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56章【知者不言】章讲解

(2018-06-13 18:42:21)

《道德经》第56章【知者不言】章讲解


【原文】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si)其兑

闭其门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

 

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注:

纷:王弼本为:“解其分”。诸本中,景福、严遵、高翿作“忿”,邢玄、磻溪、楼正、柰卷、顾、彭、傅、范、赵作“纷”。两者相较,“纷”为乱,纠缠一起的象,比“忿”“分”义更广、更胜。王弼本4章亦有:“解其纷”。据以上校订。《道德经》之中,常用绞丝旁字,如:玄、素、累、纪、结、绳、约、慈、绝等,亦可互参。

 

【讲解】

 

这本书是2015年下半年大概是10月份开始,每天一章,一共98天,每天随机讲解而集合而成。当时是由助教每天随机抽取一章,然后我随机讲解,最后在2016年的春节前,汇集为《道德经98天轻松入门》,这是第一轮。

 

不知不觉,走过五轮的学习,进入到第七轮。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理解又加深了很多,故从第七轮开始,对讲解做全面的修订,按照第一讲到第十讲的顺序重新编排,最后要正式出版,作为学员的教材。

 

传统文化的思想是天人合一。所以,这个随机,实际上也是随着大家的机,心氣混而为一,体现为一种机。什么是机呢?动起来的关键,机一动起来,都动了。这样我们随机讲解就有比较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要体会内心的感觉,随机而言、而行。当然,正如这一章讲,要挫其锐解其纷,直而不肆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光而不耀,做人做事谦下柔弱无伤,才能最大程度获得支持,朋友越多越好,这才是深根固柢长久之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真知就不会轻言,多言逐渐失去真知。

 

知:真知;言:建言、发言等,侯王圣人的言。

 

有真知就不会轻言,往往是:不言、希言、贵言;追求言的精到、浓缩、内敛,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无为的效果。最好是不言,行不言之教。身教之中,让他人自然触动、感动而变化。

 

平时少言、不言、希言,一旦言,言之中的信就很足,效果很好。

 

言者不知呢?在《道德经》中,言还是比较高的级别的事情,希言,贵言,最好不言;但是没有说,不能言。言多了,信不足焉,逐渐失效,就有不信焉。如果多言,说明已经逐渐不合道了,不理解道了,感应不上大道,自然逐渐失去真知。所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也难免遇到言多必失的时候;言不慎重就会造成难以化解的误解与隔阂。所以很多时候是以慎言、希言、不言为佳。

 

塞其兑:塞住有形的孔窍。

 

兑:开口,这里指有形的耳目鼻口七窍。百姓皆注其耳目,就逐渐失去对大道的感应,所以就要塞其兑。对形而下的嗜欲少了,自然对形而上的大道感应就多了。

 

也有无形的兑,形而上的大道感应就是来自于无形的兑、窍。如,说,言+兑,随着内心机而言,这个兑,就是无形的窍。有时候无心做了件合于道的善事,自然有种大道能量的给予,内心自然充满愉悦。悦,心+兑,从心里的兑自然而出。不过,老子全文的兑,还是指形而下的通道,类似圆的外在的开口,都是欲望的所在。

 

闭其门:关闭对外的大门。

 

关闭对形而下的事物的大门,也可以理解为不出户,自然也就闭其门。只有深入形而上,才能理解形而下的万物,才能把握形而下的万物的整体发展趋势,也就是象、大象,因为未来的变化在氣上都已经存在了。就好像形而下的身体表现为得病了,而病根可能在多少年之前就已经种下了。

 

门,也可以是天门,逐渐含蓄内敛。

 

塞、闭,减少生命能量的无谓损耗。要开源,从大道,从天地得到能量;也要节流,这样才能精氣饱满而自然开窍,精氣之极也。

 

挫其锐:挫除氣质的锐利。

 

减少嗜欲,内心自然逐渐平静,也就能对自己的氣质锐利有所了解、明白。深入氣化自然会有所感应,结合两者,逐渐变化氣质,氣质中的锐利会逐渐减少,用文学手法表达就是挫其锐。

 

氣质为什么会刚强锐利?主要是不理解他人,非要让别人随自己。29章是重要的哲思: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万物会自然呈现各种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的一种特点秉性,是无法改变的。当要求别人的时候,氣质自然僵硬锐利;理解之后,开始修自己,去甚去奢去泰,去适应别人,自然就柔弱了。

 

锐利主要体现在言上。言,要懂得稍微修饰下,懂得换一种别人能接受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氣质,是柔弱的。柔弱本来天成,如摶氣至柔能如婴儿乎?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樸散则为器,在生长的过程逐渐散开而变得僵硬、尖锐了,所以有个复归于婴儿过程。以我的体验,主要靠读经静坐站桩等实操,尤其是读经而明理而感应,不断积累,自然渐变,积累多了,会有个质变,神上自然明白、变化,而自然就做到了。

