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门遁甲与二十四节气

(2016-06-09 06:45:31)
标签:

奇门遁甲

周易

易学

风水

择吉

分类: 天 星 择 日

任何一种预测术都离不开时空概念,奇门遁甲也不例外,奇门遁甲就是模拟时空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模型。这就需要用到天文历法,从古到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种历法。

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1月1日元旦开始,西方国家用的,我国是从1949年建国后才开始采用的,十二个月不能把365天平分,有28天、30天和31天。

 

农历:农历是我国人民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结合农作物生长规律独创的,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和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又叫阴阳合历。大年初一为一年的开始,365天用闰月形式平分。

 

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机出的,要求历法月同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基本符合,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好无关系。阴历是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用二十四节气来平分365天。

 

以上三历只有阴历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所以,我们用阴历来排八字起局,定月以节为准,如立春节,雨水为气,二月为惊蛰开始。

 

阳盘奇门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而阴盘奇门则是根据阴历来计算的,它主要的依据是二十四节气和六十花甲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阳历二月起

按月两节不改变

上半年逢6.21

下半年逢8.23

下表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的换算表,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九宫里的位置。

   

   

芒种 6.6

小满 5.21

立夏 5.6

夏     小      

至     暑      

6.22  7.8     7.23

立秋 8.8

处暑 8.23

白露 9.8

谷雨 4.21

清明 4.6

春分 3.21

 

 

 

秋分 9.23

寒露 10.8

霜降 10.23

惊蛰 3.6

雨水 2.20

立春 2.4

大     小     

寒     寒     

1.21  1.6    12.21

立冬11.8

小雪11.23

大雪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