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卷第二十(起元年尽十四年)
哀公元年
(公元前四九四年)
经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译文】元年,春天,周历正月,哀公即位。
经
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译文】楚王、陈侯、随侯和许君领兵围攻蔡国。
经
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
【译文】
鼷鼠咬伤了郊祭选用的牛的角,占卜改用别的牛。夏季,四月辛巳日,举行郊祭。
传
此该之变而道之也。于变之中,又有言焉。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志不敬也。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郊自正用至于三月,郊之时也。夏四月郊、不时也。五月郊,不时也。夏之始可以承春,以秋之末承春始,盖不可矣。九月用郊,用者,不宜用者也。郊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五卜,强也。卜免牲者,吉则免之,不吉则否。牛伤,不言伤之者,伤自牛作也,故其辞缓。全曰牲,伤曰牛,未牲曰牛。其牛一也,其所以为牛者异。有变而不郊,故卜免牛也。已牛也,其尚卜免之何也?礼,与其亡也,宁有,尝置之上帝矣,故卜而后免之,不敢专也。卜之不吉,则如之何?不免。安置之?系而待。六月上甲,始庀牲,然后左右之。予之所言者,牲之变也,而曰我一该郊之变而道之何也?我以六月上甲始先庀牲,十月上甲始系牲,十一月,十二月,牲虽有变,不道也。待正月,然后言牲之变,此乃所以该郊。郊,享道也,贵其时,大其礼,其养牲虽小,不备可也。子不志三月卜郊何也?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译文】
这里全面说说郊祭的变通情况,在变通之中,有值得重点说的。选作郊祭用的牛被小鼠咬伤了,就要占卜,改用别的牛。记载它,是为表明君王不敬天。郊牛的角每天都要看,全面地看。郊祭是从正月到三月举行。四月就不合乎季节了,五月也不合时宜。(不过)夏季的开始(四、五月)接着春末,(还不算太过时)。如果用秋末接着春天的开头,大概不可以。九月举行郊祭不可以。用,是不该用的意思。郊祭要占卜三次,这合于礼。四次,不合于礼。卜五次,就更勉强了。如果祭祀用的牲受了伤,要占卜可不可以免掉用牲。占卜吉利就免,不吉利就不能免。有时,郊牛受伤了,经文不记(如宣公三年经文),那因为是牛自己弄伤的,所以经文措辞也和缓。郊祭用的牛没有受伤时称牲,受了伤称牛,没有选为郊祭用的也称牛。一样的牛,用以称呼它的名称不一样。有了变化不能郊祭,就得占卜是否不用牛做祭祀的牺牲。牛已有伤不能用了,为什么还占卜是否不用牛呢?占卜,合于礼。与其不占卜,宁可占一下好,放到上天那儿决定吧。所以应占卜而后决定是否不用牛,不能擅自决定。如果占卜不吉利,就不能免掉用牲。怎么安置受伤的牛呢?把它拴起来等候处置。六月上旬的甲日,才备选出新牛做祭祀用的牲,然后再处置受伤的牛。我以上所说的,是牲牛的变通情况。而前面,我说过要全面说郊祭的变通情况,是什么呢?在六月上旬的甲日准备好祭祀用的牲,十月上旬的甲日把选好的牲牛拴上。好好饲养。十一月,十二月,牲如有变化,当然要卜选更换,自不待说。等到正月,才着重说说牲牛有变故的情况,这就是全面说了郊祭。郊祭,是献上牺牲让天神享用。季节很重要,礼仪要盛大。至于养的牲,即使小点也可以。你不知道三月占卜郊祭是什么意思吧?从正月到三月是郊祭的季节。在十二月下旬的辛日占卜正月上旬的辛日。如果不吉利,再在一月下旬的辛日占卜二月上旬的辛日。如果不吉利,就在二月下旬的辛日占卜三月上旬的辛日。如果还不吉利,就不举行郊祭了。
经
秋,齐侯,卫侯伐晋。
【译文】秋季,齐侯和卫侯领兵攻伐晋国。
经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译文】 冬天,鲁卿仲孙何忌领兵攻伐邾国。
哀公二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三年)
经
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伸孙何忌帅师伐邾,取郭东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
【译文】
二年春,周历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领兵攻打邾国,得到郭水以东和沂水以西的土地。癸巳日,在句绎签盟。
传
郭东,未尽也。沂西,未尽也。三人伐而二人盟何也,各盟其得也。
【译文】
经文记“郭东”,表明氵郭水附近的土地没有全部得到。记“沂西”,表明沂水附近的土地没有全部得到。三个人领兵攻伐,却两个人签盟,是为什么呢?说是各自为自己所得签盟。
经
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
【译文】夏天,四月丙子日,卫灵公去世。
经
滕子来朝。
【译文】滕国国君来鲁朝见。
经
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
【译文】
晋国赵鞅领兵让卫国太子进入戚邑。
