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花10

(2014-04-24 08:42:56)
标签:

心理

成长

问答

健康

女性

分类: 《开启·心世界》

火花10      文/心理师李楠

1

问:你刚才说,你过去也曾像我一样,内心非常善良,敏感。怕给别人添麻烦,怕伤害别人,并且经常会感觉到受到外界的伤害。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缺点,我需要去掉它。难道我不对吗?

答:不对。事实上,内心的善良和敏感是一种心灵的资源。它接近于“爱”和“慈悲”,你的问题不在于去掉你内心的善良和敏感,而是要活出你内在的智慧和力量。没有智慧和力量引导的善良和敏感,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伤害。

问:哦,我明白了,不需要除掉我的善良和敏感,只需要活出活出我的智慧和力量。

答:是的,这样你的身心就达到我经常说到的:爱和力量的平衡了。如果内在的“爱”和“力量”是失衡的,就会带来问题。如刚才所说,没有力量(智慧)引导的爱,会给自己及别人带来痛苦。而如果没有爱作为根基的力量,则会演变为控制或冷血。心智成熟的人,需达到:爱和力量的平衡。

2

问:我刚才哭的时候,为什么叫我睁开眼睛?

答:我之所以让你睁开眼睛,是让你不要过度沉浸在你的痛苦之中。因为那无益于你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你继续沉浸在你内心悲伤的故事中,你就越会越认定自己是个悲剧。事实是,每个人内在都有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脆弱的受伤的孩子状态(可以称之为本我或内在小孩),一个部分是自我要求自我苛责的状态(可以称之为超我或内在父母),还有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让自己平静,能够自我支撑,自我关爱的状态(可以称之为自我或成人意识)。当你闭上眼睛痛哭的时候,你就完全沉浸在那个受伤小孩的状态中了,我让你睁开眼睛,和我连接,我在唤醒你的成人自我状态。

问:如果我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需要依靠自己的哪个状态?

答:当然是你的“自我”状态。所以,你需要开始先学会“觉察”,可以说当你陷入心灵痛苦之中时,基本上就处在受伤的内在小孩状态了。这个时候,你要觉察到,并从那个受伤的状态分化出来,进入你的“自我”状态,然后用“自我”状态来安抚和感受“受伤小孩”状态。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我经常所说的“爱自己”的具体实践。

3

问:我感觉到我的“内在小孩”有许多恐惧和担心。你让我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内心就会有巨大的恐惧和焦虑。这是因为什么呢?

答:这很可能和你小时候父母对你教育,我们心理学也称之为父母对孩子的“禁止令”,它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会禁锢住孩子。通过我对你的了解,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禁止令中最重要的几个当是:不许你做你自己;不许你觉得自己很重要;不许你成功;不许你自恋和自信;不要你发泄情绪·····

问:确实如此。现在当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经常内心有个声音对自己的说:“我不配获得别人对我的好”,进而感觉不自在。反而别人对我不那么好,我会舒服些。并且经常会感觉我没有资格对别人提出要求。

答:我们需要解除小时候父母给我们戴上的“紧箍咒”。事实上,父母内心是爱我们的,希望我们好的,只是他们爱的能力有待提高。很多时候,我们心灵的痛苦,就在于我们的内心在小时候有许多这样的“紧箍咒”或称“心灵的魔咒”。

问:你说的很对,不过为什么我总感觉要打破这些“心灵的魔咒”很不容易啊!

答:你说的很对。我想这个深层原因是:不管每个孩子外在怎样叛逆,但内在都是最忠诚于父母的。所以对于父母小时候的指令会有一种本能的服从和遵从,这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归属感。当想要冲破“魔咒”时,内在会有一股力量不允许他这样。所以,对于每一个想要成长的人来说,必须要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带着内心的负罪感来去勇敢的走上成为自己的道路。

问:你刚才说的 “负罪感”很触动我啊!是啊,我感受到了,当我想要冲破束缚我的魔咒的时候,我的内心确实有非常强烈的负罪感。原来原因是这样啊。

答:所以,在咨询中,我经常会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就是:带着内心适度的负罪感,走向你自己的人生吧!

 

 4

问:心理成熟的最终是怎样的状态呢?

答:很难具体说清楚。不过可以用此文的配图来比喻一下。画中是一副绿色的向日葵。绿色的向日葵虽还未成熟,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幅画中展现的圆润、圆满的状态。所有的花瓣、花蕊、花心都是彼此对称、呼应、和谐的,呈现了一种生命的圆满感。这幅画也可以代表心理成熟的过程,那就是我们的心灵最终会从不断的冲突、矛盾、对立的状态,成长整合为平静、和谐、融合的状态。

所以,我给这幅画命名为:心灵的大圆满。这是我的一位小友所画,祝福她和所有朋友,最终心灵能够达到这样的和谐、圆满。

 

火花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火花9
后一篇:吸引力的奥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