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杆杂谈:完美挥杆
(2010-07-31 21:07:33)
标签:
球杆运动轨迹模型杂谈体育 |
分类: 高尔夫杂谈 |
任何一次挥杆都是一次如何处理人,球杆和球的关系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认清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就无法真正的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挥杆。这三者之间到底谁是主谁是从呢?答案绝对不是唯一的,而答案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训练方法,不同的流派,至于说谁对谁错,只有挥杆者自己最清楚。下面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要想回答这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挥杆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挥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送到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去,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我们就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完美挥杆”。如果大家对这个“完美挥杆”定义没有异议的话,我们就可以由此得出一系列推论:
1。完美挥杆是以球的运动轨迹为出发点,因此在挥杆前我们必须知道球的运行轨迹是什么,即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什么。
2。球运动轨迹的可控部分是由杆面与球接触约0.0005秒的时间内,杆头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球在离开杆面时的杆面方位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定好了球的运动轨迹后,上述的球杆运动三要素也就决定了。
3。到目前为止,我们所面临的都还是单因素问题,没有什么变数。由于可以满足这三要素的球杆运动方式不止一种,这就引出了一果多因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做出挥杆设计的第一次选择:确定球杆运动模型。模型没有优劣,只要可以满足上述三要素,就是完美的。
4。当模型确定后,我们又将面临一次更加艰难的选择:球杆运动模型的实现方式,即挥杆动作。直到这时去讨论人的作用才有意义,不幸的是人体这部机器实在是太复杂了,可以实现同一种模型的方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再考虑到不同模型和人体实现方式的组合,那答案就是天文数字,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夫挥杆难教难学的最主
要的原因。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下几个结论:
1。没有球杆运动模型为依据的动作训练是不可能实现“完美挥杆”的。
2。“完美挥杆”与动作的优美程度无关,挥杆不是体操,没有印象分。
3。“完美挥杆”的设计过程一定是从球的运动轨迹开始,以人的实现方式结束,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要想回答这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挥杆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挥杆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送到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去,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我们就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完美挥杆”。如果大家对这个“完美挥杆”定义没有异议的话,我们就可以由此得出一系列推论:
1。完美挥杆是以球的运动轨迹为出发点,因此在挥杆前我们必须知道球的运行轨迹是什么,即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什么。
2。球运动轨迹的可控部分是由杆面与球接触约0.0005秒的时间内,杆头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球在离开杆面时的杆面方位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定好了球的运动轨迹后,上述的球杆运动三要素也就决定了。
3。到目前为止,我们所面临的都还是单因素问题,没有什么变数。由于可以满足这三要素的球杆运动方式不止一种,这就引出了一果多因的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做出挥杆设计的第一次选择:确定球杆运动模型。模型没有优劣,只要可以满足上述三要素,就是完美的。
4。当模型确定后,我们又将面临一次更加艰难的选择:球杆运动模型的实现方式,即挥杆动作。直到这时去讨论人的作用才有意义,不幸的是人体这部机器实在是太复杂了,可以实现同一种模型的方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再考虑到不同模型和人体实现方式的组合,那答案就是天文数字,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夫挥杆难教难学的最主
要的原因。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下几个结论:
1。没有球杆运动模型为依据的动作训练是不可能实现“完美挥杆”的。
2。“完美挥杆”与动作的优美程度无关,挥杆不是体操,没有印象分。
3。“完美挥杆”的设计过程一定是从球的运动轨迹开始,以人的实现方式结束,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后一篇:终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