 

当然,也应该时刻注意别人的反馈,知道是否锐利,而自然改变说话方式。唯有谦下才能汇聚人气,唯有柔弱才能两不相伤。

 

解其纷:解开内心的纠纷。

 

这个纷,理解为纠结,也可以理解为想不明白道理而乱成一团。这就需要静修之中,把各种杂念减少、去除之后,心中真正的纠纷:挫折、伤害、遗憾等等,自然会浮现出来。

 

鸡汤经常讲,要看破、放下。道理很对,但是没有实操的办法。实操三法,读经静坐站桩,相辅相成。读经有移情、明理、感应的效果,靠读经明理解开,靠读经感应而神变,境界提升,自然超越、淡化、放下。

 

从哲思讲,纠纷里面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因,故应该自我想明白而解开。

 

当然,解其忿也有道理,一般人内心还是会有忿恨,也是内心纠结的一种。都要在修行之中慢慢化解、解开、淡化、淡忘。如何做到呢?

 

人之所以念念不忘过去的纠结、忿恨、痛苦,是因为没有新的东西进来,所以注意力都在这些陈谷子烂芝麻上。要学点新的东西,尤其是经典,《道德经》。

 

朱熹悟道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子也重视源头的活水,用川谷来比拟,如32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读经: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呼吸、舌头发声、用心出音、随心而出,整个身心都在拥抱经典,识神思索,元神自然就在感应。《道德经》讲什么?讲大道啊。所以,自然就会有所感应大道。这样逐渐感应大道能量,落在无形的窍上,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开窍,开窍而自然明白、超脱,离开原来的状态。有了新的源头活水进来了,自然就流动起来,逐渐清澈,自然淡化、淡忘;内心安静、清静,如一面镜子,能反映出天地万物,即“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就有了实操的方法,明白了淡化、淡忘、超脱的机制和过程。

 

和其光:含蓄无形的光明。

 

经过上面的四句修行,慢慢就对大道有感应。大道与我们犹如母子,有无形的牵挂,通过绵绵若存的通道,用之不勤地注入能量,就好像是接上了无形的电,自然就如灯泡一样发光,就出来无形的光,可能有种真知也就出来了。这个时候,要低调些,含蓄些,渊深些,不要外发而要内敛,这样才能长久。

 

同其尘:通于微小的尘土。

 

庄子曰:通天下一氣耳。这个时候,柔弱的氣就能通于万物,哪怕是最微小的尘土也能通达。同与通一个意思。

 

是谓玄同:到达玄同的境界。

 

这就是玄和同的境界。玄的本意就是黑,看不见,自然有种神秘、不可理解的意思。别人看不懂为什么圣人会有这么不可思议的能力,玄啊。

 

故:所以天下人。

 

正因为圣人已经到达玄同的境界,所以就跟一般人不同了。此时,圣人专注于氣化,境界超脱。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谁也得不到他的亲近,谁也得不到他的疏远。

 

圣人的情怀不好理解,但是可以想象。他对善人也好,不善人也好,都是一个态度,可谓一视同仁,不会去特别亲近谁,也不会特别的疏远谁。谁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侯王来了,乞丐来了,一样的态度。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谁也得不到他的利益,谁也得不到他的损害。

 

圣人不会特殊去利益谁,更不会特别地去损害谁。与人无伤,只有利益。但是这种利益也是深远的、一般人不理解的,主要是不言之教,守中,无为而无不为。

 

利的本意是如镰刀一样的工具,收割五谷,因为锋利,带来利益。在《道德经》之中,利,还是指利益。圣人乃国之利器,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但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要深藏。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谁也得不到他的贵重,谁也得不到他的轻贱。

 

圣人不会特别地贵重谁,也不会特别去轻贱谁。虽然人物各有差异,客观上看有善与不善,但是圣人没有什么势利眼,不会对善人就贵重些,不善人就轻贱些。圣人看到了所有人之间的无形的缘,和每个人的素。污染(私欲)都是暂时的,少私寡欲,逐渐见素,逐渐抱樸。

 

故为天下贵:所以为天下人所贵重。

 

正因为圣人有这种无比超脱的氣质胸怀,接近大道的氣质,所以天下人都仰慕他,看重他、尊重他,贵重他。

 

那么我们也无比仰慕老子好了,如夫子奔逸绝尘而回只能瞠目结舌在后面吸灰尘了。

 

【本章重点】

 

1、注意:“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顺序

2、为啥要塞其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