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期刊第六期
(2010-03-14 11:22:19)
标签:
风水学术语文献地理堪舆 |
分类: 玄--空--风--水 |
--〖术语与文献〗--
砂
砂,穴四周的山。风水观念认为: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贵,山破人悲,山归人聚,山走人离,山长人勇,山缩人低,山明人达,山暗人迷,山顺人孝,山逆人嘶。山形变化不定,有左观方者而右观圆者,高视而正,低视而偏,正视而丑,侧视而美。要使山形变化,关键在点穴。穴点得好,就能使远山变近,高山变低,恶山变秀,丑山变美,去山回还,斜山端正。砂形之情态万殊,咫尺之移颇异。砂水相连,砂关水,水关砂。抱穴之砂关元辰水,龙虎之砂关怀中水,近案之砂关中堂水,外朝之砂关外龙水。穴前两边是侍砂,能遮恶风。从龙抱拥的是卫砂,外御凹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前的是迎砂,面前特立的是朝砂。水左来,砂右转。水右来,砂左转。
黄妙应在《博山篇》论砂说:“水口之砂最关利害,交插紧密,龙神斯聚。走剧顺飞,真龙必去。砂有三类,肥圆正为富局,秀尖丽为贵局,斜臃肿为贱局。砂砂有杀,汝知乎?有尖射的,破透顶的,探出头的,身反向的,顺水走的,高压穴的,皆凶相也。又有相关的,破碎的,直强的,狭逼的,低陷的,斜乱的,粗大的,瘦弱的,短缩的,昂头的,背面的,断腰的,皆砂中祸也。”这就将那些看起来不舒服的砂统统归于“凶”“祸”之相,在这些地方不得点穴。
风水还讲究砂的宏观布局,凡穴四周都有富贵之砂,主吉。砂的排列要层层叠叠,前后有序,一律内倾,似有情之意。砂脚有潺潺流水,环绕缓流,就是好砂。(见砂法全图)
风水的这些观念,提出了山与人的关系。山势与人的肥、瘦、勇、贵、高、低、离,聚、明、暗是有关系的。桂林山水中生活的人,具有南方人的秀丽之美。大别山中生活的入,具有纯朴厚实之美。海滨大山中生活的人,具有彪悍旷达之美。
风水的这些观念,又提出了山形与视角的关系。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左右高低皆不同。看山时,从左、右、高、低、正、侧审视,就会得出不同认识。地点选得好,远近、高低、恶秀、丑美、去回均可变化。这实际上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可惜的是,风水观念将这些比较正确的认识运用到丧葬中,将山作为穴的侍、朝、卫、迎,这就未免太荒唐了。
朝 案
朝和案都是山。离穴近而小的称案,高而大者称朝。案,如人据案之义。朝,如宾主抗礼之义。
风水先生看朝山,有专门的歌诀:点穴先须要识朝,朝山不识术非高,纵有真龙朝对恶,亦须凶报不相饶。朝山有各种分类:两水夹来为特朝,朝山此格最清高,尖秀方圆当面起,子孙将相玉横腰。其次还求横朝山,横开帐慢于其间,或作排衙并唱喀,亦须情意两相关。伪朝之山形不一,过我门兮不入室,翻身侧面向他人,空使有凶而无吉。平原看局取回环,高一寸兮即是山,但得水缠看下手,窝钳乳突是元关。
风水先生看案山,也有专门的歌诀:面前有案值千金,远喜齐眉近应心。案若不来为旷荡,中房破败祸相侵。案山最喜是三台,玉几横琴亦壮哉。笔架眠弓并席帽,凤凰池上锦衣回。案山虽有亦嫌粗,臃肿斜飞不若无。压穴巉岩并丑恶,出人凶狠更顽愚。案山顺水本非良,过穴湾环大吉昌,若有外砂来接应,举人榜上姓名香。外山作案亦堪求,关抱元辰气不流。纵有穴情无近案,中房颠沛走他州。
为什么风水先生要讲究朝案呢?他们认为,有近案则穴前收拾周密,无明堂太旷、气不融聚之患;有远朝则有配对,有证应,无逼窄窒塞之弊。
实际上,“朝案”观念是封建伦理思想的反映。他们把那些达官贵人生前享受的礼仪运用到丧葬中,使陵墓的四周仍然体现尊卑秩序。所谓朝案,就是讲究有情有礼,宾见主,臣见君,子奉父,妻从夫,贵贱分明。那些达官贵人葬在突出的山上,山前有案,如玉几、横琴;倒笛、按剑;山远处有林立的朝山,如宾、臣、子、妻,这是何等的威仪!
