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黄帝祠宇开间数目与变迁
(2013-09-16 11:30:52)
标签:
杂谈 |
北宋天禧四年(1020),真宗派员到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同时和过后,多次投金龙玉简于金龙洞,自此在中国形成了北陵南祠格局。宝元二年(1039),朝廷派遣特使权三司使叶清臣,来仙都祭祀轩辕黄帝。治平二年(1056),朝廷下旨改黄帝祠宇为道教宫观高级别的名称玉虚宫,纳为国家管理,正殿加至七开间。熙宁九年(1076),又有记载三司使沈括,奉旨作为特使主祭,此后,派四品以上高官进行主祭,遂成惯例。宣和二年(1120),玉虚宫毁于方腊部战火。嗣后,“道士游大成乃即旧基再谋营造”,“独力重完”。
南宋绍兴五年(1135)七月戊子,高宗特命宋孝宗的生父赵子偁知处州,以便兼管玉虚宫轩辕黄帝祀事,并在南边二十里的小仙都云台山顶建军寨,山脚建行宫(后为信安郡王的后代居住管理,人称赵王府,现墙脚尚存。)从此,大臣、宗室,代表朝廷到仙都来祭祀轩辕黄帝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现多处仍留有摩崖题记。嘉定元年(1208),秀王赵子偁的曾孙赵希明,又来担任处州知州。同时,魏王系赵道之,太宗系赵崇绚为轩辕黄帝祀事,先后任缙云知县。绍定元年(1228),派魏王赵廷美八世孙,临安知府赵立夫主祭。开庆元年(1259),阴阳先生认为玉虚宫坐东朝西不吉利,于是郡守安刘取朝旨,命道士陈观定迁宫改向成坐北朝南子午向,因为早在天禧年间就已经是属于皇家道院,就按国家级标准建了九开间,不期年而告成,占地三十多亩,房屋九十九间。
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缙云入元,元朝尊崇的是萨满教和也里可温教(基督教的聂里脱里派)以及藏传佛教萨迦派(花教),玉虚宫因此失修,并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几年后,故宋宗室、魏王赵廷美十一世孙赵嗣祺,在此出家。到皇庆开科(1312),元廷才想起汉文化的重要性。延祐元年(1314),赵嗣祺钦奉圣旨主领宫事,始重新之,并请太祖系秀王派(宋孝宗哥哥赵伯珪后代)的族兄、文敏公赵孟頫题写宫门。三年(1316),宫成,朝廷刻铜印授之,视五品,与处州路总管同级。此时的玉虚宫正殿是七开间,为行中书省级建制。
元至正十五年(1355),玉虚宫又经兵乱而毁损,入明后虽得以重修,但朱元璋抑制一切宗教,严格限制寺观规模、僧道人数,玉虚宫正殿由此被降级为五开间。即使这样,亦有浙江巡抚常居敬、吏部尚书李鋕等官员前来祭祀、题字。清顺治五年(1648),南明残部与清军在缙云境内多处拉锯式混战,县城几次易手,玉虚宫再遭遇兵火而成残垣断壁,康熙中期后,本欲赴京御批,怎奈满清统治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遂中寝,到上世纪末,宫废几近三百五十年。
一九九四年,缙云县人民政府按《仙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了发展旅游,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港澳台统战,恢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北陵南祠格局,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在故址进行重建黄帝祠宇,朝向改回坐东南朝西北,因受地势局限影响,只建了个五开间的州府级别。二零零六年,祭祀轩辕黄帝定为地市级,并确定每逢公历三六九为大祭和开全国性的研讨会。
二零一一年,缙云仙都祭祀轩辕黄帝,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性名录。二零二一年,经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的主办单位变更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一年一届。至此,该项目成为浙江唯一一个由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节庆活动,也是二零一四年全国清理和规范节庆活动之后,唯一提升规格的祭祀类活动。由此浙江缙云与陕西黄陵、河南新郑,真正形成了“三地共祭”,层次相当于全国轩辕黄帝祭祀格局。
以后,为了配套需要,黄帝祠宇正殿,有望接拼复原成七开间或者九开间,每逢一也有可能列为大祭祀,这盛事值得期待。
修改增添于二零二一年九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