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2010-01-13 12:05: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和试题 |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题: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师:王和平
时间:2010年1月12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一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02年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例二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例三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淮南秋夜雨,
寒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乡心正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