“朝案”观念在山区盛行,在平原得不到响应。为了使更多的人相信这一套,风水先生又提出:平原上如果无朝案,就以一寸高田为山,以田埂为朝。明朝不如暗拱,平原是暗拱,胜过山区的明朝。这样一来,平原的人也有信奉朝案的。无山却说有朝案,有山却说是为陵墓作朝案的,这些都违背自然常识,是人为的附会,是荒唐无稽的。
点 穴
穴,本义是土室。《诗·大雅·绵》:“古公直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穴又有孔洞、巢穴、扩穴、针灸部位等义。风水先生把穴作为死者的葬地或生者的住所。
风水先生认为穴是天造地设,既有生存之龙,必有生成之穴。怎样的穴才好呢?首先是要龙真。看地重在择穴,择穴重在审龙。龙真必结穴。其次看龙虎明堂、罗城水口,要威风排场。凡山水向是为真,山水背是为假;风藏水逆气聚是生,风飘水荡气散是死。龙逆水方成龙,穴得水在砂逆。
风水先生认为点穴是一件很难的事。三年寻龙,十年点穴。龙脉绵豆,穴场大者不过数十丈,小者椂桑又醒扒笠豢榘顺咧ǎ馐舴且住?/P>
点穴是相地术中最关键一环,看过龙脉和明堂后就要点穴,穴点错了则一切枉然。《玄女青囊海角经》卷三《点穴》云:“定穴之法如人之有窍,当细审阴阳,熟辨形势,若差毫厘,谬诸千里,非惟无福荫祐,抑且酿祸立至,可不慎欤!”
点穴有什么奥妙呢?《海角经》又亏:“点穴无他法,只是取得气出,收得气来,便是妙手。若悟得时,横裁直剪,直裁横剪。自是明眼。若仿效比拟,依样画葫芦,何时是了。”这就是说要随机应便,不可生搬硬套,弄巧成拙。《海角经》特别强调灵活性和悟性,接着云:“山川之形,不外方圆曲直;山川之势,不外远近高低;山川之体,不外水泉土石;山川之变,不外合辟往来;山川之情,不外生克制化。探其赜,虽万变莫穷握其机,殆一笑可破。古人干言万语,皆为未悟者,设法若从头脑上见得,即所称方便法,亦属赘辞。”可见,奥妙在头脑里装着,有头脑就有奥妙。
虽然如此,点穴还是有一定标准的。《管氏地理指蒙》卷十《形穴参差》指出:“穴于腹者有肠而有胃,穴于首者有鼻而有唇……穴钗股者柳梢之不等,穴鱼尾者羊蹄之不禁,如翔弯舞鹤者,形之结如;如惊燕走鼠者,势之棼;如禽闪弹者,势必惊飞;如蟹伏赘者,形必顾身。如拜思谢职者,形之拱;如拖蓑负斩者,势之屯。‘如辫式席帽者,形之聚。如娥眉新月者,势之淫。如灵龟覆釜者,形之积。如匏瓜瓢构者,势之峻。”这些穴的形与势,是风水先生评判穴的依据。
点穴要考虑龙脉与穴的关系,黄妙应《博山篇》有论述:“五龙作穴,横直飞潜回,穴变多歧。高忽而低,亦低而高,北忽行南,亦西而东,有闪走的,有斜飞的,有背水的,有临岸的。穴有正体,有变体。……认穴法何者真?何者假?山水向是为真,山水背是为假。何者生?何者死?风藏水逆气聚是生,风飘水荡气散是死。龙逆水方成龙,穴逆水方得穴。何以故?龙得水在势逆,穴得水在砂逆。龙将入首,逆转收水,方得成龙;穴将融结,下砂逆水,方得成穴。”
点穴还要考虑穴本身。《博山篇》又云:“穴有高的、低的、大的、小的、瘦的、肥的,制要得宜,高宜避风,低宜避水,大宜同作,小宜窄作,瘦宜下沉,肥宜上浮。阴阳相度,妙在一心。”
点穴要考虑气。《博山篇》云:“气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或有奇纹土隐中,法宜扦。气未止山走趋,不可扦,或腰结,或横龙,法宜扦。气未会山而孤,不可扦,落平阳水局卫,法宜扦。气不来脉断续,不可扦,自然断,断了断,法宜扦,气不行山垒石,不可扦,或异骨土隐中,法宜扦。”这就是说,不能聚气的山不能点穴,但有解救办法,解救得宜,一样可以点穴。
