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对人心理健康的价值

标签:
孝心理健康 |
分类: 《国学·疗愈心灵》 |
孔子认为真正的孝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尊敬尊重父母。-心理师·李楠
年轻的时候,觉得传统中国文化的“孝”只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推崇的道德规范而已,而经过多年心理学临床工作,渐渐深深的感受到:
“孝”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价值与意义。
孝的核心其实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而心理学恰恰认为,人与父母关系的质量与模式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孝”不仅仅只是对父母好,赡养父母。正如孔子所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在说:
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这能说是“孝”吗?若不从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真正的孝是:
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尊敬尊重父母。
而心理学恰恰认为一个人幸福的根基正是内心对父母真正的接纳。
所以从心理学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也可以解读为:
一个人内心对父母真正的接纳。
心理师对来访者的工作的重要核心之一就是通过咨询来让来访者内心能够真正的接纳父母,进而在内心建立和父母健康的模式,进而让自己能够在生活中建立起健康的模式。
那么一个孔子所说的内心不尊重尊敬父母的人,和心理学所说的内心对父母不能接纳的人的心理会有怎样的问题呢?从心理学临床实践总结看这样的人容易:
1-
2-
3- 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极低;也会有快乐的时候,但是情绪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低落和灰色之中的。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假设将人的情绪点设为1-100之间,内心不能接纳父母的人的情绪点,经常处在30-40低落的状态中。
4- 更容易得大病或出危险的事故;很多人不尊敬接纳父母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者是小的时候父母偏心,或者是父母离婚或者是···都有看起来合理的理由。于是他们借着这看起来合理的理由在内心轻视甚至贬低怨恨自己的父母。但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不允许一个人轻视怨恨父母的,于是会潜意识中用有大病或出事故这样的事来惩罚自己。
而一个内心真正有“孝”的人,一个内心真正尊敬尊重父母的人,一个内心深处接纳父母的人则会:
无论在自己的家庭还是工作上都更容易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内心更有力量和爱;
性格更健康圆融;
内心的喜悦和快乐是生活的常态;
身心更整合统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