传
纳者,内弗受也。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何用弗受也,以辄不受也。以辄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
【译文】 用纳字,表明卫国不接受他。领兵送他回国,说明是
经
过攻打才进入。卫国由于什么不让蒯聩回国?因为辄不接受他。辄不听父命,而听祖父之命。如果辄信任父亲不听祖父的话,这就是不尊敬祖父。辄不让父回国,是尊敬祖父。
经
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郑师败绩。
【译文】秋季,八月甲戌日,晋卿赵鞅领兵跟郑国的罕达在铁地作战,郑军大败。
经
冬,十月,葬卫灵公。
【译文】冬季,十月,安葬卫灵公。
经
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译文】十一月,蔡国迁移到州来。蔡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公子驷。
哀公三年
(公元前四百九七二年)
经
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
【译文】
三年春,齐国的国夏和卫国石曼姑领兵包围威邑。
传
此卫事也,其先国夏何也?子不围父也。不系戚于卫老,子不有父也。
【译文】
这是卫国的事。为什么先记国夏?因为儿子不能围攻父亲。不把戚地跟卫国联系上,是表示儿子不愿有这么个父亲。
经
夏,四月,甲午,地震。
【译文】夏季,四月甲午日,发生地震。
经
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
【译文】五月辛卯日,桓公的庙和僖公的庙着火。传
言及,则祖有尊卑。由我言之,则一也。
【译文】
如果用了“及”宇,就表明祖宗有尊卑之别了。从我的角度说、祖宗的地位是一样的。
经
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
【译文】季孙斯和叔孙州仇领兵在启阳修筑城墙。
经
宋乐髡帅师伐曹。
【译文】宋国的乐髡领兵伐曹国。
经
秋,七月,丙子,季孙斯卒。
【译文】秋季,七月丙子日,鲁卿季孙斯去世。
经
蔡人放其大夫公孙猎于吴。
【译文】蔡国把它的大夫公孙猎放逐到吴国。
经
冬,十月,癸卯,秦伯卒。
【译文】冬天,十月癸卯日,秦惠公去世。
经
叔孙州九。仲孙何忌帅师围邾。
【译文】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领兵围攻邾国。
哀公四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一年)
经
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弑蔡侯申。
【译文】
四年春,周历二月,庚戌日,强盗杀死了蔡侯。
传
称盗以弑君,不以上下道道也。内其君而外弑者,不以弑道道也。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
【译文】说盗贼杀了国君,这不是用上君下臣的关系记述的,是用外杀内的关系记述的,不用下杀上的关系记的。春秋经记有三种盗,小民杀大夫叫盗:不该取得的硬要取得叫盗:用夷狄人的手段偷得名利的叫盗。
经
蔡公孙辰出奔吴。
【译文】蔡国的公孙辰逃到吴国。
经
葬秦惠公,
【译文】安葬秦惠公。
经
宋人执小邾子。
【译文】宋国捉住了小邾国的国君。
经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译文】夏天,蔡国杀了自己的大夫公孙姓和公孙霍。
经
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
【译文】晋国抓住戎蛮的头领赤,把他送给楚国。
经
城西郛。
【译文】鲁国在西部修筑外城。
经
六月,辛丑,亳社灾。
【译文】
六月,辛丑日,毫城的土地庙闹火灾。
传
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其屋亡国之社,不得上达也。
【译文】
亳社,就是亳城的土神庙。“亳”是已经灭亡了殷商的国都。亳社要立在别的庙之外,以为屏蔽。亳社上顶有覆盖,不能通上夭。
经
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译文】秋天,八月甲寅日,滕顷公去世。
经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译文】冬季,十二月,安葬蔡昭公。
经
葬滕顷公。
【译文】安葬滕顷公。
哀公五年
(公元前四百九十年)
经
五年,春,城毗。
【译文】五年,春天,鲁国在毗地修城墙。
经
夏,斋侯饯宋。
【译文】夏天,齐国攻伐宋国。
经
晋赵鞅帅师伐卫。
【译文】晋卿赵鞅领兵攻伐卫国。
经
秋,九月,癸酉,齐侯杵臼卒。
【译文】秋季,九月癸酉日,齐景公去世。
经
冬。叔远弧斋。
【译文】冬天,叔远到齐国去。
经
闰月,葬齐景公。
【译文】闰月,安葬齐景公。传
不正其闰也,
【译文】记闰月是不对的。
哀公六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九年)
经
六年,春,城邾瑕。
【译文】六年,春天,鲁国在邾瑕修城墙。
