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话苏轼

标签:
诗词心灵文化 |
分类: 《国学·疗愈心灵》 |
提起苏轼,心中时而为其意境超绝的诗词而欣然。
时而又为他一生辗转流离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而感叹。
苏轼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和他“二十七,始发奋”的父亲苏洵不同,苏轼年少得志,21岁即高中进士,同年苏轼母亲去世,苏轼回家守孝三年,随后举家迁往京都开始他一生的官宦生涯。
1065年,28岁的苏轼遇到人生中第一次沉重的打击,妻子王弗病逝。
王弗16岁嫁给苏轼,与苏轼相伴十一年,王弗性温厚而善解人意,俩人感情十分深厚。王弗病逝后,苏轼在妻子的葬处亲子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十年之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在梦中,苏轼回到了家乡。又看到在屋内正在梳妆的妻子。俩人四目相对,无言以对,只有泪千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79年42岁的苏轼遇到生平最大的祸事。被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之罪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面临被砍头的境地,好在宋太祖赵匡胤当初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官职非常低微。于是苏轼和家人在城东开垦一块坡地,种田帮补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在此时而起的。
也是这时,苏东坡经常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而写下了千古名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于古战场中追忆起三国时候的周瑜周公瑾。
遥想周公瑾当年,小乔初嫁,又是一国的都督,真是雄姿英发之风云人物。然而,谈笑间,一切的繁华与盛名都已灰飞烟灭,都被那滚滚东逝的江水带走。真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苏东坡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词中往往充满禅思的意境,让人读过之后心有所思,如他游览庐山与杭州而写下的题西林壁和观潮两诗。皆禅味甚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观潮
后者则更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通过诗句表达出来,诗的首句和末句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然而意味却大不一样,值得人细细品味。
读苏轼的诗词,虽然其历经人生种种大起大落,然而其诗词中却不见凄苦哀叹的悲凉,而满是达观与开阔的心胸。如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早春的时节,苏轼和同伴在路上突然遇到下雨。没有雨具,同伴们都被冷雨淋的狼狈而怨声载道。而苏轼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心境却是如此从容:不需听雨水敲打林叶的凄冷声,不妨吟诵着诗句慢慢在这雨中前行。手中有竹杖,脚下有草鞋,无须惧怕,而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则由眼前的冷雨推及到整个的人生。表达了苏轼面对人生的达观态度。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而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这首《怀渑池寄于瞻兄》的前半首中,用一只飞鸿踏雪的情景来隐喻人生。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鸿雁飞走了,哪里还计较脚印留在何处呢?
1092年,55岁的苏轼出任兵部尚书,后任礼部尚书。达到他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57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被贬到广东惠州。五年后63岁的苏轼又被流放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1100年,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返回北方故国。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六十岁岁的苏轼病逝。
苏轼逝世二十六年后,金兵攻破东京汴梁,北宋亡。
附: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113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