根据地形,穴可分为正受穴、刘基
《堪舆漫兴》云:“迢迢特至为正受,正受之穴世罕有。万水干山结我坟,儿孙庆泽天壤久。分受穴:一枝臂上脱形来,亦有规模堪剪裁。莫谓分龙为小结,小以成小有余财。旁受穴:问君何者为旁受,正受龙身气脉洪。或在两边龙虎上,或于官鬼护缠中。”
对土的要求,土要坚实,不得松散。谢和卿《神宝经》云:“土穴似土而非土,纹理紧密。”又云:“顽硬者生气不蕃,松散者真阳不居。”
《青囊海角经》卷四《穴土》根据土的层次,把土分成三种,认为穴土最吉。其文:“破土之诀有三,有浮土,有实土,有穴土。实土在浮土之下,穴土在实土之下,如珠在渊,如玉在石,造化孕精,自然融结。”
穴有残缺的“病”穴,缪希雍《葬经翼》云:“夫山止气聚名之曰穴,穴有真病,同乎废人,虽具形骸,神气伤于败缺,而中无所存,如是者法不可葬。”有哪些是病穴呢?穴有贯顶者,有折臂者,有破面者,有坠足者,有绷面者,有饱肚者,有割脚者,有漏腮者,有虎蹲者,有玄武拒尸者,有朱雀腾去者,等等,这样的病穴容易引起风、蚁、水三害,风水先生以之为忌。
有的风水先生把穴分成福、贫、贱四种,说十个富穴九个离,恍如天堂一暖阁。十个贵穴九个高,气度昂昂压百僚。十个贫穴九无天,砂飞水直不湾环。十个贱穴九反弓,桃花射胁直相冲。这是诱人明白,点穴虽然复杂,花时间,费财力,但为了摆脱贫贱,得到富贵,点穴是有必要的。
对穴的要求,《管氏地理指蒙》卷三《复向定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彰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哑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欲其正而不冲不兀,欲其辅而不倚不李,欲其横卧有怀而不挺,欲其蟠抱有蕴而不噎,欲其收拾而不隘不舒,欲其专一而不竞不泄,欲其骑而不卸,欲其怀而不别。”这真是不偏不倚、堂堂正正。天造地设,皆由人欲。象这样的完美地形,恐怕是很难觅得。
风水先生常以物喻穴,凡如蛇之项,如龟之肩,如舞鹤翔弯之翅,如狂虾巨蟹之钳,如卧牛之垂乳,如驯象之卷唇,如鱼之腮鬣,如驼之肉鞍,如弯之机括,如弹之金丸,如波之游,如木之痕,如覆手之虎口,都是好穴。
在点穴的实践中,风水先生是采取的哪些步骤呢?《博山篇》介绍说:“穴里玄玄,何以省得?审阴阳,定五行,决向背,究死生,推来历,论星峰,看到头,论分合,见其明暗,核其是非,察其缓急,慎其饶减,知其避忌,精其巧拙,定其正偏,审其隐露。”在实地考察时,应当“瞻前顾后,视左应有,依心为准。左一步,右一步。前一步,后一步。想一步,看一步。他是我,我是他。不要忙,不要乱。不可露,不可陷。案中准,心中验,眉 上齐,心上应,浅中深,深中浅。”
风水先生点穴,认为丝毫不能勉强。不能左,也不能右,差之毫厘,谬以干里,福必成祸。纵然有再好的明堂,皆非虚设,不为我用。“穴”一点偏,就走了邪道,等入徒劳。
,风水先生点穴,讲究深浅。当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当深而浅,则气从下过。虽得贵地,而效不应。也就是说,棺材放高了,蚁从盖入。棺材放深了,水从底浸。到底怎样掌握深浅,又没有椂ū曜肌?/P>
风水先生点穴,有以时间而论的,说什么阳年东西利,阴年南北利。也有以五行而论的,说什么木星葬节,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窝,土星葬角。有的说很容易,有的说很复杂。每个人都说自己的一套方法最好,都说别人的不行。
