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文言虚词练习罗志辉教案教育 |
分类: 高考文言文复习 |
罗志辉 撰
十一、为
㈠动词。
①表一般动作行为,可译为“做”“作为”“充当”“变成”“作为”等,根据语境灵活掌握。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然后以六合为①家,崤函宫。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6.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7.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②表心理感知的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9.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10.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③表判断的动词,可译为:“是”。
1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2.非为①织作迟,群家妇难为②。
㈡介词。
①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13.吾属今为之虏矣。
1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18.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1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0.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2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3.臣请为王言乐。
25.君为我呼入。
26.公为我献之。
④表对象:“对”、“向”。
27.为之奈何?
30.为长者折技。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3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32.如今人方为①刀俎,我为②鱼肉,何辞为③?
3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5.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1.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5.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㈡代词。
①
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
②
物主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③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㈢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③表它转,相当于“至于”。
10.王若隐(伤痛、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12.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13.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1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16.其若是,孰有御之。
17.至若春和景明。
㈣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如”、“然”、“尔”、“焉”也有这种用法,可译为“……的样子”、“……的”或不译。
18.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9.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
㈤固定短语
①“若夫”:发语词,引起下文论述。译为“要说那、至于那、像那”的意思。
20.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2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②“若定”:相当于“心中有数,从容不迫”的意思。
22.指挥若定。
③“若何”: 译为“怎么样”。
23.以闲敝邑,若何?
④“若干”:
表约数,相当于“好些”、“几许”、“多少”。
24.车后若干递送夫。
①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主语后面可插入判断动词“是”。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③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①,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③,非天下也④。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独五人之皦皦(名声光明显耀),何也?
12.何以能鼓乐也?
13.缚者曷为者也?
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㈡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16.是说也,人常疑之。
㈢固定结构
①“……之谓也”“其……之谓也”:表感叹,译为“说的就是……啊”
②“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③“也已矣”:限止语气,罢了。
④“者也”:语气助词连用,起确认强调作用。
⑤“也者”:A.语气助词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⑥“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18.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9.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1.岂独伶人也哉!
22.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3.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4.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25.唯求则非邦也与?
2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6.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㈠连词。
①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2.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让步假设关系,译为“尚且”、“还”。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并列关系,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9.示赵弱且怯也。
10.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1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2.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㈡副词。作时问副词,“将”、“将要”、“暂且”、“姑且”
1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14.且为之奈何?
15.若属皆且为所虏。
16.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8.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㈢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19.且夫天下(秦国)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20.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21.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②“且如”:译为“就像”。
22.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