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书·伊训

(2011-08-26 22:25:32)
标签:

商书·伊训

文化

分类: 【百万书库】

商书·伊训

 

伊训

 

 

【题解】

    这是一篇伊尹教导太甲的训辞。

    成汤去世以后,究竟由谁来继承帝位,历来有两种说法。《史记·殷本纪》:“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孔传》:“太甲、太丁之子,汤孙也。太丁未立而卒,及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尚书正义》根据《伊训》的序和《太甲》的纪年,断定“太甲必继汤后”。然而,《伊训》、《太甲》都是伪古文,恐怕不足为依据,今从《史记》。

    太甲继承帝位以后,伊尹作《伊训》、《肆命》、和《徂后》,用成汤的成德教导太甲。《肆命》、《徂后》今已不传。在《伊训》中,伊尹要太甲汲取夏桀灭亡的教训,发扬成汤的美德。“三风十愆”是失位亡国的重要原因,邦君卿士,一开始就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要从谏如流,不要以善小而不为。伊尹的训导,虽然对太甲而言,目的是为了维护殷商的统治,但客观上,对缓和各种矛盾,促使社会进步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今文无,古文有。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六。

【题外话】

    伊尹这个人是殷商开国的大功臣,同时也差一点颠覆了殷商的统治。

商汤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外丙”和“仲壬”相继走上领导岗位,分别工作了两年四年,反映了当时人们短命的事实。夏商人的平均寿命是32岁左右——如果我生活在那一时代现在已经该升天了。

  接着,商汤的长孙“太甲”在伊尹的安排下接班了。伊尹详尽地告诫了这个年轻人不要轻慢贤人的言论,不要疏远年高德望的人,不要亲近愚蠢幼稚的人——总之要听我们这些老臣的话。他总结了十种 国君必须避免的过错:沉迷于酒色歌舞、贪求财宝、迷恋游乐,又警告他说:“哪怕您做的善事再小,也会使诸侯感到庆幸;哪怕您做的恶事再小,也会给国家带来灾祸。”可是太甲并不爱听他的这些老生常谈,很快就开始胡作非为起来。史料上说他不遵商汤之法,其实也可能是尝试着进行了年轻人的改革。但他的行为招来伊尹的讨厌。伊尹以太甲“暴虐、乱德”为理由,将他放逐到桐宫去悔过自责。然后伊尹独自处理国家政事,并且接受诸侯的朝见,所作所为和商王没有什么两样,这大约可以算是篡位了。

  伊尹作了七年国家负责人,按照一部史料《竹书纪年》上的说法,他最后被太甲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太甲在桐宫被关了七年多,终于被关腻了,机智勇敢地逃脱回王宫,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

  伊尹的一生十分复杂,评论起来也很困难。他作了七年代理天子,用意或许都是好的,但以臣子的身份擅自放逐国君,这算不算篡国呢?这个困惑后代学者的问题太费思量。其实,当时还没有发明严格的忠君思想,一个君主倘若不贤,臣子似乎是可以驱逐他的。所以,伊尹的“大逆不道”之举在当时没有激起舆论界的震惊和谴责,伊尹的后代继续在朝为官而没有遭受清算,伊尹的亡灵也一并得到后代商王的隆重祭祀。

  然而后代的学者习惯了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不可更移,看见伊尹驱逐太甲而自代,不由得暗自哆嗦,总不得劲。一方面,学者们承认伊尹是个有着杰出贡献的正人君子,另一方面,即使商王太甲不贤,伊尹放逐他,在后代学者们眼中仍是谋逆篡国,一个原本高大全的形象全给毁了。于是,后代学者花了很大功夫替伊尹遮掩避讳这一点。于是,在《尚书》中的一些被伪造的篇章中,故事被改编成了这样:太甲被关在桐宫,深为悔恨,终于改邪归正,有了良好的表现,于是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复位——伊尹又归还了王位,好像根本没抢过一样。伊尹的历史污点自行抹去了,伊尹的人格于是完美无缺了,学者们才舒服起来。