滏阳赵九峰《地理五诀全集》介绍风水先生是怎样覆验旧茔:“凡到一旧茔,先将左右前后皆看遍,再到穴前看大水小水。归何处。不辞劳苦。去水口上看法,先立一高杆,次到墓前顶正中下一罗针,用外盘缝针,看穴中穴前内水口两水交会于何处,或归库存不归库存。次看是地支向或天干向,生旺不生旺。再看龙是何字八首,是生龙还是死龙,龙水配不配,通窍不通窍,是水通窍还是龙通窍,或合元关通窍。再看贵 人在干天或是地于:舍某贵人得位不得位,则知有无前程。看生方有山无山,有支,合某贵 人得位不得位,则知明无前程。看生方有山无山,有财无财。看天柱训低,则知有寿无寿。将四维、八干、廿四字局围皆目的地遍,或在天干,或在地支,形象好不好。或是富穴,或是贵穴。穴暖不暖,风吹不吹,案眠弓不眠弓,有无不砂。然后照五诀书中图形看,吉则断吉,凶者断凶,断无不准。”
有个自称佛隐的在《风水讲义》卷四云:“贵地寻来,何等艰难。轻轻断送于蠢牛之手,岂不可惜。爱立一定穴秘诀。予已屡试屡验,若能依法而行,可收大地大发,小地小发之妙用。按龙之结穴,大地多从腰里落穴,普通都行至尽头结穴。寻龙逐节行来,遇见束气清真,穴星特起,开口开手,唧 是结穴之地。当于龙虎砂之内,小明堂之间,下一罗盘,用绵牵在近穴两水交会处,看在何字上,先以定局。又用绵牵在后龙入首处,看在内盘何字上,以定龙之生旺死绝,即在此小明堂一块地内,不拘上下左右,务将水口拨在墓绝胎之方位。凡后龙入首丰肥,形如鳌盖者,方为真气。又要是龙之生旺方,左右前后,山峦山高耸者;又尽在吉秀官禄方,挪移转动,般般合法,然后酌量棺之当胸处,点作正穴。金井不宜过大,以防泄气。至于深浅度数,随地酌定。见浮土已尽,土色已变,或五色全备,或红黄滋润,即是得气之证。不必拘高山宜深、平洋宜浅。只须不犯二十四凶。”
这位佛隐把点穴说得很容易,又无“私”的,把“真传”泄露出来,谓屡试屡验,说得何等容易,何等有效。但是,最末一句“只须不犯二十四凶”,这就非常复杂的,有死块、露胎、反肘、欺主、背主、白虎捶胸、吐穴、无辅、无实、擎拳、覆体、假抱、断颈缠头、操戈、相斗、龙虎成图、斜飞、边活边死、仰瓦、吹胎、龙衔虎、绷面、头破、青龙钻怀,这不是谁能搞得清楚的。搞不清楚,据说,点穴就会“家败人亡”“终日干戈”“奴强主弱”,这就未免太吓人了。他之所以要吓人,是因为他太荒唐,荒唐的东西,只有靠吓人,才能制服住愚昧的信奉者,才能显示出风水理论的高深莫测。
唐代形派大师杨箔松
杨筠松,《唐书》无传,宋代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传闻杨筠松本名益,字叔茂,筠松是他的号,祖籍窦州(今广东信宜县),寓居江西,自称救贫先生。传闻他撰写了《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当为杨筠松撰。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唐亡后,他断发隐居,后死于虔州,葬于雩中药口。《葬书新注序》记载说:“在唐之时,杨翁筠松与仆都监,俱以能阴阳属司天监。黄巢之乱,翁窃秘书中禁术与仆自长安来,奔至赣州宁都怀德乡,遂定居焉。后以其术传里人廖三,廖传其子禹,禹传其婿赠武功郎谢世南,世南复传其子武功大夫海惠州巡检使永锡,遂秘而不授云。”由此可知,杨筠松的风水术是从唐代长安城传出,他在江西传授给弟子,弟子使风水术逐渐传播。
杨筠松到底写了那几本相地术书籍呢?
