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死而生·金陵十三钗

(2012-01-04 09:21:17)
标签:

十三钗·心灵·

情感

分类: 《电影·疗愈心灵》

向死而生·金陵十三钗向死而生·金陵十三钗

红色,既代表死亡,同时心理学认为红色也代表了生与生命力。也隐喻了生死本来既是一体的两面 

-心理师·李楠

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年冬天中国首都南京被日军攻陷之后的时空之下的

——生与死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不停有人出现,不停有人死去。

李教官和他的八个兄弟为了救十四个女学生而在马上就可以逃出南京城而生的情况下,选择留下。女学生们得救了,士兵们战死了。

李教官本来可以换了便装趁着夜晚逃离南京的。但是他选择呆在教堂的外面的废墟中,他要保护那些女学生,也是要为了他那八个弟兄不白死,而选择为保护女学生而战死。

豆蔻为了要给象她弟弟的,频死的浦生弹琴,而死在去妓院取琴弦回来的路上。

玉墨十二人,为了救十二名女学生,而选择了赴死。

教堂的男孩,为了他的神父养父的嘱托保护好这些女学生,而选择假扮女性,成为十三钗中的第十三个,等待他的也是一死。

曹可凡扮演的汉奸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女儿,而选择留在南京城,最后而死

······

这么多人的死,足够让人抑郁。

甚至有心理专家撰文说,看这部电影最好是带着心理医生一起去。

然而从心理学上来看,很多的抑郁感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来聊聊死亡,这个人类文化中有些避讳的话题。

对于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学家曾经给出这样的解释:

人所有的焦虑和恐惧的根源是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人,和其它许多生物不同之处在于:

人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最终是要死了的。

于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也就是个体生命与死亡对抗的历史。

几千年来,人类主要运用三种方式来试图修通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

第一种,繁衍后代。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繁衍后代。一代一代的将生命传递下去。那样即使你死了,你的子孙依然延续着你的生命,替代你继续的活下去。所以很多人在结婚生子之后,往往内心会产生一种踏实感,而整个人也沉静下来。从心理学来看,繁衍后代,将生命传递下去,会大大的减轻人内心深处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第二种,及时行乐。

选择这样方式的人会认为:因为早晚都会死,所以人活着就要及时行乐。人生对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场没有对错,但是有输赢的游戏。于是为了能赢,怎么样都可以。这类人也可以算是精神上的虚无主义和身体上的唯物主义吧。

第三种,为短暂的生命寻找一个永恒的意义。

用一种心理学的防御机制来形容此方式就是:

升华。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将一生献给xx事业的XX”。“用生命诠释了xx的XX”。那个意义可能是某项艺术、某种人生信念、某种宗教···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人心中,它值得将自己的生命为其燃烧而尽。

当然,那个“意义”也不一定非要那么伟大那么高尚。

我的爷爷,他做苦力扛货来养活他的四个孩子,并让他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六十多岁就去世了。不过我想当爷爷闭上眼睛的时候,内心是安详而满足的。他的一生为了他认为最重要的意义燃烧而尽。

···

李教官们,玉墨们的死,亦然。

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和死亡。

你会发现

死亡是我们生命的终点,也或者是我们通往另一个开始的通道。

在李教官,玉墨面对死亡时的眼神中,你看不到一丝恐惧和焦虑,而只有淡然和坚定。

于是你会看到,他们死了,但是也同时通过死而超越了死亡。

死亡对他们来说,不再只是一种生命的结束,而更是生命蜕变的契机。

就像影片一张海报所隐喻的那种生命意境:

经历生死洗礼之后幻化蜕变出来的红色之蝶。

···

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

然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把握这短暂的生命,来抵达我们心中的永恒。

 

 

 

 

向死而生·金陵十三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情是什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