经
晋赵鞅帅师伐鲜虞。
【译文】晋卿赵鞅领兵攻伐鲜虞国。
经
吴伐陈。
【译文】吴国攻伐陈国。
经
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
【译文】夏天,齐卿国夏和高张逃到鲁国。
经
叔还会吴于柤。
【译文】叔还在柤地会见吴王。
经
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译文】秋季,七月庚寅日,楚昭王去世。
经
齐阳生入于齐。
【译文】齐公子阳生回到齐国。
经
齐陈乞弑其君荼。
【译文】
齐国的陈乞杀死国君。
传
阳生入而弑其君,以陈乞主之何也?不以阳生君荼也。其不以阳生君荼何也?阳生正,荼不正。不正则其曰君何也?荼虽不正,已受命矣。入者,内弗受也。荼不正,何用弗受?以其受命,可以言弗受也。阳生其以国氏何也?取国于荼也。
【译文】
阳生回国杀了君王,为什么认为陈乞是主要杀手?不愿意让阳生把荼当做君。为什么?因为阳生应为君,荼不应为君。为什么还称荼为君呢?因为他已经得到命封了。用入字,表示国内不肯接受。荼不该为君,为什么不接受阳生?因为荼已受命当了国君,可以说不接受。为什么阳生以国名(齐)当做姓?因为他从茶那儿得到了齐国。
经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译文】冬天,仲孙何忌领兵攻伐邾国。
经
宋向巢帅师伐曹。
【译文】宋国的向巢领兵攻伐曹国。
哀公七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八年)
经
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
【译文】七年,春天,宋国的皇瑗领兵侵犯郑国。
经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译文】晋大夫魏曼多领兵侵犯卫国。
经
夏,公会吴于缯。
【译文】夏天,哀公在缯地会见吴王。
经
秋,公伐邾,八月己酉,入邾,以邾子益来。
【译文】
秋天,哀公攻打邾国。八月己酉日,攻入邾国,把邾国国君抓到鲁国。
传
以者,不以者也。益之名,恶也。春秋有临天下之言焉,有临一国之言焉,有临一家之言焉。其言来者,有外鲁之辞焉。
【译文】
用以字,表示不该把邾国国君带回鲁国。称邾君的名,是表示厌恶他。春秋经记事,有拥有整个天下的语气,有拥有一国的语气,有拥有一家的语气。用“来”,有自外来鲁的意思。
经
宋人围曹。
【译文】宋国围攻曹国。
经
冬,郑驷弘帅师救曹。
【译文】冬天,郑大夫驷弘领兵援救曹国。
哀公八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七年)
经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
【译文】
八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宋公进入曹国,把曹伯带回宋国。
经
吴伐我。
【译文】吴国攻伐鲁国。
经
夏,齐人取讙及阐。
【译文】夏天,齐国取得讙,阐二地。传
恶内也。
【译文】憎恨鲁国的做法。
经
归邾子益于邾。
【译文】让邾国国君回国。传
益之名,失国也。
【译文】称邾君的名,是因为他失去了国家。
经
秋,七月。
【译文】秋季,七月。
经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
【译文】冬季,十二月癸亥日,杞僖公去世。
经
齐人归讙及阐。
【译文】齐国把讙城和阐城归还给鲁国。
哀公九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经
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译文】九年,春天,周王二月,安葬杞僖公。
经
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
【译文】宋国皇瑗领兵在雍丘打败接收了郑国军队。传
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郑病矣。
【译文】
取,表示轻而易举的意思。宋国轻易地得到了军队,是由于邻国太衰败了。
经
夏,楚人伐陈。
【译文】夏天,楚国攻打陈国。
经
秋,宋公伐郑。
【译文】秋天,宋国攻伐郑国。
经
冬,十月。
【译文】冬季,十月。
哀公七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
经
十年,春,王二月,邾子益来奔。
【译文】十年,春天,周王二月,邾隐公逃到鲁国来。
经
公会吴伐齐。
【译文】哀公会合吴国攻伐齐国。
经
三月,戊戌,齐侯阳生卒。
【译文】三月戊戌日,齐悼公去世。
经
夏,宋人伐郑。
【译文】夏天,宋国攻伐郑国。
经
晋赵鞅帅师侵齐。
【译文】晋国的赵鞅领兵侵略齐国。
经
五月,公至自伐齐。
【译文】五月,哀公伐齐归来,告祭祖庙。
经
葬齐悼公。
【译文】安葬斋悼公。
经
卫公孟嶇自齐归于卫。
【译文】卫国的公孟嶇从齐国回到卫国。
经
薛伯夷卒,
【译文】薛惠公去世。
经
秋,葬薛惠公。
【译文】秋天,安葬薛惠公。
经
冬,楚公子结帅师伐陈。
【译文】冬天,楚国的公子结领兵攻打陈国。
经
吴救陈。
【译文】吴国援救陈国。
哀公十一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