《月河精舍丛抄》载有丁芮朴的《风水祛惑》,其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详尽的考证:“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唐宋时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门户,不相通用。今考杨筠松书,不免有疑窦。《撼龙经》专言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疑龙经》亦然,其所谓九星者,特取譬之假象耳。《汉书·翼奉传》有贪狼、廉贞之文,而非星名。王逸注《楚辞》有九魁,谓北斗九星之语,而不详其名。惟道书所有,与此俱同,盖龙经所本也。而《青囊奥语》有巨门、破军、武曲、贪狠;《天玉经》有贪巨、武辅;《都天宝照经》有辅星、贪狼;皆属方位,谓之挨星,又谓之元空。《青囊序》、《都天宝照经》所称罗经,皆主方位,而《撼龙经》云‘不比寻合格地罗’,曰‘不比’,曰‘寻常’,盖轻贱之词。高其悼曰‘杨公已明言非方位之说’,是也。《青囊序》言五行,凡四见。《青囊奥语》言五行,凡二见。《天玉经》言五行,凡十一见。而《撼龙经》云‘龙家不要论五行’,此皆显然舛异者也。《青囊序》云‘晋世景纯传此术’,《青囊奥语》云‘又见郭璞再出现’。不知郭璞葬书晚出,非杨所及见。又云‘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此元陈致虚之语,乃丹家修练之术也。又云‘太极分明必有图’,此亦宋以后之说,其依托之迹,即灼然可验。且杨筠松地理宗派,自宋迄明为人所道者,是峦体。则理气非杨学,略举数条,左证其伪。《文文山集》云:黄景文焕甫乃祖赣风水名述 也。大概焕甫之术,以为崇冈复岭,则伤于急;平原旷野,则病于散。观其变化,审其融结。意则取其静,势则取其和,地在是矣。其曰祖赣风水者,祖杨、曾之法也,此则明言传其法述是峦体矣。……又《直斋书录解题》载有《龙髓经》一卷、《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皆无名字,多吴炎录以见遗。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即谢叠山所谓杨君南川诵杨救贫所著《三龙经》极熟者也。则《龙经》为杨筠松之书,尚是宋之相传之本。而《青囊奥语》、《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考《宋史·艺文志》及晃公武、陈振孙两家书目,皆不著录,其为伪撰无疑。高其倬曰:‘世传杨公诸书,皆后人伪托,惟《撼龙》、《疑龙》二经是真书,’乃是先得我心之言。”
这就是说:社会上流传的托名于杨筠松的相地术书中,只有《撼龙经》、《疑龙经》是杨撰,这两本书是言形势(峦体)的。《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不是杨撰,因为这些书都是言方位(理气)的。这些书宣扬五行,而龙经轻视并否论五行;这些书在《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都不著录,说明是后人伪作;黄焕甫师承江西学派,黄是倡言峦体的。作为江西学派的宗师杨筠松,他的书籍当然是述峦体的。
令人质疑的是,托名于杨筠松的这些书籍,有的可能是杨从宫中窃出的,杨却以自己的名义传播,以致后人误以为杨撰;到底哪些书是杨撰,哪些是窃出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有必要说明的是:杨筠松是首倡形势之说的宗师,但这一派并不完全排斥方位之说。以相地术中的“五行”而论,两派都讲“五行”,但对“五行”有不同解释,甚至分出“大五行”和“正五行”。对此、,宋褚泳在《祛疑说》中有论述:“何为先子卜地,遍叩日者,就参地理之学,虽各守其师说,深浅固未易知。但二十四位之五行,亦有两说,莫之适从。自古所用大五行,虽郭璞 亦守其说,谓之山家五行。然先辈皆谓莫晓其立法之,因,既无可考之理,古今岂肯通用而不疑者哉?近世蒋文举只用正五行以配二十四位,壬癸亥子为水,丙丁巳午为火,一如三命六壬之说,自谓得杨松筠之学。”杨派在流传中,不断充实其他派别的学说,稍加改造,推演新意,使其学说更完备,更有诱惑力,因此,说杨派形势学说夹杂了方位学派的思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杨筠松适逢唐末动乱,携带风水书籍逃出长安,贩风水于江西,带出了一批术士,因此,风水术奉之为宗师,作为崇拜的偶象。
宋代相地名流赖文俊
赖文俊是宋代相地术大师,他的生平事迹很混乱,颇难考证。传说他字太素,处州人,曾在福建的建阳县当过官,喜好相地术,于是弃职浪迹江湖,自号布衣子,世称赖布衣。
赖文俊撰有《绍兴大地八铃》及《三十六铃》,此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今佚。
《万姓统谱》卷97记载:“宋赖文进布衣善地理,注《四元天星》。”此处是赖文进,不是赖文俊。不知是不是音近而误,或许是两个人。
《天一阁书目》卷3有《地理大成》15卷,题宋采山伯谦赖文俊撰,明月潭山人柯佩编辑,内有序云:“宋布衣赖伯谦撰《催官篇》,新安汪信民既尝为之注。”《地理大成》是柯佩汇集诸书而成,因为《催官篇》置于首卷,故称赖文俊撰,并不是《地理大成》都是赖文俊撰。这里,赖文俊的字变成了伯谦,不知是两个人,还是搞混。
