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问自答1

(2014-03-20 11:00:20)
标签:

心理

成长

杂谈

分类: 《心迹·悟疗吾心》

自问自答1  文/心理师李楠

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做心理师吗?

答:是的,我会。我想不到,除此之外,更吸引我,更适合我的工作。在这个职业中,我的身心得到安顿。是的,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适合我的那个位置,我找到了,我很欣慰。

问:不过,似乎你还是很喜欢写作?不是吗?

答:是啊。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小时候很羞涩,不敢和人去沟通(在咨询室面对年轻的来访者,我会对他(她)表达出钦佩和欣赏,因为若换做当年的我,是不敢进咨询室的),但内心又有许多困惑和痛苦想要解决,于是找到了文字。事实就是,我的心灵确实是在17岁到25岁之间的阅读与思考中慢慢转化和蜕变的。所以,我对于书,对于文字有一种其它所不能比拟的情感。文字和书对于我,就像烟酒对于一个男人,就像爱情对于一个女人一样,是不可替代的。

问:你这样说,我感受到你年轻时内心的羞涩乃至软弱。现在的你也是羞涩和软弱的吗?

答:我想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这样的。我的心确实是敏感和脆弱的,这让我的青少年岁月不太好过。不过对于心理师的职业来说,这样的敏感和脆弱,可以让我更好的理解我的来访者。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了解了自己内在的敏感和脆弱,所以能够让我可以更有可能的了解别人内在的敏感和脆弱。而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又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我能够了解和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敏感,而不是排斥和压制之时,内心真正的力量和坚定,也就出来了。

问:你这样说,会让许多人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想要自己内心变的有力量和坚定是克服掉自己内心的羞涩和脆弱。

答:不,那样做只会造成自我分裂。一个人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人对自己心灵每一部分、每一特质的理解和接纳。这就是心理学的“悖论”。

问:说说你的博客吧,为什么写它?

答:恩,原因很多吧。第一个原因也许是“愧疚”。当你收费为来访者咨询,慢慢的发现在一个多小时的咨询中能够给予他(她)的很有限。这样让我觉得对不起我的收入,也让我觉得很遗憾。想到那些带着困惑和痛苦,来到你面前的许多双渴望的眼神时,你想要给予他们更多,但是他们见你要付不少的费用,内心有一种愧疚感。我要尽自己的所能给有缘遇到我的人更多,哪怕这会减少我的收入。上周一个外地的来访者过来咨询,他曾在半年前来过一次,他有很重的心理困扰,我们做了一次咨询,然后我让他回去系统的看我的博客。他这次来,很感谢我的博客。他虽然看了许多年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但是从我的博客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了心理学的精髓。并在这样的学习和领悟中能够慢慢自我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他说,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很“干”,每篇文章都不是无病呻吟,而都有一个核心的内容。进而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调整自己的内心。他的话让我很欣慰,这种快乐远远胜于他在我这里咨询治疗半年所带给我的收入。第二个原因是希望给我的来访者一个“支持系统”,同时也帮助他们推开心理学的大门。我始终有一个主张,不要神化心理学,但也不要轻视心理学。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态度往往就是上面这两个极端,要么认为是非常神奇的,要么是认为是骗人的。这都是不对的。事实上,心理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调整的“工具”。我自己和这些年来的经验让我确信心理学这个“工具”很好用。所以,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除了想要来访者解决他(她)的困扰和问题之外,就是通过我们的咨询和我的博客,让他(她)学习和了解这个好“工具”,然后最终能够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第三个原因是,我想要成为一个心灵作家。毕竟在咨询室内面对的人会很有限,文字可以让我与更多人相遇,可以让更多人学习和运用心理学这门“工具”,让自己内心更祥和,生活更幸福。

问:你那么自信,你的博客或者文字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答:我想我的自信来自于两点:一个是自己青少年时代通过文字得到转化和蜕变的真实经验;一个是自己实践心理学这些年来的所悟所见—无数人通过心理学这个“工具”发生改变的事实。所以我确信文字+心理学可以有很大的力量。对此我很确定,所以我会这样一直写下去。

问:会不会很多人说你写的是一种“心灵鸡汤”?什么爱啊,接纳啊,理解啊,有些肤浅。

答:这样认为的朋友,就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心理学,没有真正的进入我的文字中。我希望,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要带着“成见”(非贬义词,指我们头脑中对某个人某件事已经形成的固有的看法和见解)去看一个人或一件事,那样我们变不能真正的看见这个人,看清楚一件事。我们需要放下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成见”去真正的去感受和体验。就像先要把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才能接受新的水的进入。说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就是体现在咨询中,因为自己过去有太多太多的个案咨询治疗经验,然后就会在咨询中有些“程序化”和“模式化”,这样就无法真正的倾听和感受到此刻我的这个来访者内在的心声。所以现在在每一次新咨询前,我都会在心中默默的提醒自己:李楠,保持谦卑,放下过去你所知道的一切,放下过去一切你对人的理解和认识,让自己像个孩子一样,保持好奇的去感受他(她),倾听他(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对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发光的旅程
后一篇:自问自答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