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章讲解
(2018-05-19 09:09:19)《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章讲解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p)
樸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zhng)
故大制不割
注:
王弼本全文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在“知其白”与“守其辱”之间的语句,疑为后人窜改而加,证据如:1、《庄子·天下篇》引用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2、后文41章有“大白若辱”,可见白与辱对;3、而“辱”其实也有“黑”义,如《说文》注:“以白造缁为辱”。详细论证可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原文】
今天开始新的一章。很快就到了周末。每天学习一章,温故知新,我觉得这个节奏很好。把握节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住雌柔,甘作天下人的溪流;甘作天下人的溪流,就能不离永恒的德,重新回归到如婴儿般的柔弱氣质。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深知什么是光彩,却安于守住暗淡,甘作天下人的河谷;甘作天下人的河谷,就能充足永恒的德,重新回归到樸,也就是大道。
这一章我们讲讲为什么要对齐。
每一个章节编排有我的想法。一个是对齐,一个是分段。对齐你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分段表示每个章节的大意有种转折,有个层次。这样好理解,也就好背了。
这一章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樸
从知其雄守其雌到知其白守其辱,从谿到谷,从不离到足,从婴儿到樸,明显有种修行层次的递进。这样对齐之後就能悟出很多奥秘。
谿,指山里面的低处(小谷)汇聚了泉水雨水,而形成的小溪;谷呢?是两座山之间的低处,自然就能汇聚小溪的水,形成河水。大家去观察自然界的山川河谷,会自然明白。
谿的水,为溪;谷的水,为河。小溪汇聚成河水;江为河水汇聚;湖海则汇聚江水。一个比一个低,所以越低汇聚越多。北美五大湖的水,非常辽阔。地球上最大的水,是海。
所以会自然明白其中的奥义:原来低,就能有水;更低,水就更多、更足。自然之象是低下就有成就;那么我们为人越低,是否德就越足呢?老子给了明确的回答:yes!
谿,还是常德不离,类似总有潺潺流水,这样就能有犹如婴儿一样的柔弱氣质,可以复归于婴儿;但是要想复归于樸,也就是得道,还不够,还要更低,就好像是谷,汇聚更多的水形成河流,这样自然德就足了,德够了才能复归于樸。
当然我们也可以悟出来,想要复归于樸,德不够不行、不足不行。
雄,表示急躁、冲动,进取;雌,表示柔弱、安静、被动。
白,表示可见,容易被看到;辱,表示暗昧,难以返观。
故,雌雄、白辱,泛指有无。
《道德经》总是在讲有无。知,表示对有形万物,要有真知;但是要守住无,即万物之母。守,说明守的是好东西;也说明守,并不容易,一不留神就守不住。因为,人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有总是很容易被关注到,即:百姓皆注其耳目;而无,则要返观才能感知。
至于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与王弼通行本相比,为何中间少了一段?在“知其白”与“守其辱”之间的语句,疑为后人窜改而加,证据如:
1、《庄子·天下篇》引用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2、后文41章有“大白若辱”,可见白与辱对;
3、而“辱”其实也有“黑”义,如《说文》注:“以白造缁为辱”。详细论证可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复归于樸:樸为道。我们本来就从樸而来,生命本来就在樸之中孕育;只不过是重新回到婴儿、樸。这个时候就跟婴儿、樸的时候不同了。因为婴儿、樸都是混沌的状态。复归于樸,这个时候能知有形万物,还能守无形的混沌、真知。见素抱樸。
这一段告诉后人:我回到哪里去?如何分步骤回去。
有了上文樸,就自然有了下一段:樸散则为器。这也是老子经常使用的顶针的文法。
樸散则为器:大道逐渐向下演化,降为万物。
樸:《说文》木素也,意思是原木,未经切割。32章:“道恒无名,樸”,将樸重新命名为道的别名,从形而下的樸升华为形而上的道,从显意升华为密意。又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樸”、“见素抱樸”等,也是取的密意。由此理解名可名非恒名。
器:显意为木器,密意为形而下的万物。如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就是道生万物的意思,借用显意表达密意。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用樸,就可以管理和领导万物。
官长:万物之官长。因为万物都是由樸生成,樸与万物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联系;所以圣人在樸这个级别就能把握万物。具体是,万物在内部都有氣,而万物之氣则没有边界,通过无形的通道,互通互联,形成一体。所以,圣人就可以抱一以为天下式。一,有一体的意思,也有道生一的意思。一为先天,在先天级别上来把握万物。故庄子曰:通天下一氣耳。
故大制不割:所以说最高级的制度就如樸一样,是完整而没有割裂的。
制,指国家的具体的管理制度、制礼、制法等。大制,也就是最高级别的管理制度,就是在一、樸这个级别上来对万物进行管理。不割,呼应樸散则为器。樸生成万物,就好像是原木切割成一个个的木板、木条,然后用卯榫组成木器、家具。普通的制度,是割裂的;而大制不割,指在形而上,万物自然形成一个整体;用樸,即可在整体上管理,而没有割裂。
大制不割如何形象体现呢?需要掌握《道德经》的关键思维方法之二:“道天地人”巨系统思想,简称“道天地人”。圣人是对天地和百姓的。具体讲,圣人与大道有绵的联系;与天地有中的通道;与百姓有慈的通道。故,圣人与天地百姓都形成了普遍联系。在先天大道的级别上,自然可以提挈天地(易经曰:先天而天弗违);也自然可以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等。这是清静无为的机制,其细节将在之后的章节逐渐展开。敬请期待。
整个章节立言非常精炼。第一段讲如何复归于樸,具体如何操作方法,即要低、更低,自然就柔弱成婴儿,也自然德足而复归于樸;第二段讲,在樸这个级别上,自然就能整体上把握万物,修之于天下。
【本章重点】
1、如何复归于樸?
2、如何大制不割、整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