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生长变化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堂教学资源库 |
什么是昆虫的外骨骼?它和蜕皮有什么关系 |
|
昆虫的表皮是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我们将由蜡质层和几丁质层组成的外皮叫做昆虫的外骨骼。蜡质层位于表层的最外层,可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几丁质是复杂的含氮多糖类,它是外骨骼的主要成分。在几丁质层的下面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分泌的外骨骼一经硬化后,就不能继续扩大,从而使昆虫生长受到限制。 由于外骨骼不能随着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同时蜡质层破裂,昆虫的幼体就可以从外骨骼中钻出来,并且由表皮细胞重新分泌外骨骼。当新的外骨骼还未完全硬化之前,昆虫身体可以增大。所以,正在发育而迅速生长的昆虫幼体蜕皮次数较多。当昆虫发育到不再继续长大时,蜕皮也就停止。 由受精卵孵化出的幼虫为1龄幼虫,此后每蜕一次皮,增加1龄,因此可以用“蜕皮次数加1”来计算虫龄。 |
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 |
|
家蚕以卵繁殖,约经1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蚁蚕通过摄食迅速生长,体色逐渐变淡转呈青白色。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蜕去旧皮,生长出较宽大的新皮再继续生长。家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形成时需要睡觉,称为眠。眠又是划分蚕龄的界限,蚁蚕摄食后称第1龄蚕,第一次眠后称第2龄蚕,依次类推,第四次眠后称第5龄蚕。每个龄期的眠期长短不一,从数小时到一天。眠期的幼虫不吃不喝。幼虫发育到5龄末期,逐渐停止取食,蚕体收缩,排空消化道,呈透明状,此时叫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并在其中化蛹。熟蚕从吐丝至结茧完毕,约2天左右。再经过2~3天,蜕去幼虫表皮化蛹。蚕在蛹期不吃不喝,外观上没有形态变化,但体内却在剧烈蜕变,幼虫器官的解离、改造和成虫器官的发生、形成均在此期间完成。当蛹完成发育后,即蜕去蛹皮,羽化为成虫—— 一只漂漂亮亮的披着白色鳞片的蛾子。蛹期经过10~15 天的时间。羽化后的成虫,从茧内钻出,体内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雌蛾、雄蛾交配产卵后,约经7天左右自然死亡,一个世代至此结束。 |
幼虫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 |
|
(1)外形及体节 蚕体是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个明显体段构成,胸部腹部又合称体部。 ①头部:较小,位于蚕体的最前方,呈扁圆形。 ②胸部:头部后面的三个环节,每环节的腹面有一对足,称胸足(环节,即体节)。 ③腹部:胸部后面的 10个环节,其中第6、7、8、9及最末环节(第13节)的腹面各有一对腹足。第11环节的背面中央有一突起,称尾角。 ④气门:胸部第1节及腹部1~8环节的两侧各有一对黑褐色椭圆形的气门,共9对。 (2)头部及口器 头部是幼虫感觉和摄食的中心,着生有触角、单眼、口器等附属器官,简称附器。 ①头壳:头部的外面包有一层坚硬的骨质外壳,其上密生刚毛,呈暗褐色。蚁蚕及 1龄蚕的头壳呈浓褐色,2龄蚕的头壳呈深褐色,以后各龄逐渐变浅。 头壳的背面有一“人”字形头颅沟,把头壳分成了三部分,左右两大块称颅侧板,中央三角形的一小块,称“额”。额下的一片狭长且表面有皱纹的部分,称唇基。 ②口器:在唇基的下方着生口器。幼虫的口器属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腭、下唇、下腭组成。 口器 ③触角:着生在颅侧板基的白色角基膜内,左右各一。触角是幼虫重要的感觉器官,结构较复杂,由三节构成。 第一节短而粗。第二节呈长圆筒形,其表面呈鲜状斑纹。第二节的上方很复杂,着生有内毛(位于内侧,较短),外毛(外侧较长)和三个突起(最小的一个由 2节组成,另2个为无柄突起)。第三节最小,其顶端有四个突起,其中两个为有柄突起,两个为无柄突起。 触角上的突起和刚毛都是感觉器官,既能执行近距离触摸的感觉作用,又可敏锐地感受化学气味。故触角是蚕的机械感觉器官和嗅觉器官。 触角 ④单眼:是视觉器官。 单眼着生在触角基部,左右各 6个,其中4个呈半月形排列,一只位于中心,另一只位于触角基部附近。 单眼呈半球形隆起,黑褐色,且有光泽。由于单眼的视觉焦距太短,对物体远近和光线折射调节能力太差,故不能识别物体,只能感知光线的强弱和方向。 (3)体部及附肢 ①胸部: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称一、二、三胸节(前胸、中胸、后胸)。 胸部无节间膜,背面是合并的,只有腹面可以区别,每一胸节的腹面有一对胸足。胸足由三小节组成,表面生有很多刚毛,足的第三小节顶端外侧有一镰刀状的钓爪和两根比爪还长的刚毛。 胸足的作用是:①食桑时扶持桑叶;②吐丝时用于结茧;③对爬行起辅助作用。 第二胸节的背面有一对黑褐色的眼状斑纹,一般称胸部为头,称此为眼。 胸足 ②腹部:由 10个环节组成,分别称第1、2、3~10腹节。 蚕的腹面 腹部各环节的交界处有节间膜,但 9、10腹节间无节间膜,这两个环节基本上合成一节。腹部由于存在节间膜,可以使后环节折入前一环节的后方,因此蚕体可以自由伸缩。第3、4、5、6、10腹足节的腹面各生有一对腹足。腹足是一种柔软无节的肉质突起,先端呈圆盘状,其内缘密生黑褐色的小钓爪,分两行整齐排列成半环状。爪的数量随蚕龄增加而增加。 腹足 由于腹足具有钓爪构造,故它具有把持功能。但是蚕群太密时,易互相抓伤。 腹足钩爪 蚕爬行主要依靠腹足及尾足,另有气门、尾角、肛上板。 (4)雌雄性特征 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前一对称前生殖芽(石度氏前腺),后一对称后生殖芽。 雄蚕第8、9腹节的腹面交界处的中央,有一乳白色的飘形囊状体,也称赫氏腺。 外性征一般在 5龄第2、3天最清楚。 |
为什么小蚕喜光,大蚕喜暗 |
|
昆虫和光线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昆虫专门在光亮的地方活动,有些昆虫却老是躲在阴暗的地方活动。即使是同一种昆虫,它跟光线的关系也会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许多昆虫,当外界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就会躲避光。还有毛毛虫在饥饿的时候往光亮的地方爬;饱餐一顿以后,它就开始躲避光。另外,有不少昆虫,它们小时候和长大以后所要求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于是对光线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同一种昆虫究竟“欢喜”光,还是“欢喜”暗,是由当时的自身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来决定的。 关于蚕和光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家蚕的祖先本来是生活在野外树上的。小蚕从卵内孵化以后,趋光的习性使它们可以爬到照明最强的桑芽顶部上去,吃到最适合的叶子。较大蚕儿,由于日光会把它们身体晒得过热,就避开光亮的地方。所以家蚕的祖先,小时候“欢喜”光和长大后“欢喜”暗,对于当时的生活可能都是有利的。虽然家蚕已经在室内饲育很长时间了,可是它祖先的习性遗传下来,还一直保留到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