  在伪造的史料中,伊尹还称赞太甲悔过自新。太甲的回答也充满文采和成语的雏形:“过去我曾经违背您的教导,将来希望您继续指导我走正路。上天制造的灾祸,还可以躲避;我自己制造的灾祸,就没有办法逃脱了(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伊尹很满意,就向太甲提出退休的请求,又写了篇文章,告诫商王要终生注意保持纯洁专一的品德,不要违背先王之命自甘堕落,治理天下要像张开弓瞄准目标以后再射箭一样,要审时度势,然后再发号施令。总之,罗索了好一通,伊尹才死去了。伊尹去世后连续下了三天大雾——似乎这样写,可以表示连上帝也是给伊尹撑腰的。上帝也是哀悼伊尹的。商王看见大雾,惧怕违逆上帝意志会导致天灾,于是用王者的礼仪埋葬了伊尹——最终还是留下了个尾巴没有伪造好,伊尹还是被用王者的礼仪安葬了,那说明他实际上就是死于王位上。

  这就是所谓“还政”说,是后代学者们瞎编的。

  其实这是替古人瞎操心。“还政”这样的事,古今中外的现实中还从没听说过。既然抢了,就不好还,还了自己就没命了。而且太甲呆在桐宫里关着,一天两顿饭以外就傻坐着,又何从去判断他是否悔过自新并由此决定还政给他。然而,在忠君思想大泛滥的后代皇权社会里,人臣们无端地替伊尹背上一大块心理负担,非替他还了王位不可。当惯了奴才的人,也替从前的人缺乏奴性而忧心忡忡。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都可以看出这篇《伊训》显然是后人补写的。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

  【注释】

  没:死亡,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殁”。

  肆命:《尚书》篇名,已经亡佚。《尚书正义》:“陈天命以戒太甲。”郑玄注:“肆命者,陈政教所当为也。”

  徂后:《尚书》篇名,已经亡佚。《尚书正义》:“陈往古明君以戒。”郑玄注:“徂后者,言汤之法度也。”

  【译文】

  成汤去世之后,太甲继承帝位,这一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教导太甲。(以上是序。)

  【题外话】

  先说一下伊尹的生平吧!

  伊尹(生卒年不详)。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山东省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550年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81岁(另说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潜回,将其杀死)。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县古有伊尹庙,“伊庙清风”为旧时“莘县八景”之一,历代地方志乘多有记载和题咏。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注释】

  祀:年。《孔传》:“祀,年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有: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祠:祭祀。

  先王:成汤。《尚书正义》:“汤之父祖不追为王,所言先王,惟有汤耳。”

  嗣王:王位继承人,指太甲。

  祗:恭敬。

  侯甸:侯服和甸服。相传古代天子所主都城以外的地方按远近分为九等,叫九服。方千里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叫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叫甸服。

  总已:统领自己的官员。

  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又叫大宰。

  烈祖:建立功业的祖先。烈,事业,功绩。

  【译文】

  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伊尹祭祀先王成汤。他侍奉太甲恭敬的拜见先祖的神位,侯服甸服的各位君长都参加了这次祭祀大典,百官统领下属官员,听从冢宰的号令。于是,伊尹明确的阐述成汤建功立业的大德,用来教导太甲。

  (以上是第一段,说明伊尹作训的由来。)

  【题外话】

  伊尹以鼎烹说汤。

  《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伊尹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汤由此方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天家邦,终于四海。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注释】

  有:名词词头,没有意义。

  先后:指大禹。《尔雅·释诂》:“后,君也。”

  懋:努力,这里是努力实行的意思。

  莫:没有谁。

  暨:同。

  若:这样。

  率:循,遵守。

  皇天:对天的尊称。皇,大。

  有命:有天命的人,指汤。

  造:开始。

  哉:开始。

  布:散布,流传。

  昭:显示。

  圣武:武德。

  兆民:广大百姓。兆,百万。

  允:确实。

  初:指开始继承帝位的时候。

  立爱惟亲:树立爱从亲者。

  立敬惟长:树立敬从年长者。

  家:卿大夫的封地。

  邦:国,诸侯的封地。

  四海:即四海之内,指天下。

  肇:努力。《尔雅·释言》:“肇,敏也。”

