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我跟随“佳友连线”的摄影爱好者近40人一起去了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
龙门古镇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乡。孙权后裔在龙门愈千年时光,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发展,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一个小镇,这里也是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山村古镇。
古镇四面环山,留有远久岁月痕迹的斑驳墙面,卵石铺成的小路,在一般游客眼中这里是一座古旧破落的小镇,但在摄影家眼中,这里是搞摄影创作的好地方。小镇在他们的照片中,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效果和油画般的质感。摄影家们多次来到这里(有的甚至来过30多次),他们在用心捕捉东吴的遗风遗韵。

我们来这儿时天气乍暖还寒,游人不多。古镇商业味不浓,还保留着悠久的传统风俗。全村有1600多户人家,90%的人为孙姓。小镇人家民风醇厚,沿袭耕读传家的祖训遗风,从这儿考入名牌大学的人很多。

清晨7点我们进了古镇,大家就散了开来。和普通的旅游团不同,这支队伍没有什么响声,静悄悄的,大家举着手里的“长枪短炮”,钻胡同、钻角落,捕捉古镇的韵味。

我拍下了这面斑驳的墙,打伞的人,经专家点评后,我也好象感觉出了一些朦胧的美。


一条长约400
米的卵石古街清风徐徐。古镇虽经过千百年的岁月,东吴的遗风韵味总会留下些许痕迹。这些房屋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相通。古镇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是江南古代家族聚居的典型反映。

这儿有不少参天的古树,苍劲的枝桠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岁月。

在一面墙上看到一张纸,上面写道:“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小儿郎,路过君子读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许多年没有看到这样的贴纸了,以前城里也有,但好象写的不是“小儿郎”,是“我家有个夜哭郎”。传说家人为日夜颠倒的小儿郎贴上这张纸,路人念了会把小儿的日夜倒顺过来。

一群母鸡在关注一只小狗,小狗毫不理会它们的唧唧咕咕。母鸡很漂亮,这样自由自在的鸡比起那些饲养在鸡笼里的鸡要快乐多了。城里人早已看不到如此优哉游哉的生活情趣了。
老街上的一家小店主开门准备营业了。他告诉我们:农历九月初一是龙门庙会,从北宋时流传至今,比过春节还要热闹。每年的这一天,孙氏的后裔会从全国各地及海外返回龙门古镇,祭祖的后人和游客有12万人之多。这一天全镇家家户户都会打开门户,每家都会置办四五桌及十来桌酒席,欢迎任何一位来家做客吃饭的人,招待的客人越多这家主人感到越为荣尚。小店主让我们在九月初一再来龙门赶庙会。
我们还参观了富春江畔的“古代造纸印刷博物馆”,看到了竹子变为竹粉、变为竹浆又变为纸和印刷的全过程。富阳地区是全国的造纸基地之一,集中了上百家的造纸厂。

每一张纸都要在90度的火墙上烤干,就成为上好的宣纸了。这些纸一般都用于博物馆整理文物使用。


古镇的农家菜“土味”十足,土鸡飘着浓浓的鲜香味,让人谗涎欲滴。好久没有闻到如此淳朴的饭菜香了。

这些摄影爱好者手里的“长枪短炮”,在这里每个都可以换一栋楼一间屋了。

听说村里晚上有一个农家婚礼,大家很兴奋,在耐心地等待着新郎新娘的到来。

一个小村突然来了三十多个摄影家,真是给热闹的婚礼锦上添花了。有的摄影家早早占据了高地,找一个最佳的拍摄地点。
有的进入了厨房对着好饭好菜喀嚓喀嚓猛拍一通,把厨师们都挤到了一边。

今晚要分三个地方宴请三十多桌客人。三百多客人的宴请,真是够忙几天的。

新郎早上五点多就出发去衢州接新娘了。下午许多人都在翘首待望新人的出现。
下午四点半,婚庆的车队终于来了。新郎、新娘和城里的新人打扮一个样,也和全世界的新人打扮一个样了。来看热闹的人可多了。

从村口到新郎的家有两百多米远。这段路新娘的脚是不能落在地上的,前前后后有四个小伙子在翻腾四个麻袋,新娘的脚就落在麻袋上,这叫“代代相传”。几个小伙子翻腾麻袋忙得不亦乐乎,麻袋在镜头前翻飞,“狗仔队”又多,要抢拍一张照片很不容易。我抢拍了多次才拍到这一张照片。
两个举红烛在前面带路的是村里受敬重的长者。

离家门口十多步远,新郎抱起新娘,也抱起了一生的幸福,美滋滋地向新房走去。

娘家送嫁妆的人紧跟其后。现在只有四条被子了,不象以前要有八条十条的被子。

在新房里新郎新娘互喂红枣。枣子枣子,寓意早生贵子吧。

新郎、新娘给长辈敬茶敬烟,长辈给新娘红包包。一派喜气洋洋。

外面的宴席早就开始了。一屋里十七八个圆桌面人声鼎沸。
好客的主人邀请我们一起赴宴,要临时增加三十多个人,谈何容易。来龙门古镇一次,我们不仅看到了江南最大的自然村落,看到了古镇独特的风貌和景色,还看到了一场普通农户的热闹婚礼,真是很开心。饭就不吃了,我们每人带走了两包喜糖和一身喜气。我头脑一热,也火线加入了“好摄”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