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陶汝坤想到的

标签:
亲子心理健康人格育儿 |
分类: 《开启·心世界》 |
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的体验:就是让孩子能够在小的时候,就学会正确面对生命中发生的自己不愿意、不想接受的事情。
-心理师李楠
最近的合肥少女拒爱遭毁容案件引人关注。
少女周岩被同学陶汝坤追求过,2011年9月17日陶汝坤因求爱不成,带打火机油来到周家,趁周岩不备拿出准备好的油浇到受害人头上并点燃烧•••悲剧让人心痛。
陶汝坤其实并不是一个恶魔,一个同学的父亲这样说:“他本质并不坏。我儿子在寿春中学读书时,一次腿摔骨折了,还是陶汝坤把他背着送到医院。每次来我家玩,他也很有礼貌。”
受害人周岩也曾坦言:就因为陶汝坤有些优点,自己才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以朋友身份和他接触:“他会照顾我的感受,比如他喜欢抽烟,但我反感抽烟,他在我面前,身上连一根烟都找不到。”
周岩说陶汝坤性格非常暴躁,只要与他发生点口角,就会引来一顿拳打脚踢。
"跟他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被他打,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
"。"每次他打完人都恐吓我,不准对任何人说。 "陶的朋友也说他有暴力的倾向,愿意看暴力的视频等。
``````
以心理学来看少年陶汝坤,觉得他的性格是偏激的,对待痛苦和挫折,是不能忍受的。容易被激惹,进而做出冲动的过激的行为。如果给陶汝坤做一个心理学的评估,可以将他归为人格障碍类的心理疾病。
从陶所做的事来看,他是可恨的,但是从心理学来看,他也是一个悲剧。
为了相同的悲剧不再发生,在此给为人父母的朋友一些心理学的建议:
一个人内心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态度,都会在这阶段基本形成。
拿陶汝坤为例,他的父母工作很忙,从小他是被爷爷奶奶养大的。因为父母很少有时间照顾陶汝坤,只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给他很多零用钱之类。
在亲子关系中,最忌讳的就是父母用钱和物质的满足来替代爱和心理上对孩子的支持和共情。
是简单粗暴的处理?还是耐心的陪伴着孩子并和孩子的情绪共情,呼应孩子的感受,耐心的听孩子的诉说,让他感觉到父母是爱他的和温暖的?
两者会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孩子的性格。
最重要的是后一种父母能够在无声的亲子关系中让孩子慢慢的学会有能力照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正确的处理自己的负面的情绪。
然而一个人的“自恋”和“自信”不能没有限度的满足。
过于“自恋”的人,内心希望这个世界都是按照自己内心所想的那样运行,进而将难以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并无法承受现实的痛苦。
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的体验,就是让孩子能够在小的时候,就学会面对生命中发生的自己不愿意,不想接受的事情。并在这过程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这种对于生命“挫折”的学习对一个人来说至为重要。
如果陶汝坤的父母在小时候能够给予孩子这方面的引导和学习,那么如今的惨剧可能不会发生。
然而这对陶的父母要求可能过高了,因为从心理学来看,他们连最基本的对陶的心理上的爱和关心都没有做到啊。
愿天下父母以陶汝坤为镜,培养出人格健康的孩子来。
曾经的陶汝坤与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