  人纪:做人的纲纪。

  咈:乖戾,违背。

  先民时若:顺从前辈贤人的话。时,通“是”,帮助宾语前置的结构词。若,顺从。

  明:明察下情。

  忠:尽心竭力

  与:结交。

  检:约束。

  有万邦:拥有所以诸侯国,等于说做天子。

  【译文】

  伊尹说:“啊!古代夏的先王禹努力实行美德,没有天灾。山川鬼神,也没有不安宁的,就连同鸟兽鱼鳖也都顺遂孳生。到禹的子孙时,不遵循先王的治国方法,因此皇天降下灾祸,假借于我们享有天命的成汤,讨伐夏桀战于鸣条,成汤从亳实行美德。惟有我们商王,显示神圣的武德,用宽松的政治代替残暴的苛政,众多百姓真切的怀念成汤。现在的王继续了先王的美德,从继任帝位之初就应该开始实行美德。树立有爱的风气要从亲近的人开始,树立尊敬的风气要从年长的人开始。美德从家,再到邦国,最终将在天下实行。

  啊!先王成汤努力规范做人的法度,听从人们的规劝,顺从前辈贤人的正确意见。在上位时能够明察下情,做臣下时能够尽心竭力,结交别人不求完人不责备,约束自己惟恐比不上别人,以致成为天子,这是难能可贵的啊!

  (以上是第二段,说明夏桀失去天下而成汤得天下的原因。)

  【题外话】

  伊尹发明汤药?!

  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

  相传伊尹很有学问,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史记·殷本记》有“伊尹以滋味说汤”的记载。《资治通鉴》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甲乙经·序》亦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伊尹对中药汤剂的研究有多么深奥。

  伊尹,商初人,究竟在伊河上游住了多长时间?栾川“耕莘古地”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仅仅告诉我们,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在栾川漫子头一带为群众办了很多好事,景室山的沟沟叉叉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居住的茅草屋堆满了中草药,房前屋后栽植了上千种从山上挖来的奇花异草,称为百草园。后来商汤王招亲,伊尹作为陪嫁品到了洛阳京城。有文描述伊尹身为奴隶,专职为汤王做饭,善于研究和揣摩上人的心思和口味,不但做出的饭菜时时被众人称赞,而且对国事治理有自己鲜明的见解。汤王慧眼识人才,看到伊尹才智出众,富有创见,就大胆地聘用其为右相。

  伊尹因高超的烹饪技巧,并在宰相位置上业绩显著被后人称为圣人,而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创制汤液却鲜为人知。关于伊尹创汤液的说法,最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已流传,栾川民间都知道煎中药源于伊尹。伊尹出身下层,不屈的性格使他像竹笋一样,任何力量也阻碍不了其生长。在为百姓治病过程中,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经验生食草药不如煮熟为好,他从做饭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营养丰富,口感上乘,何不将草药混合煎成药水用之?时间的流逝也就创造了草药汤液。

  《吕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与汤王的对话中曾以医为喻,“有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伊尹还从医食同源的角度进一步阐明,食物与药物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以生姜、肉挂为例,伊尹论证:“杨朴之姜,招摇之桂”,大概意思是说常用的调味品也是常用的药物,在烹调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温发散作用,转而用来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看来伊尹对使用草药的辩证称为祖师和药圣不为逊色,难怪老君山一带村民对炮制草药有那么多的经验和兴趣。这都是受先人的影响啊!据说老子千里迢迢到栾川景室山隐居其实质也有仰慕先人伊尹文化,追随先哲步履的含意。

  现在看来,汤液就是将各种生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与烹调食物十分近似,但在古时只有伊尹才能有所发现和实践。伊尹既精烹饪,又兼通医学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经验转而用来加工药物,不能说不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汤液的创制归根结底是伊尹善于研究又身处栾川景室山得天独厚的草药资源所致。

 

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

  【注释】

  敷:广泛。

  哲人:聪明而有才能的人。

  儆:警告,告诫。

  恒:常。

  酣:尽情喝酒取乐。

  时:通“是”,代词。

  巫风:巫觋的风俗。男女巫师替人祈祷时的伴随歌舞。

  殉:贪求。

  货:财物。

  色:女色。

  游:游乐。

  畋:打猎。

  淫:邪恶。

  耆德:老年有德的人。

  比:亲昵。

  乱:荒乱悖理。

  三风十愆:“三风”指巫风、淫风、乱风。“十愆”指舞、歌、货、色、游、畋、侮、逆、远、比。愆,过错。

  匡:匡正。这里指臣子纠正国君的错误。

  墨:墨刑。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又叫“黥”。

  具:全部。

  蒙士:下士、小卒。《孔疏》:“蒙谓蒙稚,卑小之称,故蒙士例谓下士也。”

