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胜景介绍之---太和宫景区

标签:
宗教太和宫金殿金顶明永乐武当山旅游 |
分类: 武当胜景 |
金顶景区包括黄龙洞、朝天宫、古神道上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和太和宫的金殿、皇经堂、紫金城、朝拜殿,中观以及元代古铜殿等古代建筑。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是无价之宝。
在金殿前,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八方朝拜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还能领略到很多奇异的自然天象奇观和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
可以说,武当山金顶无论是对游人还是对香客都有着强列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来武当山金顶的游客连年递增。站在金顶,会有一种无形的震憾使人惊心动魄,崇敬虔诚之心油然而生。
黄龙洞:位于通往武当金顶的古神道上。
在武当山,黄龙洞是和武当道教医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以黄龙洞眼药、八定紫金锭等药物而驰名。在黄龙洞亭的上方,有四块匾额,其中两块写着“天下驰名”是在说武当山研制作的药物天下有名;而另外两块则写着驰名天下的黄龙洞的药如何服用、治什么病等等。
武当道人们还利用这个神奇的地方为人治病疗疾,而且方法奇特:他们用一根绳子与黄龙洞下面的亭子相连接,绳子上系有小筐,人若买药,只须将钱放入筐内拉动铃铛,洞内便有人将小筐拉上去,然后把药再用小筐送下来。
黄龙洞中最大的特色是“洞中有洞”,在洞中有泉水四季常流,清冽甘甜。传说有一条黄龙在此得道升天,黄龙为谢此地的养育之恩,留下一颗仙丹,仙丹使这里的水能治愈百病。人们为感谢黄龙,就在此设殿造像,以示崇敬。
黄龙洞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岩洞,它面对层林叠嶂的千峰万壑,空气干而不燥,润而不湿,四季清幽凉爽。据记载,宋代之前就有许多高道在这此修行。古时信士登山朝谒,认为能进入黄龙洞,就是“三生有缘”。经历代修炼之士的修建增补,就有了黄龙殿、真武阁、药王殿、神泉亭等建筑,使之更具有神秘和深幽的色彩。
朝天宫
传说,朝天宫是是天庭与人间的分界线,古时朝山进香的人走到这里,就认为是走进了天界,因此,他们都要在这里先礼拜后再继续登金顶。武当道教认为,这里是神仙云游观视人间的最低界线,也是凡人登临的最高境地。
朝天宫主殿内供奉玉皇、真武等神像。现在,宫内设有“历代皇帝与武当山”的专题展览,荟萃了历代皇帝为武当山所下的圣旨、题字等文物,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武当道教在历代皇室扶持下逐步走向鼎盛的武当道教历史。游人在此歇息,顺便观赏浏览,可以大概了解武当历史,看出武当山在各个朝代的地位。
此外,朝天宫还有供奉真武神系中其它神仙的东配殿和西配殿的殿堂,以及朝天宫主要神灵区庙堂的朝天宫道院等。
朝圣门:从武当山古神道攀援而上,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艰苦跋涉,只见金顶紫金城高大的城墙就在身边,雄伟的天门傲视群山,金殿即将跃入眼帘……
古神道上的三座天门和朝圣门均为明永乐十年在元代旧址上敕建,气势恢宏,依次屹立在数千级饰栏石阶之间。天门设置颇具匠心,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它巧妙运用了环境空间和宗教理义,制造出使人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环境氛围,是古人智慧的具体体现。
天门的高大稳固烘托渲染着天界的神圣庄严,使朝拜者一步步加重心灵上的敬仰肃穆之情。同时,攀登金顶的神道虽有石阶护栏,仍陡峭崎岖,攀行艰辛。朝拜者在艰难行进中,猛然发现眼前屹立的高大天门,会从心底迸发出激情,力量倍增。这种体验是审美情趣的升华。朝山进香的信士香客,每走近天门,则欢呼雀跃,万山回应,经久不息……
距今600年前,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宫,历时4年,在险峻陡峭的峰顶建成了这雄伟瑰丽的建筑群,并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在中国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殿堂道房多达520间。
太和宫整体建筑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达到了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有着神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太和宫建筑思想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高度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来过武当山的世界遗产专家、空间学专家、建筑专家,无不为之惊叹,认为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
南天门:在中国的传说中,南天门是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门,也是帝王宫殿大门,庄严而神圣。武当山金顶的南天门建有三孔门洞,分别为神门、鬼门、人门。鬼门是象征性的门,自打建造的那天起就是封闭的——祭祀神灵的方不许鬼怪出没;神门则常年关闭,只有皇亲国戚来时才能打开;而人门是常年开启,供朝拜真武大帝的人们通行。
连接南天门的城墙叫紫金城。城墙由重达千斤巨大条石依悬崖走向砌垒,城墙基础厚2、4米,墙顶厚1、26米,其厚重牢固,充分体现了明永乐皇帝朱棣圣旨中“……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的要求。
明永乐十四年,武当山天柱峰绝顶上建成了金殿。而那时,天柱峰四周并没有城墙。到1419年,明成祖朱棣下诏修建天柱峰的紫金城。整个工程历时5年完工,用巨型条石砌筑的城墙,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令人叹为观止。
