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台湾草根电影《海角七号》的航向
贾利凯
今天上午,广电总局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个确切的消息,大陆将于下个月正式从台湾引进草根电影《海角七号》。除了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先生的积极推动外,《海角七号》自身的几个成功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大陆的电影从业者学习。
《海角七号》是一部真正的台湾本土化草根电影,它并没有直接描写台湾族群的撕裂与民怨的沸腾,其中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但却可以让所有人的情感一起共同释放,为一部电影产生共鸣。它也是典型的以小博大,它的总投入只有五千万新台币,换算成人民币只有一千三百万左右,在大陆这只是个中等成本的电影,根本算不上大片。而最让人佩服的是,这些投资大部分均是导演自己贷款,风险自己承担的,这需要胆量和智慧。即便如此,我们观察影片在台湾本土,香港以及大马发行的效果来看,它的推出无论是在时间点,切入点,宣传点,政治点,空白点上都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与那些大片相比不分伯仲。最新的统计显示,今天在台湾可望破4亿(台币)票房。
其实,《海角七号》的故事并不复杂:失意的乐团主唱阿嘉从台北回到家乡恒春,不情不愿地暂代邮差工作,一个邮包被他丢到床底下没送出。日本少女友子被公司派到恒春任联络员,负责协调当地组织的日本巨星演唱会。友子与阿嘉产生了爱情。友子在阿嘉房中偶然发现了床底下的邮包寄到海角七号的信,才发现是在60多年前台湾光复时的一位日本老师被迫遣返而不敢向他暗恋的台湾学生示爱,在去世前写下的7封情书……
台湾导演魏德圣一直想拍日本占领时期原住民英雄反抗统治者的“雾社事件”,这部史诗片名为《赛德克巴莱》,预算在3亿台币。虽然借了两百万拍了5分钟的募款短片,但是谁会把钱投给没有作品的导演?所以,魏德圣拍《海角七号》是要证明自己能拍商业片,能赚钱,而且能拍大场面,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日军撤离台湾的场景、才会看到飘洋过海的船只,这些原先是因为成本不会拍的场面,也就是说,导演将“貌似大片”的忽悠法则贴在了“文艺片”的外壳上,吸引了观众的眼球。魏德圣在拍这部戏的时候,是把每个细节、每个情感点、每个小幽默都算得非常清楚,他想证实自己完全知道如何调动大众的情绪,尽管这部电影的结构有一些散乱。但是,魏德圣最为关键的策略,是坚持使用本土特色来描写整个故事,而拒绝很多好心人的劝告,“多多考虑海外市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终大卖的原因,也是最值得尊重的地方,同样为浴血奋战的大陆影视传媒业一个有益的借鉴。
无论是高投入或是低成本的电影,影片的教化功能不可忽略。但如何兼顾,是门学问。小制作,小人物,小故事却博得了亚洲的大市场,与我前面提到的“五点”怕是缺一不可的。就影响力而言,我们来用事实说话。虽然,票房不是决定一部电影成败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关键因素。另悉,《海角七号》很有可能安排在贺岁档期上映,到时,想必会是一场“群龙争霸”赛。
我想,华语电影的突围绝不会只把古装戏和武打剧作为唯一的风向标,电影《海角七号》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它为华语区的电影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航道,它的航向是正确的。








台湾草根电影《海角七号》片花欣赏
(版权声明:本人博客均为原创 欢迎转载 需注明出处 谢谢合作)
贾利凯更多文章(欢迎点击进入):
中国首部网络谐谑剧《裁员》(上)
中国首部网络谐谑剧《裁员》(下)
我在女子监狱里遇到的一幕
我看北京人和上海人(全文)
亲历“杀人魔王”被枪决的全过程
谁偷窥了农民工的“性日记”?
贾利凯:红酒伴着夜的黑(散文)
大熊猫算个什么级别的干部?
惊心动魄!抓拍处长嫖娼历险记
“独立记者”胜过“事后诸葛”
从“荤段子”看国人的幽默感
从洛阳纸贵到北京纸贵
名牌免检=残害后代
“钦差大臣”遇到了“歪嘴和尚”
贾利凯编译《美国媒体报道滞后于经济衰退的速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