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及全文翻译 —— 襄公二十九年
(2011-08-16 07:36:11)
标签:
《春秋公羊传》及全文翻译——襄公二十九年文化 |
分类: 【百万书库】 |
二十九年
【原文】
二十有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①。
夏,五月,公至自楚。
庚午,卫侯衍卒②。
阁就吴子余祭③。间者何?门人也。刑人也。刑人则曷为之阁?刑人非其人也。君子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之道也。
仲孙揭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城祀④。晋侯使士鞅来聘⑤。
杞子来盟⑥。
吴子使札来聘⑦。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渴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渴曰:“今若是连而与季子国⑧,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⑨,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⑩。”故渴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⑧;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⑩:“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⑩。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⑥,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⑩,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⑩。季子者所贤也,局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⑩。秋,九月,葬卫献公。
齐高止出奔北燕⑩。
冬,仲孙揭如晋。
【注释】
①二十有九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存:想念。
②庚午:五月初五。卫侯衍:即卫献公。卫定公之子,在位三十三年。
③吴子余祭:吴国国君,诸樊弟。在位四年。阁就吴子余祭:据《左传》载:吴国人攻打越国,捉到一个俘虏,让他做守门人,派他看守船只,吴子余祭视察船只,守门人用刀杀了他。
④荀盈:又称知盈、知氏、伯夙、知悼子,晋国上卿。高止:又称高子容、高氏,高厚之子,齐国大夫。华定:即宋司徒,又称华费遂、司马,宋国大司马。世叔齐:又称太叔疾、太叔悼子,卫国大夫。公孙段:又称子石、伯石、公孙段氏,郑国大夫。城祀:修筑祀国国都的城郭。
⑤士鞅:即范献子,又称范叔、范勒、士弱、士庄子、士庄伯。晋国上卿,中军统帅。
⑥祀子:即祀文公,名益姑,祀孝公之弟,在位十四年。
⑦札:即季札,又称公子札、季子,吴王寿梦之少子。因食邑是延陵、州来两地,又称为延陵季子或延州来季子。吴王寿梦死,国人欲立季札为王,他固辞不受。鲁襄公二十九年,乃历聘于鲁、齐、晋、郑、卫诸国。
⑧连(ze责):何休注:“连,起也。仓卒意。”
⑨迭:轮流。
皿尚速有悔于予身:何休注:“尚,犹努力。速,疾也。悔,咎。予,我也。欲急致国于季子意。”
子夷昧:即昊子句余,又称吴子夷末,余祭之弟,在位十七年。
⑩僚:即王僚,又称吴子僚、州于,夷昧之子。在位十二年。《公羊传》认为是庶子中的长子。
⑩阖庐:诸樊之子,名光。又称昊公子光、吴光、吴子光、吴子阖庐。在位十九年。
皿使专诸刺僚:这事发生在鲁昭公二十七年。专诸,又称专设诸,吴国堂邑人。
⑥延陵;地名,季札封邑,在今江苏武进县。何休注:“延陵,吴下邑。礼:公子无去国之义,故不越竟。”
⑩《春秋》贤者不名:按照《春秋》的体例,对贤良的人是不称名的,而称其字。这里称季札名,违《春秋》例。徐彦疏:“札者何?解云欲言其名违贤者例,欲言其字仍不足其氏,故执不知问。”
⑩不壹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这里是说承认夷狄这些国家的君、臣身份,不是一次就可以彻底承认的。
⑩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马志伟《公羊传译注》:“《公羊传》的意思是:按照在君主面前必须称臣子的名,在父亲面前必须称儿子的名的原则,《春秋》如果在‘吴子使札来聘’一处称季子的字,那就违背了上述原则,使季子不像臣子了。”
吟北燕:国名,周武王灭封,封召公于北燕,地在今河北蓟县。以别于南燕。
【译文】
鲁襄公二十九年,春,周历正月,襄公在楚国。这里为什么说襄公还在楚国呢?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臣子们都思念着没有回国的国君。
夏,五月,鲁襄公从楚国回来。
庚午这天,卫献公衍死了。
“阁”就杀了吴国国君余祭。“阁”是什么人?是守门人。是受过刑的人。既然是受过刑的人为什么说他是守门人呢?受过刑的人是不宜做守门人的,君子是不接近受过刑的人的,接近受过刑的人是轻视死亡的路径。
鲁国大夫仲孙揭会合晋国大夫荀盈、齐国大夫高止、宋国大夫华定、卫国大夫世叔齐、郑国大夫公孙段、曹国人、莒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娄国人修筑祀国国都的城墙。晋平公派遣大夫士鞅来鲁国进行访问。
杞文公来鲁国结盟。
吴子夷昧派遣公子祀来鲁国访问。吴国是没有国君、没有大夫的夷狄国,边里为什么承认吴国有国君、有大夫呢?因为《春秋》的作者认为季札贤良。为什么认为季札贤良呢?他辞让君位。他怎样辞让君位呢?渴、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四兄弟,季子最小而且有才能,几个哥哥都喜欢他,都想立他为国君。大哥渴说:“现在像这样仓卒地把君位交给季子,季子一定不会接受,我请求不要把君位传给子孙,而传给弟弟,弟兄轮流做国君,这样就可以把君位传给季子了。”两个哥哥都说:“这个主意好!”所以渴、余祭、夷昧这几个当国君的都轻视死亡勇往直前,并且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祈祷,说:“如果上天想让吴国不灭亡,就尽快把灾祸降在我身上!”因此渴死了,余祭立为国君,余祭死了,夷昧立为国君,夷昧死了,那么国君就应该是季子。但季子借出使各国的机会而避开了。夷昧的儿子王僚是庶子中年龄最大的,就即位成为吴国国君。季子出使回国,到了国都,也承认王僚为国君。渴的儿子阖庐说:“先君之所以不把君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是尹因为要传君位给季子。如果遵从先君的命令来传君位,那么国君就应该是季子,如果不遵从先君的命令来传君位,那么我就应该被立为国君,王僚怎么能够成为国君呢?”于是阖庐派勇士专诸刺杀了王僚。并把君位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他说:“你弑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交来的君位,这样就是我和你一起篡位。你杀了我的哥哥,我又杀了你,这样父子兄弟自相残杀,终身不能停止。”季子离开吴国国都到他的食邑延陵去了,终身不进入国都。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是义的行为,认为他不引起父子兄弟间的互相残杀是仁的表现。既然认为季子贤良,那么吴国为什么就有国君、有大夫呢?如果承认季子是大臣,那么吴国就应该有国君。“札”是什么意思?是吴国季子的名。照例,《春秋》对贤良的人是不称名,而称他的字的,这里为什么称季子的名呢?承认夷狄国家,不能一次就完全承认了。既然季子是《春秋》作者认为贤良的人,为什么就不完全承认季子呢?因为承认一个人是臣子,一定要使他符合做臣子的原则;承认一个人是儿子,一定要使他符合做JL子的规矩。
秋季,九月,安葬卫献公。
齐国大夫高止逃亡到北燕国。
冬季,鲁国大夫仲孙揭到晋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