赖文俊在福建相地很有名声,《夷坚志》记载:“临川罗彦章酷信风水,有闽中赖先知山人长于水城之学,漂泊无家,一意嗜酒,罗敬爱而延馆之。会丧妻,命卜地,得一处,其穴前小涧水三道,平流,唯第三不长,如子孙他年策试,正可殿前榜眼耳。”其子邦俊挟十三岁儿在傍,立拊其顶而顾赖曰:“足矣,足矣,若得状元身边过也得。”所谓儿者,春伯枢密也,年二十六,廷唱为第二人。赖先知山人,大概就是赖文俊,如前所述,赖文俊在福建活动,弃官浪游,“先知山人”是他的别号。
两水夹缠格
二水夹缠,合流而出,来见之元,去见屈曲,局内紧拱,不宽不荡。不必支水割界成形,只要中间界割,束腰收气,局势自然完固。二水合出前面三五折,屈曲整齐,当面曲水立向,虽是顺水而不至直流直去,则亦不嫌于顺局也。龙尽气钟,而更得外堂曲水有情,明堂内砂如织女抛梭,节节兜乘,则水虽去而气自固也。主发文翰,但清贵而不富。若局宽而得支水兜插,成局而得潴水,更有回头砂包裹穴场,自能发财,贵而又富。
水缠元武格(一)
局前大水聚于明堂,从东南横架过右,抱身缠绕元武,三曲四曲而去。砂水反关于坐下,其秀在穴后,法当从曲水立向。然前有大水,明堂流神自南而绕,若就大水处立向,富贵两美。但聚水在前,秀水在后,主先富后贵。若来水自北而南,福力尤大,代出魁元。总要曲水包裹整齐,略有牵拽,便不发矣。左缠发长房,右缠发中、小房,获庆悠长,人丁大旺。
水缠元武格(二)
前有曲水三、四折,远远朝来,就身兜抱局后;缠身元武而去。入路得结咽处,束气紧密,发福悠长,富贵双全,人丁繁盛,虽二、三百年不衰。
水缠元武格(三)
曲水当面朝来,不厚不薄,折折整齐,皆左右就身环抱,从元武缠回而去。此势极秀,若得员抱紧夹,不宽不狭,法当就前曲水处作穴。如就身环抱,宽大深长,而凑前立穴,则恐真气劫泄于后,虽亲就曲水而失气脱穴,亦不发福;但当于曲水后求支水兜插处定穴,如兜插中间,即于”中间立穴;兜插 后面,宜在元武前坐元武水作回受穴。总要穴前远望曲水如在目前,乃妙。设局内别无支水插界,须以人力为之。无使真气劫泄,但要迎得秀水著耳。《经》云:”曲水朝堂,秀而可穴,缠护紧密,凑近迎插。若还宽大,发福必迟。”
水缠元武格(四)
凡回受穴多是水缠元武。俗师云“坐空割背”者,非也。只要天源流入从东向西,左右得支水插腹,重重包裹,割界结咽,分合清奇,则福力自大。若从右边来,绕元武出东南去北绕青龙者稍减,以水向东流者常也。嫌其顺水,若从西南向北转绕,向南而东,出穴向朝西,得水绕元武,其福力与绕青龙缠元武者相同,以势逆也。合局者,百干子孙富贵最久。又凡元武水缠于数百步外,便湾抱拱夹仰流而去,方为正格。如前面滔滔横架而去,不见回头,此又不可以水缠元武论也。水缠者,绕也,回绕湾抱之谓也。
前 言
中国风水学的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
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识及科技进步不断充实完善,由于认识偏重之差,形成了众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两大宗派:一种是形势宗,因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峦,诸如:“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所以又称形法,峦头,三合;另一种是理气宗,因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诸如: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所以又称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势,论断于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峦头为重,诸如:晋人郭璞《葬经》;元明以后,注重天心合运,以理气为重,效地法天,诸如:邵雍“卦气运会”之说盛极。
中国风水学中“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此外,还有“日法”用于选择吉日良辰以事兴造;“符镇法”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的措施。中国风水学按照应用对象:又分阳宅风水,即阳宅相法,专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择址布形;阴宅风水,即阴宅葬法,专司死者的陵墓坟家的择址布置。
中国风水学对于住宅所处环境不同,又有所谓井邑之宅、旷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区分,如《三元地理》,在风水学应用上,又各有所侧重。对于旷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则因其外部环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并举。
