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说
(2019-01-14 08:07:08)
写牛的七律,唐诗中有不少,而最令人动容的,窃以为非宋代李纲的《病牛》七律莫属:“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头牛得了病却仍在为众生祈福,只求付出,不图回报。它的身上大写着一个字——“人”。牛出现于何时?这与人类出现于何时一样,只有猜想、推测,现在的科技论证手段其实也不过是“毛估估”。这不叫
“ 虚无 ”,而叫 “ 虚有 ”。人们通过出土文物推断 ,我国养牛历史 远在 新石器 早期 ,山东大汶口和兖州王国遗址
,都发现作为家畜的黄牛和水牛 骨骼
。而我国牛耕的起源则有“神农说”、“夏商说”、“西周说”和“春秋说”等多种传说,史学界多数人曾倾向于“春秋说”,认为春秋中期人们才开始使用牛耕。后来考古学家
在殷墟(殷商,在春秋之前)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 “犁”字 ,其型好似牛在拉犁 翻土,于是 又把牛耕起源的 “ 春秋说 ”
推向了“毛估估”。既然如此 ,按下不究也罢。牛乃六畜 之首 ,对人类 作出 最大 贡献 。你 看 ,“ 牺牲
”二字皆为“牛”字旁呢。然而,人类对牠复如何?不说自私,且看华尔街广场铜塑牛,日日夜夜为其金融牛市鼎力;不说残忍,且看西班牙马德里斗牛场,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牯牛连中几刀淌血倒地。在如何看待牛上,除了文前褒扬的李纲,还有两位
也很值得赞许,一位是唐朝宰相 韩滉,他笔下的《 五 牛 图 》,满满当当的人格化元素传达出注重实际 、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一位便是离我们不远、特有悟性境界的著名作家鲁迅先生
,“俯首甘为孺子牛”,不但包涵着对牛的礼赞,更体現了他怜民的精神质地和人生的价值取向。人类从农耕社会演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牛功不可没,对牛当深怀感恩才是!现如今,机耕普遍取代了牛耕,但在偏远山乡,牛仍在为农家鞠躬尽瘁。在至今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地方,尽管耕牛少了,甚至看不到了,换个角度想,埋头躬耕于田亩的农民,不就是不辞辛劳的“牛”的形象写照吗?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很具体的,更不用说
住房、教育、重病医疗等 诸端
,一件件都实际得很,并非“毛估估”的存在。农村安则国家安。关爱农民,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