在明永乐年间,出入紫金城是很严格的。在当时,有种说法,叫“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见,当时武当山金顶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皇宫了。
金殿:是武当山的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
在金殿前,极目四方,八百里武当秀丽风光尽收眼底,群峰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奔涌在静止的瞬间,众峰拱拥,八方朝拜的景观神奇地渲染着神权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金殿是当时中国等级最高的建筑规制,高5、45米,殿顶翼角飞举,上饰龙凤、海马、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金殿整体为铜铸,外饰鎏金,结构殿身的立柱、梁枋以及瓦鳞、窗棂、门槛等诸形毕备。各铸件之间严丝合缝,浑然天成。金殿历经近600年的风雨雷电、严寒酷暑,至今仍然金光夺目、辉煌如初,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堪称国宝。
这里,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集成,是美和艺术的展览。金殿内壁上浅雕流云纹饰,线条柔和而流畅;紫色地墁,洗磨光洁,色调和谐柔润;金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等神像,均为铜铸鎏金,刻画细腻,性格鲜明,生动传神。
在金殿的前面还有金钟、玉磬两座保存完好的铜铸亭子,两侧有朝山进香的信士抽签、盖神印的签房和印房,后面是父母殿,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父母。
皇经堂:又名诵经堂,是道人诵经习课的场所。每日清晨和黄昏诵颂经文真诰,是武当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课,被视为升仙者的阶梯。每次诵唱时间约一个小时,其目的是陶淑性情、虔诚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皇经堂殿内正中悬挂金匾一块,匾书“生天立地”四个大字,是清代道光皇帝御赐。大殿的阑额、木制隔扇上浮雕着众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异兽,图案精美,雕刻技艺精湛,反映出清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皇经堂内设有左右神龛、中神龛和上神龛,分别供奉着真武大帝、三清、玉皇等道教神像。
转运殿:武当山金顶有一山峰,美如莲花,婷婷竞秀,名叫“小莲峰”。
小莲峰顶上坐落有一元代的铜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铸造于十四世纪初。元代曾置放在天柱峰顶,当时亦被称为金殿。明永乐大修武当时,明成祖朱棣因其规模小而另铸了一座金殿,下旨将元代铜殿转运至小莲峰保存,同时建一座砖石殿加以保护。因为这座铜殿是从天柱峰上转运下来的,所以这座殿房被称为转运殿。
从字面上看,转运,有“时来运转”的意思。有意无意之中,武当金顶就又增加了一个神秘的景观,人们沿着砖殿和铜殿之间仅能通过一人的间隙转上一圈,据说能够解除厄运,转来好运、官运、财运等等人生运气。所以,来武当金顶的人,都愿意在这里转上一圈。
元代铜殿完成于元大德十一年,脊高2、44米,面阔、进深均为2、165米,悬山顶式,仿木结构,造型古朴凝重,瓦棱、檐牙、栋柱、门隔、窗棂、门限等诸形毕具,殿体还缕刻有铭文,是研究元代武当山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妙华岩:位于武当山逍遥峰的山腰间,虽然很少有人到这个地方,但它在武当道教历史上却地位显著。
妙华岩环境十分清幽雅致,林木荫密,鸟语花香,又称妙花岩。
大约在公元八世纪,就有隐士在这儿修炼。元代,这里道教建筑颇具规模。明永乐十年又在原址上重建岩庙。妙华岩在元代很有作为,许多高隐之士在此习练道法,撰写刊行清微道法等经典书籍,并一度成为中国道学中心。
妙华岩外部建筑早年损毁,岩洞内现存有三座石雕丹床,体量硕大,雕刻别致,据说是道人们修静功的丹床。
妙华岩正中丹床的背后,有一小门洞,通往里面有人工开凿的方型水池。传说明代大修武当时,这个水池里一个劲地朝外冒油,食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当年大修武当的三十万军民炒菜用油不再成为问题。
据考证,清微宫初创于唐宋,元代这里的建筑就颇具规模。明永乐十年敕建玄帝殿、山门、廊庑等31间,赐额“清微天宫”。明嘉靖年间再次扩建,殿宇道房达300余间。后因年代久远,一些建筑逐渐毁废,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当年清微宫的遗址,范围近千亩,由此可见它当年的盛况。
琼台三观: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道升天,被玉皇大帝册封为北极玄天上帝时就在琼台举行的隆重仪式。因此,武当道教认为琼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琼台观的建筑规模是宏大而奇妙的,分为琼台上观、中观和下观三个建筑单元,是武当山36观中最大的道观之一。琼台三观各有非常好听的名字,上观叫“白玉龟台”,中观叫“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历史上,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间由亭桥相联,故有在三观之间走动“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说法。
现在整个琼台观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中观了。有中观西配殿、中观龙虎殿
中观东配殿、中观大殿和中观道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