中国风水学的形势派,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气派,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并且,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现场操作工具棗罗盘,确定选址规划方位。中国风水学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尽管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实际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须遵循如下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
形势法,即峦头法,五大要素是龙、砂、水、穴、向。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则是峦头法的五大步骤。峦头法对五大要素的要求是: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峦头法主要是以形观风水,形中寓理。
觅 龙
龙脉,即山脉,包括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比喻做龙。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如《管氏地理指蒙》:“指山为龙今,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如《地理人于须知》:盖取象“人身脉络,气血之所而运行”。中国风水学有“来龙去脉”、“寻龙捉脉”、“寻龙望势”之说。龙脉有分支,有大小长短,故谓“龙犹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大枝,有小枝”。
干龙,地域延绵千百里,山脉必然是名山,如昆仑山等;大江大河必是名江名河,如《地理人子须知》:“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涧夹送,大枝龙则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恤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之大小见矣”。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中国风水学将中国地域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将中国的山系分为南、北、中三大干龙。
龙又分阴阳龙。如果山脉由起点按顺时针方向盘旋,则为阳龙。山脉逆时针运行,为阴龙。龙又分顺、逆龙。龙脉的干支,当干龙与支龙方向一致时,称为顺龙,反之则称为逆龙。风水宝地通常是位于顺、逆龙保持平衡状态的地方。如果只有顺龙没有逆龙,山脉就无法聚生气。
龙按大的区域分为三种:山野之龙,平冈之龙,平地之龙。平地亦可寻龙,虽脉落平洋,可微辨体势,“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
中国风水学的峦头法,根据中国的地理地质特点和位置,将山脉的走向分为五势:
1)正势:由北向南;
2)侧势:由西向东;
3)逆势:逆水朝上;
4)顺势:顷水朝下;
5)回势:山首回顾于山尾
中国风水学的峦头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又根据山脉的起伏和形态,将山脉分布概括为九种状态,也就是九种龙:
1)回龙:形势蛹旋,回首舐尾,如回头之虎:
2)腾龙:形势高远,险峻耸立,如仰天大壶;
3)降龙:形势耸秀,峻峭高危,如从天而降;
4)生龙:形势拱辅,生动活泼;
5)飞龙:形势奋翔,如雁腾鹰举,双翼开张;
6)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
7)隐龙:形势磅礴,脉理隐延,如浮排铺毡;
8)出洋龙:形势腾跃,蜿蜒欲出,如出林之兽;
9)颔群龙:形势依随,稠众环合,如走鹿驱羊,游鱼飞鸽。
龙有八格和十二格之说:八格者:生、死、强、弱、顺、逆、进、退,其中生、强、顺、进为“四吉格”。十二格者:生、死、枉、福、鬼、劫、应、游、死、揖、病、绝(也有其它命名法)。
吉龙应当是山脉(龙脉)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形神厚重,群山如珠滚动,气脉贯注,绿树为盖,枝柯掩映,气象万千。
凶龙是山脉无势,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
觅龙,就是对山脉的观察选择。有山就有气,所以觅龙实际上是对“气”的追求,寻找能够“迎气生气”的地域。觅龙就是要选择来龙深远,奔腾远赴的山脉,要是“真龙”。具体概括为:觅龙要分辨五势九龙,分清走向,确定阴阳向背,论定吉凶宜忌,以选定具体地点。
五势、九龙是对山脉的宏观概括,本身并无截然的吉凶区别,选择中还要配合其它因素来具体分析。论定吉凶则常常要配合阴阳五行学说、天象、人及生肖动物进行类比来推断。
察 砂
砂者,泛指定之环卫诸山,反映山之群体关系;隶属来龙之主山。《地理人子须知》说:“砂者,古人授受,以砂堆拨山形,因名沙尔。”沙、砂相通。今天,我们将军事用来描述地形地貌的立体地图称为“沙盘”,正是中国风水学砂法的古为今用实例。