经
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
【译文】十一年,春天,齐卿国书领兵攻伐鲁国。
经
夏,陈辕颇出奔郑。
【译文】
夏天,陈国的辕颇逃到郑国去。
经
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
【译文】
五月,哀公会合吴国攻齐。甲戌日,齐卿国书领兵跟吴军在艾陵作战。齐军大败,国书被俘获。
经
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毋卒。
【译文】秋季,七月辛酉日,滕隐公去世。
经
冬,十有一月,葬滕隐公。
【译文】冬季,十一月,安葬滕隐公。
经
卫世叔齐出奔宋。
【译文】卫国的世叔齐逃到宋国。
哀公十二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三年)
经
十有二年,春,用田赋。
【译文】十二年春,实行按田亩收税。传
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赋,非正也。
【译文】
古时耕种公田缴纳十分之一的田税。按田亩数收税,是不对的。
经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译文】
夏季,五月甲辰日,鲁昭公夫人去世。
传
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讳取同姓也。
【译文】
孟子是谁?是昭公夫人。为什么不称夫人?忌讳说娶了同姓女。
经
公会吴于橐皋。
【译文】哀公在橐皋会见吴王。
经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译文】哀公在郧地会见卫侯和宋国的皇瑗。
经
宋向巢帅师伐郑。
【译文】宋国大夫向巢领兵攻打郑国。
经
冬,十月二月,螽。
【译文】冬季,十二月,蝗虫成灾。
哀公十三年
(公元前四百十二年)
经
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喦。
【译文】十三年春,郑国的罕达领兵在喦地打败接收宋国的军队。传
取。易辞也。以师而易取,宋病矣。
【译文】
取,表示轻而易举的意思。把宋军轻易得到了,是由于柬军太衰败了。
经
夏,许男成卒。
【译文】夏天,许元公去世。
经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译文】
哀公在黄池会盟晋侯和吴国国君。
传
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其籍于成周,以尊天王,吴进矣。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吴能为之,则不臣乎,吴进矣。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
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译文】
黄池这次会,吴王进升了,于是称吴子。吴,是夷狄之类的国家,剪去头发,身上刺以花纹,想学习鲁国的礼仪,夺晋国的权,穿上成套的黑色礼服,戴上帽子,依靠周王朝,尊敬周天子,吴王进升了。吴,是东方大国。屡次召集小国,会盟诸侯,迎合中原诸侯国。吴能进入大国之林,就不称臣了,吴国进升了。王,是最高的称呼,子,是低于王的称呼。吴不称王而称子,以此来会盟诸侯,尊敬周天子。吴王夫差说:
“好帽子拿来”。孔子说:“大胆呵! 夫差还说不出帽子的差别却想戴帽子。”
经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译文】楚国公子申领兵攻伐陈国。
经
于越入吴。
【译文】越国攻入吴国。
经
秋,公至自会。
【译文】秋天,哀公从黄池回国,告祭祖庙。
经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译文】晋国的魏曼多领兵侵略卫国。
经
葬许元公。
【译文】安葬许元公。
经
九月,螽。
【译文】九月,蝗虫成灾。
经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译文】冬天,十一月,在东方出现了彗星。
经
盗杀陈夏区夫。
【译文】强盗杀死了陈国的夏区夫。
经
十有二月,螽。
【译文】十二月,蝗虫成灾。
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四百八十一年)
经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译文】
十四年春天,在西部打猎,猎获麒麟。
传
引取之也。狩地,不地不狩。非狩而曰狩,大获麟,故大其适也。其不言来,不外麟于中国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于中国也。
【译文】
麒麟被圣人吸引来,才得以捕获的。打猎要记载地点,不记地点就表明没打猎。没打猎而记打猎,得到麒麟是件大事,所以就从大的角度记载了打猎的方向。不用“来”宇,是不愿意说麒麟是中原诸侯国以外的仁兽。不用“有”字,是不愿意说中原诸侯国不常有麒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