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库村得名探索
(2021-02-19 14:48:51)
标签:
风物 |
在缙云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一片沿溪丘间平畈边上,有个村落叫左库,他离壶镇镇中心五公里,是原雁岭乡政府的驻地。地处壶镇至磐安和岩背公路的分岔口,海拔221米,块状聚落,面积约8.4平方公里。分13村民组,1999年时有482户,1487人。耕地795亩,主种水稻。林地9095亩。产元胡、浙贝、茶叶、蚕桑、桔、桃、梨。现村民以宋、卢二姓为主,宋姓于南宋中叶由宋文盘从胪膛对面稍上的岩堂迁;卢姓于明中叶由卢琼、卢莹兄弟从旸村迁。宋元时,还曾有汤、夏、郑等姓居住,并盛极一时。
但值得奇怪的是,这左字,自古大多读作“酒”,还有部分读方言谐音“九、早、枣”的。
现已知文献上最早出现左库记录的是《五云潜氏宗谱》行第:“第三世瞻,字文饶,号世丰,徙居左库,任宣议大夫,生于清泰甲午(934)七月廿八日”,迁居左库年代当在北宋太祖时期,此时浙江尙是吴越国忠毅王钱弘俶在位。
《库川宋氏宗谱》,载有村庄得名的来历,说是:“山水之所荟萃也,西接潜溪,东邻金竹,源泉左右,而基居左,左凝其右,已形成右旋,其左已成库,库之所成,即左之所凝也。故名曰之‘左库’”。这很明显是明清以来乡村秀才贡生辈,望文生义而作的勉强解释,因为左右这两方位词,只存在书面上,本地口语上并没有,只是分反手、正手,大手位、巧手位,端碗只手、抲箸只手。显然是从外地引进的。
民间对左库两字的含义一直有多种解释,现我把几说并存,形诸文字。
左库:左岸边的粮库,壶镇去大皿方向先翻越白陇大岭,再沿溪而上。如按倒流说,左库村在好溪的左岸,但在风水学上都是采用顺流说。自南宋汤丞相、郑阁老开挖万工堰(宋氏谱有《万工堰记》,载为元至正辛卯十一月时,由宋、郑、潜、应四姓兴建,此时潜姓早在元初就被灭门,应姓尚未迁居下潜。)以来,流经的水田形成旱涝保收,粮食盈仓满库,故名(民国时,还有部分田是白竹卢氏,并建有仓屋数间。)可对左字读酒字无解。
酒库:周边平畈所出稻米,在丰年时,大量用来酿制黄酒,遂名“酒库”;九库:始建于南宋嘉熙间的美化书院,面对“九山连珠”,旁边又有“四水玉合”(文、琴、棠、赤四条支流汇入好溪。)之形势,九座小山包,犹如九座大粮库;枣库:在某个历史时期,周围的丘陵地带,或许曾种植过大面积的枣林;早库:这里很早就是各类产品的仓库。以上三种,我认为都是臆想,目前还没有任何文字做为支撑依据。
几年前,有位原白竹乡人,别出心裁地把左库解释成坐库,含义源出于道教科仪之焚化看管银库纸炉者。我认为完全是歧义了,坚决不予采纳。
早几天,在《作家好溪云》微信群里,县朝晖校的陈海勇老师,提出酒的发音接近于鸠,古越语中有鸠的词汇。原壶镇镇文书朱国勇先生,进一步分析,认为几千年前,有可能这地方树木繁盛、溪面广阔、水草丰茂,引来很多斑鸠、鹁鸽、鸥鸟、大雁来“做窝、筑窠、越冬”,犹如近几个月的七只白鹤。古瓯越先民就把这地方说成是鸠窝,到了后来,或转音后简写成左库。
这种说法,大大打通了我的思路、引发了我的遐想、开宽了我的视野。个人认为:在缙云东乡壶镇一带,鸠与勾同音;在汉语中,鸠有聚集、使安定的意思;鸠在古越语中又通勾、钩,是越人的图腾,也代指部落酋长;如在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虫篆体文就是“钺王鸠潜自乍用剑”;近年缙云、仙居发现的诸多先秦岩画,每有钩刀图案;圣岩寺洞顶的祭天台最中间图案甚至还是一只貌似斑鸠、海鸥的鸟;还有鸠杖,汉以前为地方首领所执,汉朝起是年满七十岁老人的特别待遇。库,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或者做兵库兵营解。连起来的含义可能是某位越王或者东瓯王曾经在这里驻军。只有这样重大事件曾在这里发生过,才会做为地名流传。因为左库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所以在元末马道贯写的《迈里古斯平寇碑》里,依旧还有左库寨的记载。
也还有可能是成群的红脚隼(也称鸠鸟),在雁门山的悬崖峭壁窟窿上作窝,故由“鸠窟”而演变成“左库”。
综上所述,左库村名的来历,早已经是扑朔迷离,难以取得真解了。还望各位读者方家,多提各种宝贵的看法意见,以便作为最后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