堡既是奥地利一个地区的地名,又是一座古堡的名字。萨尔茨堡有着一千年政教合一的历史,当年是大主教主宰这座城市。
萨尔茨堡古城里的居民至今身着《音乐之声》时代的服装,他们以那个时代为骄傲。
我们顺着山路向古堡走去。
在山上向下望去。
千年古城呈现在眼前。
我们在古城的小巷中穿行。萨尔茨堡不愧为音乐之乡,到处是演奏的音乐人,音乐在每条街上流淌。每年7月-8月是萨尔茨堡的音乐节,世界各地著名的音乐家来此演出,萨尔茨堡被美妙的音乐缠绕拥抱着。
没有吆喝,没有强讨,曲子一首接一首演奏着,给不给钱随您的意。
粉白的脸象一个魅影,手风琴的声音有点凄美,有点孤独。
这儿是露天音乐会的场所。经常免费举办各种音乐会。
广场上的大象棋,有两个人正在下棋。这儿成为游客娱乐休闲的地方。
静静听完一曲“蓝色的多瑙河”,小提琴悠扬、震颤的余音至今还在我的耳边缭绕。
在这儿留一张画像做个纪念吧。
当地的奶酪,我喜欢,很想搬一坨回家。
莫扎特广场。莫扎特6岁时就开始作曲,12岁时当宫廷演奏师。一个神童,他给世界留下了天国之音,奥地利人的骄傲。在莫扎特广场,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座音乐之城朝圣音乐之神。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萨尔茨堡“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嵌在莫扎特雕像前的地面上。
粮食街9号是莫扎特的出生地,现在是莫扎特纪念馆。粮食街上不少房子始建于十三、四世纪。几百年过去了,风采依旧不减。
米拉贝尔花园,当年大主教送给情妇的花园,《音乐之声》电影的拍摄地之一。现在成了新人们喜爱的婚庆场所。
音乐在阿尔卑斯山,萨尔茨堡流淌、盘旋。阿尔卑斯山,萨尔茨堡是美丽的,诗意的,就象天上的云彩一般美丽、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