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时杆头是如何“追”球的?
(2009-05-20 06:48:27)
标签:
高尔夫挥杆心得杂谈球技理论教练 |
分类: 高尔夫杂谈 |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在击球时应当有一种杆头“追”着球走的感觉,即击球后杆头轨迹形成的弧线越平缓越好。为了追求这种感觉,很多人在击球后,拼命的将双手向目标方向送,要么形成鸡翅膀,要么人向前栽失去平衡。具我观察,即便是很多业余高手,也很少人能找到追的感觉,就算偶尔找到了,也保持不了,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甚至很多职业教练都以为使杆头轨迹变平缓的方法是将挥杆平面变得扁平,对于一号木这样做也许没有太大坏处,但对于铁杆,特别是中短铁,入射角越浅,完美接触的难度就越大,对地面情况(LIE)的要求就越高,所以这是一个加宽挥杆弧度的误区!
加宽挥杆弧度是指击球以后,而不是下杆的弧度,击球以后的弧度越平缓越好,越缓球所受的向前的分力就越大,球的初速度就会越高;而击球前的弧度则越陡越好(指铁杆),越陡越容易实现杆面和球的良好接触,特别是在非理想地面情况下。
说了半天这个“追”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就是延迟释放!如果动作正确的话,在杆面和球接触的一瞬间,左臂和球杆之间存在着一个滞后的夹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击球时手要领先杆头,此时杆头的转动半径小于左臂和杆身的长度之和,随着释放的继续,杆头以比手快的角速度旋转,杆身与左臂的夹角不断减小,而杆头的转动半径则不断加大,直至在杆身和左臂形成一条直线时,转动半径达到最大,这也是释放的结束,这之后的一切就是惯性的作用了。由此可见,真正形成杆头“追”球的原因是杆面触球时和杆身打直后的转动半径变化造成,延迟释放越明显,这个半径差就越大,这种追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如果没有延迟释放,也就不要想什么“追”的问题了,因为你永远也追不上。最后再提醒一下:是杆头追球,不是手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