  【译文】

  成汤广泛的寻求聪明的人才,让他们辅助后代,制定惩治官吏的刑法,警戒百官。

  成汤说:“如果谁胆敢经常在宫中跳祀奉神鬼舞蹈的,在室内饮酒唱祭祀鬼神的歌,这叫作巫觋的风气。有人胆敢贪求财产、女色,迷恋游乐、打猎,这是邪恶的风气。胆敢有轻慢圣贤的言论,拒绝忠直的规劝,疏远年高德勋的人,亲近顽愚幼稚的人,这叫荒乱的风气。以上三种风气、十种过错,卿士如果犯上其中一样,免除他的食邑。诸侯如果犯了其中一样,他的国君必定会灭亡。臣下如果不能匡正国君的错误,将受墨刑,还要用这些详细的告诫下士。”

  (以上是第三段,伊尹引述成汤的话,指出“三风十愆”的严重危害,告诫太甲吸取教训。)

  【题外话】

  这里提到了巫,那么我就聊一下巫。

  商代的神职人员“巫”也担任医生,向一些病原体宣战。当时,可以制造疾病的除了有上帝和诸神,山精水怪、魑魅魍魉(是一些植物动物死后的鬼)也可以让人得病。它们住在黑乎乎、茂不见天日的森林里,河流水滨旁。平时附在草木上随风摇摆,时机成熟时就会随着风刮进城里,附在它所“喜欢”的人身上作祟。这人就开始闹病了,上吐下拉,浑身冰冷。必须请神职人员来跟它沟通,给它做思想工作,请它离开。这个过程也就是念咒。不同的病,源于不同的鬼怪作祟,要念不同名目的咒,就跟现在吃不同的药片一样。所以早期巫医不分,巫师担任医生的角色。咒语的内容通常先是祈求,请它罢休离开。

 

  如果念了咒还不能沟通,鬼怪偏不屈服,神职人员就动真格的了,拿桃木鞭子抽这鬼(其实是抽人),最终把它赶回森林水滨去。在这种治病的过程中,人们发明了针灸,就是刺那造病的鬼,实际是刺人。在刺鬼的练习中,摸索出针灸的刺穴技术。所谓“妄刺”,就是指到处乱扎。甲骨文“殷”字像一个人肚子有疾,另一人手持针刺之。

 

  商朝的神职人员也会让病人吃五花八门的草药和虫子,以加强趋鬼的效果。这个东西积累到现在,有三千多年历史,很多中药已经相当灵验。我们从商代出土物中找到了几百枚以上的骨针,以及分装在罐子里的药用植物,桃仁似乎是当时人们最爱吃的家备良药,木樨和大麻籽也不错,但是后者吃多了可能会让人眩晕。

 

  早期巫和医是不分家的,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巫和医分别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巫专事祭祀,医则专门从事救死扶伤的工作。巫和医虽然同宗,但医与巫之间却是矛盾重重,医者一直反对巫事,厌巫愚民。所以,大家不要把医与巫混为一谈。

 

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注释】

  祗:敬,警戒。

  念:念念不忘。

  谟:《说文》:“议谋也。”

  洋洋:美善。

  言:指圣人的训导。

  孔:很。

  不常:意思是降福降灾没有常规。

  德:修善积德。

  小:小德。

  大:大恶。

  宗: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代指国家。

  【译文】

  啊!太甲你要用“三风十愆”警戒自身,念念不忘啊!圣人的谋略完美无缺,他的嘉言也很明白。天帝赐福降灾没有一成不变的,对行善的就赐给各种吉祥,对作恶的就奖给各种灾祸。你行德不要怕小,即使行小德,天下的人也感到庆幸,你行不善,即使是小恶,也可能导致亡国。

  (以上是第四段,告诫太甲警惕“三风十愆”,注意行善积德。)

 

肆命 徂后

  【注释】

  这两篇与《伊训》共序。

  《肆命》,《孔传》:“陈天命以戒太甲”,郑玄注:“《肆命》者,陈教政所当为也。”

  《徂后》,《孔传》:“陈往古明君以戒。”政玄注:“《徂后》者,言汤之法度也。”两说不同。

  这两篇文章的正文都已亡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商书·太甲上
后一篇:商书·汤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