在风水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达尊祟、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龙与砂的关系及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样之象;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关于砂法最典型的有“四神砂”之说。如《地理人子须知》:“《曲礼》注云: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然则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后山为白虎,亦假借四方之宿以别四方之山,非谓山之形皆欲如其物也”。
中国风水学中砂法的这种描述意象,如《葬经翼》:“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如云青龙婉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言简意赅,生动说明了砂山完美,作用是相当大的。按照中国的地理位置来说,在西、西北、北、东北四个方向有刚烈之风,中国风水学称之为大刚风,在这些方位有山屏护自然有利于安居乐业,这正是一个半圆环。由此,也可得到中国风水学砂山环抱实际意义的启迪。
案山、朝山,皆属与主龙脉相对应的穴前之山。统称朱雀。“近而小者、案山也;远而高者,朝山也。”要求“近案贵于有情”,“但以端正圆巧,秀美光彩,平正整齐,环抱有情为吉”;而“远朝宜高”,“贵于秀丽”,有呈“远峰列笋天涯青”之势。中国风水学对于选定区域,重在人的心理对居住空间“气场”的感受。如“穴前无山,则一望无际为前空”,“易野一望无际,有近案则易理之气为之一收。”龙法“观势”,砂法“喝形”,如玉台、华盖、宝盖、宝顶、宝椅、印斗、文峰、文笔、笔架、三台、玉斗、锦屏、锦帐、风凰等等。前朝,泛指朝山,案山,皆属与主龙脉相对的穴前之山。近而小者曰案,取贵人掠案施命之义。凡近案远朝两备之地,均属贵地。
案山要低小形美,如:玉儿、横琴、眼弓、蛾眉、三分、笔架、天马、龟蛇、金箱、玉印、书筒、席帽之类形。
朝山要有情朝拱,特异众山而独秀者,凡迢迢远来,两水夹送,拜伏而至者谓之“特朝山”,为最上格。
乐山,亦称乐砂,为穴后衬托之山,近穴处贴身盖应托帐之小山,乃“横枕穴之砂”。
中国风水学对于穴位之前朝、案山的苛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穴前收拾周密,无元辰直长、明堂旷阔、气不融聚之患”。中国风水学的龙、砂、穴法,对人聚环境“生气、纳气、聚气”的要求,以。今日现代建筑的景观、外部空间设计等理论比较,其意匠也是相当高明的。除了上述“四神砂”之外,又有“四神砂”的环护“罗城”,之说。罗城,亦称罗城填局,指前朝后托之山统被周围之远山盘绕,补缺障空之“山外山”。状若城墙之垛。要求重叠高耸,恰如“拱役环抱无空缺,宛然造就一乾坤”。罗城是风水格局的局外局,地理形象之外延。
对于水口,又有水口山,或称水口砂。“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且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实际上,水口砂所居地位不啻天然门户,故中国风水学又称之为“地户”。与此相类似将水来处的水口砂又称之为“水来处为天门”。中国风水学将门、水口喻为“气口”,如人之口鼻息道,实与运命攸关,故对水口砂极为重视,既须险要,又须至美,以壮观瞻。一般,在“水口间有大桥、林木、佛祠“,“建台立塔本相宜”。
以上是城市、州县等区域规划的选址标准。针对区域大格局。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居住小区及单体建筑的选址规划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寻到上述理想的“四神砂”的环抱格局。但在“山环”这一物理抛物面“聚能器”的指导原则下,亦可因地制宜,在考虑周围建筑环境的情况下,规划自己的方案,一样能收到良好效果。四神砂,在都市中变成了前后左右建筑物。
中国风水学将砂比作龙的环护山丘,龙的帐幕,龙的仆从。察砂实际上是探寻能够“聚气藏气”的地理环境。中国风水学不仅注意山脉是否能“迎气生气”,而且力求能“聚气藏气”。
察砂有两层含义:
1)砂山的位置在主山脉的前后左右要有环护山。在中国风水学中以“四灵”或“五行”喻意理想中的砂山配置,同时,为具体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左有青龙,为木;右有白虎,为金;前有朱雀,为火;后有玄武,为水;中央有穴,是建筑基址位置,为土。前面的砂山又称作案山。
2)砂山的形态砂山以端装方正、秀丽为吉,而以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这就是风水学所说的“砂要秀”。
在实践中,也按“五行”原则将砂山的形态归纳为:木形砂山,头圆身直;金形砂山,头圆足阔;火形砂山,头尖足平;水形砂山,头平生根;土形砂山,头平体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