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44章:“名与身孰亲”章讲解

(2018-06-11 09:43:16)

《道德经》第44章:“名与身孰亲”章讲解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讲解】

 

名与身孰亲:名声和身体,哪一个对你更亲近?

 

名,月下有个口。就是白天可以看到长相,知道是谁;而到了晚上看不清长相,就要给自己起个名,以与别人区别,所以是月下开口的意思。

 

这个名,是很有知名度、有名,在别人心里有名。比如影星黄晓明,就比我有名,粉丝多多。一般人会愿意有名、知名,这样可能会名利双收,就好像现在粉丝经济一样,要吸粉、圈粉,与道者愿意道隐无名不同。

 

老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这个身与名,哪个对我更加亲近?更有益?隐含着:有名了,会对身造成危害,不要因为名而害了身。为什么呢?因为有名了,经常会身不由己,可能也容易被人觊觎吧!

 

身要稍微多讲下。我们知道,《道德经》对生命的理解是形氣神魂魄灵光筋骨等要素。身包括了精氣神等无形的要素,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形。54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所以,身很重要,生命的一切都在其中,不在其中的为身外之物。姜老师言:“身外之物不为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两句合起来,我们就理解了身的内涵。

 

名呢?当然是身外之物,就不为真;所以,老子曰: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身体和货物,哪一个对你更贵重?

 

货,应该指的是物质,也可包含财,财货。多,指的是身与货的重要性,哪个更多些?不贵难得之货,不贵身外之货。除了无形的名,有形的货,也不贵,这样就能保全身体,不为名货所累。

 

得与亡孰病:得到和失去,哪一个对你更危害?

 

结合上两句,得什么?名与货;亡什么?身。往往在追求名与货的过程之中,对身危害很大。

 

甚爱必大费:非常爱名声财货,精神必然会消耗很大。

 

非常爱名与货,就会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处心积虑,寝食不安,焦虑急躁,会极大消耗生命无形的精氣神,进而形而下的身体也会造成损失。君不见,往往有钱人、有名望的人,都有各种富贵病,如糖尿病等,这就是明证。

 

多藏必厚亡:收藏财货太多了,财货必然会损失惨重。

 

收藏这些身外之货太多了,也必然会失去很多。这个厚亡,浅看是身外之名货;深层看,必然也会很大损耗精氣神从而失去健康。很多人因为身外之物而忧心忡忡,结果是不得其死、早已。这个是社会现象。所以即使名货很多,我们也要处之淡然,平常心看待名与货,不甚、不多、不病。

 

:所以。

 

老子观察社会现象,得出结论。

 

知足不辱:懂得满足,就不会辱没。

 

知道对物质和名声满足,才能不导致辱没。这里的辱,可以是多个含义。可以是屈辱,因为贪心而身陷囹圄;可以是辱没,因为患得患失,而抑郁、焦虑、情绪低落;

 

辱在全文出现多次,如13章“宠辱若惊”、28章“知其白守其辱”、41章“大白若辱”等。那这些“辱”都是何意?就集中在44章梳理下。其实辱,它的象,都差不多,但是因为语境不同,所以现代汉语的意义就不同。

 

说文解字:辱,恥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意思是,应该耕田的时候没有耕田,所以是因而受到损失,也是耻辱的意思。说文解字注:以白造缁为辱。所以,白是和辱对;所以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辱,而不是白与黑对。辱,与(黑+辱)通。说文解字注:以白造缁为辱。也有本来是白,结果成辱,这就更明确了。

 

相对白而言,辱也是一种黑。转意为:暗淡、失落、隐藏、困境等等。

 

知其白守其辱。这里,白,显意为看得见,形而下的意思;辱的转意是形而上,一般人看不到的意思。

 

知其白守其辱,这个辱,可以说是密意。虽然知形而下,但是要守住形而上。如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珍贵的东西才值得守,形而上的大道为最珍贵。如62章“道者万物之奥”,为形而上,所以是宝,故要抱住,也要保住,更要守住。

 

因为白,显得光彩;所以,辱,有种降低、降级、不显眼、暗淡的感觉。所以知其白守其辱,也有安于平淡、安于穷日子的感觉。因为追求物质,必然会有多余;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深层含义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追求的不同所致。

 

大白若辱。行于大道,他的生命其实是最光彩的,所以是大白。但是,物质上往往是匮乏的,一般人会觉得他前途暗淡、无法理解他的追求和成就。所以,大白若辱。

 

宠辱若惊。觉得自己受宠了而惊喜,失宠而感觉人生暗淡无光,要辱没了。且这种宠辱的感受直接来自内心,是生命的本能,不是思维、逻辑推理而得。辱,就是没有发挥出来,黯淡了人生。

 

知足不辱。知足,人生就不会暗淡,陷入困境,甚至遭受牢狱之灾等等,是辱的本意。

 

知止不殆:懂得停止,就没有危险。

 

止:停止,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就要停止,否则物极必反,一下子会有个突然的变化,从安全一下子变成危及生命。这个危险的边缘,就是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其无正?

 

止于何处?不要挨着极,大约70%处,这样就从容很多。如果两边有极,则守中最好。

 

对名货追求多了,不懂得知止,或者心情不稳定,或者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总是疲于奔命,不能一张一弛,身心疲劳自然就很危险。不懂得停止脚步,走向了贪污犯罪,忐忑不安、提心吊胆,能有好的身体吗?所以懂得停止,就会心平气和,自然形氣神都康健而没有危险。

 

可以长久:就能做到长生久视。

 

这里的长久就是长生久视,得其天年乃去。

 

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看,人人不同,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有些人精氣神足,就可以多做些事情,有些人精氣神不足就要少做些,就好像实际生活之中饭量人人不同一样。什么时候可以知足?止于何处?这就需要自己琢磨了。

 

一般人会望文生义,无为理解为啥也不为,无事理解为啥也不做,无欲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兴趣,就把道德经理解得很消极。其实不然,《道德经》讲的是侯王圣人之道,但是可以降级应用到修之于身家乡,最后事情做成了,成功了。

 

我认为,要趁年轻精力充沛的时候,立志,有事业心,做人做事,道术并进。如何做事?多参悟第一讲“积累篇”,指导具体做事,但是不要过劳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如何做人?内容就更多了,谦下柔弱等,很多章节都可以参考用上。

 

要未雨绸缪,想得深远些。全世界都在有养老金的危机,退休年龄逐渐越来越长。最近的AI又引发了很多人的忧虑,怕失去工作。所以还得多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尤其是与人交流的能力。事业上要有成就,豫兮若冬涉川,且多打些余量才好。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要有余才能奉献给天下人,现在还早呢。

 

道术上,要不断进步上升;名货上要知止、知足。两者达成一种平衡、最佳状态。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肯定是需要自己去思索,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自己的天赋、使命是什么呢?多读《道德经》,逐渐见素抱樸,内心会自然明。

 

【本章重点】

 

1、甚、多、止。
2、止于何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