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

(2013-12-02 18:02:53)
标签:

易学

象数

易经

七政四余

周易

文化

分类: 百--家--争--鸣

陈炳聿按:此文作者为丁四新。主要评述林忠军先生的专著,可以大致了解象数派的划分以及历史的变迁。本博客主要从术数中和古易派中传承象数的精华,熔炼一炉,所以会收集此类关于象数之文章。

象数易学史以《周易》象数为研究对象, 以象数易学范畴发展、学派形成、人物思想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揭示象数易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阐明象数易学概念、思想的含义, 评判易学家象数思想的得失。青年学者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以下简称《象数史》, 以历史发展为线索, 以当时的易学家与易学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 较全面地展现了春秋至两汉时期象数易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初步揭示象数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对易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 概略地阐明了象数易学源流派别、师承关系和主要范畴、思想的内涵, 并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 运用现代知识提供的研究方法, 对每一时代的易学家及其象数思想作出了辩证的和较为客观的评价。
难能可贵的是, 林著不迷信古今名家, 就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特色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 《象数史》一书首先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 对象数易学发展的流派进行了本质的划分, 对易学末流进行了严格筛选。作者将象数易学分为三大派: 以《周易》为主体、运用象数理论建立占验体系者属占验派, 如孟喜、京房、梁丘贺、焦延寿、元高、张行成等,以象数注《易》或整理、解说汉代象数易者属注经派, 如郑玄、荀爽、虞翻、崔憬、朱震、王应麟、惠栋、张惠言、焦循
、杭辛斋等−,承认图书之说、并以图书说《易》者属图书派, 如宋代刘牧、邵雍及清江永等人。
作者在划分这三派时, 贯穿着一个主导思想, 即凡以象数说易者, 首先必须以《易》自身为主体, 舍此皆非易学。作者正是在这一认识上把扬雄的《太
玄》、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等排除在外的。
第二, 按照易学发展的进程、林著将象数易学史分为六个时期: 先秦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这是史的方法。作者认为, 先秦是象数思想萌芽时期, 《左传》、《国语》记载的二十多个览例, 反映了春秋时期零星的象数思想, 而《易传》在战国中后期成书, 以高度的抽象思维, 第一次全面地对《周易》象数的概念、性质、作用等加以概括, 并以象数作为一个重要工具, 注释《周易》卦交辞, 揭示了象辞之间的内在联系。西汉时期, 象数学凭借着夭文、历法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成就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理论和具有师承关系的学派。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运用象数观念作为手段, 建立了推夭道、明人事的庞大易学体系, 改变了易学发展的方向,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派。而《易纬》则以通论的形式总结了西汉象数易学的成就, 把夭人合一的思想注入象数思维中, 从而在某种程度
上染上神学色彩。
东汉是象数易学的鼎盛时期, 无论是深度和广度, 还是规模、流派, 皆超过了已往的时代,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郑玄、荀爽、虞翻以注经的形式把象数思想发展得更加细致、精微, 但从而也使易学体系变得机械、繁琐。
魏晋隋唐是象数易学开始走向衰微的时期, 王弼以老注易, 尽扫象数之学, 从而使象数之学式微。两宋时期, 象数学以图书之学的新形式出现, 刘牧、邵雍是主要代表。明清是汉代象数易学的复古时期, 以黄宗羲、胡渭、毛奇龄等为代表的易学家, 清算图书之学, 恢复汉易之面目, 以惠栋、张惠言、焦循为代表的易学家, 则直接返回到汉易本身的研究上, 对汉代象数易进行了爬梳和
解说, 显扬了象数易学。
第三, 在总述象数易学发展史的过程中,作者抓住象数易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易学家, 着重分析其象数思想体系、特点和创见,这是以点带面的重点分析法。如作者在分析西汉象数易学思想时, 以孟喜、焦延寿、京房和《易纬》的象数易学为支撑点, 对西汉象数易学总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评述− 在分析东汉象数易学思想时, 紧紧抓住郑玄、荀爽和虞翻三人尤其是虞翻的易学思想进行分析比
较, 在此基础上指出郑玄的礼象说、荀爽的升降说、虞翻的旁通、正说、反象粗象等, 既是他们各自的创见, 也是他们为整个象数易学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第四, 作者研述象数易学发展, 比较注意象数易学思想的前后继承关系, 对各种象数方法注意研讨其源流, 并较注重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如作者认为, 东汉象数易学虽以注经形式阐发象数思想, 但其思想内容多出自西汉, 或山西汉象数思想引发。郑玄交辰说本于京房、《易纬》, 苟爽升降说本于《京氏易传》, 虞翻的互体说、纳甲说、消息卦说等皆出自西汉孟京之说。如纳甲说, 由京房提出, 魏伯阳在阐发炼丹理论时加以发展,到虞翻进行了总结, 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月体纳甲说。 如交辰说, 由京房发明, 《易纬》进行阐发, 到郑玄, 这一学说得以解决。作者还注意在《易传》里寻找象数方法的理论根
源, 如升降说的理论根源是“ 小往大来” , 卦变说的理论根源是“ 交者, 言乎变者也” , 而象数方法得以发明的总的理论根源是“ 龟, 象也,笙, 数也” 、“ 观象系辞” 等。总之, 象数易学发展的源与流、盛与衰, 是象数易学逻辑发展的不同侧面。
第五, 《象数史􀀁作者就象数易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 不迷信古人, 不盲从今人,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如作者排除先儒对“ 贞《屯》悔《豫》皆八也”《背语·国语》的解释, 认为“ 贞”是指内卦, “悔”是指外卦, “八” 不是指一交不变, 而是三交不变, 即在《屯》变《豫》卦中,《屯》之内卦与《豫》外卦皆为震, 震不变。又如,作者认为《易林》中的“ 昭君” 非指汉王墙昭君,而是春秋时鲁昭公, 并立出两点证据。在第二编第五章“交辰说” 一节中, 作者对《易纬· 乾凿度》与郑氏乾坤交辰作了辨析, 发现郑玄乾卦纳支同于《易纬》, 坤卦六爻纳支则异, 它不取逆势, 而取顺势纳六支, 即坤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纳未、酉、亥、丑、卯、已, 在此墓础上作者对朱震与
今人朱伯良的看法提出了异议。
总之, 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慕虚名、不尚浮华的沉潜辛苦之作, 在当代易学史的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自然, 此书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如作者在对两汉象数易学进行考察时, 很少就象数方法所体现的哲学思维价值予以阐发, 并且对象数易学发展的现实原因似乎注意不足。值得商榷的是, 作者把郑玄援礼注易的方法称为“ 礼象” 的观点。按该书中提供的理论根据来看,似乎不足言礼为象。而作者把郑氏易学训话编入象数史, 严格说来亦似乎略显蛇足。尽管如此, 在偏重于义理一路的当今中国易学的研究中, 此著是一部调和补正之作, 在当代易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