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赚取商品差价而非委托报酬,是名为代购实为买卖合同?

(2025-01-13 20:14:14)
标签:

北京律师

李启来律师

两高再审案

民商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

分类: 法律法规

[债权债务系列]

来源中国法院2024年度案例

 

赚取商品差价而非委托报酬,是名为代购实为买卖合同?

 

【基本案情】

王某甲、龚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从事代购活动,王某乙在王某甲、龚某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其发布的商品信息后,通过微信下单订购化妆品、名牌手表和名牌包包等商品,并通过网银、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向王某甲、龚某指定账户支付全部货款。王某甲从温某、何某处拿货邮寄给王某乙,交付部分商品后,因温某、何某涉嫌诈骗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无法继续供货,进而导致王某甲、龚某未能向王某乙交付剩余商品。于是,王某乙诉至法院要求解除买卖合同,王某甲、龚某退还剩余货款。但王某甲、龚某认为双方系委托代理关系,王某甲、龚某系受王某乙委托代为从温某、何某处购买商品并收取货款,货款已经全部转给温某、何某,王某乙应向温某、何某主张退还货款。王某乙则认为其与王某甲、龚某是买卖合同关系,应由王某甲、龚某承担退款责任。

 

【裁判结果】

一审判决:

一、王某乙与王某甲、龚某之间的买卖合同于2021年9月14日解除;

二、王某甲、龚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王某乙退还货款3301650元并支付资金占用利息;

三、驳回王某乙的其他诉讼请求。

王某甲、龚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一审法院认为: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网络代购指的是被代购者通过网络向代购者下单,由代购者从中收取报酬的行为。代购关系中交易的对价款应体现为代理费的报酬,而非货款除去成本后的差价。在本案中,双方在商谈过程中明确了每个特定商品的货款,并未明确代理费,亦未明确货款由购买成本与代理费构成,王某甲和龚某从中赚取了利润,不符合委托合同的合同特征。王某乙与王某甲、龚某以及温某、何某三方实际建立了两个买卖合同关系,先由王某甲、龚某从温某、何某处购买商品获得商品所有权,再将商品卖与买受人,从中获取差价。因此王某乙与王某甲、龚某之间成立买卖合同法律关系而非委托合同关系。因王某甲、龚某未按约定将货物交付王某乙,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王某乙有权解除合同。

二审法院认为:

从双方的交易模式来看,王某乙购买时并不知晓王某甲提供货物的渠道及来源,王某甲也未向其告知货物来源及价格,也没有与王某乙协商货款的具体构成,而是在他人提供的商品价格基础之上直接加价报给王某乙,同时综合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认定本案涉及两层买卖合同关系,先由王某甲、龚某从他人处购买商品获得商品所有权,再将商品卖与买受人,从中获取差价。王某乙与王某甲、龚某的交易模式符合买卖合同的特征,双方建立的是买卖合同法律关系,而非委托合同法律关系。现王某甲、龚某不能交付剩余商品,王某乙有权要求解除合同,返还相应货款。

 【免责声明】:

  本博客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真实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于网络,仅供学术探讨和信息共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