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得气定时辰(兼说早夜子时的是与非)

(2011-04-19 06:32:46)
标签:

八字

子平

易学

子时

周易

天文

七政四余

黄道

星命

文化

分类: 百--家--争--鸣

陈按:这是沧海珠易友的一篇文章。子平学中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早子时和晚子时就是其中一个,不知道各位朋友的看法如何呢?

 

早夜子时的是与非,是近百年来命理学界一大公案。近来看《三命通会》,发现该书作者在“论时刻”一节中如是说:
  夫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为正四。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亦犹冬至得十一月中气,一阳来复为天道之初耳。古历每时以二小刻为始,乃各继以四大刻,然不若今历之便于筹策也。
  大意是说:在作者所处年代,人们把一个时辰分两个小时,前一小时叫“初”,后一小时叫“正”;而每小时分为四大刻又一小刻,每个时辰从开始到结束依次分为“初初刻”(大刻)、“初一刻”(大刻)、“初二刻”(大刻)、“初三刻”(大刻)、“初四刻”(小刻,前一小时结束)、“正初刻”(大刻)、“正一刻”(大刻)、“正二刻”(大刻)、“正三刻”(大刻)、“正四刻”(小刻,后一小时结束);而在作者之前的古历法规定,每时辰也是分为八大刻又两小刻,不过却把小刻放在每一小时的开端。
  而在“论时刻”一节的末尾,却有这么一段:
  论曰:看命之法,以时为低昂,时有八刻,初正之气不同。初者,其朔气也。正者,其中气也。故用时之法,每用其正。若癸子下四刻,艮为丑下四刻,以其得天干之正气焉。若初则带先时之气,未占后时之气,况夜半不分其日,顿差子亥中间,厥时难定。除初初正四刻,余六刻之间,或阴晴倏忽,寒暖迥别,人之生时,果得其当也耶。余姑就授时历分之,要在智者密察而详问之,庶无误矣。
  这一段的大意却说:
  每个时辰分八刻,其中初之四刻,又叫上四刻;正之四刻,又叫下四刻。在命理学上认为,每个“授时历”所谓时辰之上四刻,带的是上一时辰的气,不带本时辰之气,而只有到了下四刻,才得本时辰的气。另外,往细里看,每一时辰的正气,也只存在于在本时辰的正四刻和下一时辰的初初刻之间,其它六刻何气占先机,要小心体会。而每天换日却在“授时历”子时的正中间,所以如果不仔细分辨时辰之气的话,可能就会把“亥”当成了“子”,给推命带来误差。
  从最后这一段可看出,“论曰”之下相关内容,却持一时分八刻之说,和前文“时有八大刻二小刻”之说不符。而查阅其它资料,我发现,在明之前,都是用“时有八大刻二小刻”之说,而晚明之后,由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再加天文学家嫌一天百刻,和十二时辰不是整数倍关系,划分不便,于是都改为一天九十六刻、一时辰八刻之说,所以可知,“论曰”的相关文字,不是原作者所说,应为《三命通会》成书后传抄者(也是一个命理学家)的补充文字。
  两段文字融会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命理学家是这样认为的:
  命理中时辰的划分主要看得气情况,和历法上的授时规则稍有不同。如历法上,按当代时间,以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为子时,0点换日;而命理学中虽然也是0点换日,但因为是过了0点后才得子之水气,所以把0至2点定为子时,其中以1点左右的那两个时刻水气最为纯正。
  其它时辰的得气情况及界定同“子”之理。
  上述说法目前命理学界很少有人提出,但却是本人从古命书中发现的,并非臆造。正确与否,有待有识之士验证,但本人在此可再列几个旁证:
  1、虽然在“论时刻”一节中,《三命通会》作者都明确提出子时上半时属昨日,下半时才属今日的,但查遍《三命通会》卷八,从“六甲日甲子时断”到“六癸日癸亥时断”,都没有丝毫如“六甲日丙子时”或“六癸日甲子时”之类的论断。这说明子时分两半,不过是按授时历上而言,而在命理学上,是以气分时辰的,所以并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否则就与“五鼠遁法”矛盾了。
  2、在网上偶然看到苍燃九宫盲派命理,也是有“晚上22点至0点为猪时,0点至2点为鼠时”之论断,可见在民间还是有人持这种说法的。
  3、国内学术界著名学者,在国内自成一派的古天文历法专家张汝舟教授(已故)也是力排众论,坚持认为子时应该为半夜0点至2点,其它时辰顺推。
  如果按此而论,近百年的早夜子时之争可休也,因为支持和反对早夜之时的,都只不过各得一端而以。
  
  参考文献:《三命通会》(万民英著)、《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张闻玉著)、《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汝舟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