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孩子适当挫折的几点建议

标签:
亲子挫折心理育儿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合肥少女拒爱遭毁容案件引人关注。
少男陶汝坤在求爱失败后的过激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能会有很多原因造成陶这样的偏激暴力的人格。
然而得知这个事件后,首先让我想到的是:
陶在小的时候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挫折。
在孩子成长经历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从心理学看是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但是需要注意几点:
1-挫折体验不能过于巨大;
过大过多的挫折体验,会摧毁孩子刚建立起来的还不稳固的自信心和自我胜任感。
进而容易让孩子的性格过于胆怯和懦弱。
2-给予孩子挫折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正确的接受生命中发生的挫败;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遭受挫折后和孩子的沟通就特别重要。
孩子在经历挫败后的情绪反应过程大致是这样三个阶段:
1-暴怒抗拒阶段;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话孩子是听不进去的。沉浸在自我挫折和“自恋”受损的痛苦之中。
这个阶段父母需要耐心的陪伴着孩子,且记不要以暴制暴,用暴力的语言和行为来打击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粗暴的说:
“别闹,再闹我就揍你!”,“你是不是不要脸啊!”之类的话。
陪伴孩子度过这个暴怒的情绪负面阶段,让孩子将愤怒的情绪发出来。
心理学看,挫折本身不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创伤,但是父母压制孩子情绪的暴力方式,有可能将不大的挫折变成为孩子内心的创伤。
2-哀伤和自我否定阶段;
暴怒之后,进入哀伤阶段。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但是却陷入哀伤之中。
这个时候的父母可以静静的陪伴着孩子在哀伤的情绪中。不可不耐烦的哄孩子诸如:
“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好吃的。”“你再这样哭,妈妈不喜欢你啦!”而是要耐心的陪伴着孩子,让孩子在经历挫折后,充分的体验哀伤是个重要的过程。
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哀伤之中,给予孩子正面的心理共情和支撑。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静静的陪着孩子,抱着孩子的肩膀,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挫折本身并不是那样不能接受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经历挫败之后父母仍然是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这些都会帮助孩子在头脑中渐渐的形成挫折并不是那么可怕,不会把自己摧毁的正面体验。在孩子平静下来后,父母也可以和孩子静静的聊聊这次挫折,并和孩子分享一下父母对挫折正面的的看法和建议。
3-整合挫折体验阶段;
经过这两个阶段后,孩子在内心会整合挫折的体验。进而能够让孩子能够更好的衡量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慢慢的形成自信但不过于“自恋”的自我觉知。并在自我觉知和客观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能够在面对外界挫折时学会调整自己,不会在内心坚固的希望世界和外人按照自己的想象运行。并能够承受生活中一定的挫折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