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及其传达的意义
——开明国语课本与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
摘要:
《开明国语课本》是1932年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绘画的一套教材,目前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应,一些学生和家长对此大加赞同。与对《开明国语课本》的褒扬形成对比的,是对现行语文教材的批判。笔者试图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形象及其传达的意义的比较,来分析两者的相同和不同,进而在两者的对照中彰显孰优孰劣。以期通过这种方式,来对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字:开明国语课本
人教版教材 动物
意义
当下,民国教材走热,再版后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又一轮批判。然而,大多数的评论只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对文本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且感性的言论大于理性的思考。笔者选取教材中的动物形象及其传达的意义这样一个角度,以期对民国教材与现行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在两者的相互映照中,探讨现行语文教材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一点参照。
在民国教材中,选取的是《开明国语课本》,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两套教材是他们所处时代中最优秀的,只能说它们最具有代表性。2005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再版了小学初级学生用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两册,与民国小学初级学生相对应的是现在的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因此,具体说来,笔者进行的是《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一二三四年级的语文教材的比较。
选择动物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两套教材中都有大量的描写动物的文章,且在纵向上都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从横向上来看,他们又有着相似性。从《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抽出有关动物的文章,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共同的规律和趋势,从大的方面可以归纳为个体动物、动物与其他动植物以及人与动物这三个角度。当然,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的编排顺利是交叉的,但总体上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一个总体的相似性下比较差异性,更能有利于对两者深入的分析。
一 个体动物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大家画牛。先画牛头,再画牛身体,再画牛角。”[①]这是开明国语课本中最早出现动物的文章,这些文字简单干净,就是一个儿童在描述一件看到的事情,没有任何承载的意义。“小猫姓什么,你知道吗?”“小猫姓小。”“怎么知道它姓小?”“大家都叫小白小白,他不是姓小吗?”“不对,不对,小白两个字是他的名字。”“那么他姓什么?”“我也不知道。”[②]看到这里,不禁失笑,为的是那份儿童的天真与乐趣。笔者仿佛看到两个小儿在那里对话,困惑的眼神,纯真的表情,歪着脑袋在想着什么。这些文章,都是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气、儿童的心理来写的,就像是他们自己所说的一样。“母鸡生了蛋,小鸡都不识,大家看着蛋叫,好像说:‘这个是什么东西,这个是什么东西?’”“小小房子,没有窗子,黄毛小东西,睡在房子里,开门出来,叫你哥哥姐姐。”[③]这个很有意思,将小鸡们的好奇以及刚出世小鸡的可爱都写了出来,而这又跟儿童的心理很相似。他们面对刚刚出世的弟弟妹妹,也会觉得奇怪,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也不明白他怎么能那么小,无数的疑问困惑着他。
而在人教版课本中,则属于大人写给孩子的故事了。《小松鼠找花生》用拟人化的口吻告诉小学生一个常识:花生是结在地下的,而不是长在外边的。《小熊住山洞里》表达了小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不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小鸟,小熊舍不得砍。”[④]与此同时,还通过森林里其他小动物对他们表示赞赏。不难看出,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告诉小朋友要爱护自然,并营造了森林中其乐融融的场面。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充分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用同样一种语调来叙述四季的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代表四季变化的经典的事物。无疑,这对加强儿童的记忆,减轻他们学习的负担是有好处的。
把两者进行对比,自然很容易看出他们的区别。首先是叙述的语气和视角,在开明国语课本中,我们看到是儿童自己的语言语气,透露出来的也是儿童心理。而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是在听一个大人给儿童讲故事,这些故事语言很美,也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不是小朋友能达到的。其次是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承载的功能。在开明国语课本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情趣,动物就是动物,很难说它表达了什么,我们要从中得到什么。而在人教版的文字里,动物不是体现了它们本质的属性,它们是拟化了的人。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学生具备哪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总体说来,在这一点上,开明国语课本注重动物本身的形象塑造,而人教版更注重文字后意义的传达。让文字承担一定的意义无可厚非,但如果能以一种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二 动物与其他动植物
(一)动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
在动物和其他动植物的交往上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开明国语课本中,冬天来了,麻雀找不到自己以前的朋友了,问老树、问北风、问蜜蜂、问青蛙。在这里,通过麻雀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瘦削的老树、哗哗的北风、藏在巢里的蜜蜂、冬眠的青蛙,冬天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叙述方式跟人教版中的《小壁虎借尾巴》很相似,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以此来说明各种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用途。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各种动物回答的口吻,“我不想吃东西,我只想睡,我只想睡。”[⑤]看着青蛙的回答,我们像是看到了一个说话都不愿睁开眼睛的小迷糊形象,慵懒而又略带任性的语气,将一个似乎困得不得了的小青蛙塑造了出来,而这也正表现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再分别看小鱼、老牛、燕子的回答“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泼水呢。”“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⑥]同样的语调,没有个性的回答,它们的作用就是展示尾巴的用途,自身的形象是模糊甚至是不存在的。
(二) 不同的动物关系及体现的思想
开明国语课本中,在《这里是我们的窝》《看你怎样》中,蟋蟀霸道无礼地踏进蚂蚁的家,还一脸的叫嚣
“小东西!你们的窝,我就不能进来吗?你们要知道,我欢喜道哪里,就到哪里,谁也不能管我”。[⑦]小小的蚂蚁,面对庞然大物,先是客气地说“请你出去”,后来面对蟋蟀的蛮不讲理,齐心协力地咬住蟋蟀的全身,并解气地说“野蛮的东西,看你怎样”。再看《蜘蛛把网张》《我是蜻蜓》,蜘蛛大方地邀请蜻蜓到自己的网里坐坐,想以这种方式来猎取美食。在得逞后洋洋自得“新鲜东西,送上门来,吃一个饱,好不开怀”![⑧]可是他忽略了蜻蜓的本领,蜻蜓轻易地就逃脱了,“我是蜻蜓,不是蝴蝶,你白费心,不如歇歇。”[⑨]蜘蛛不仅失去了到嘴的食物,还被撕破了网,最后只能独自在那惆怅不已。在动物的世界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动物之间生物上的关联,也看到了恃强凌弱和奋起反抗,作者并没有因为读者是儿童,而忽视了这种事实。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将两者的斗争写的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在向儿童展示现实的同时,又照顾到他们弱小的心灵。《龟和狐》中,乌龟被狐狸抓到,它很害怕,但是为了逃生,他很快就镇静下来,并最终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狐狸手里逃了出来。社会上未知的因素太多,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时刻处于安全之中。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危险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只要有一线机会,我们就有逃生的希望。《听狮子叫》《胆量和力量》,讲述一群小动物为了对抗狮子,通过听狮子叫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胆量。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败狮子。
对比人教版中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小白兔与小灰兔》中,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为了感谢他们,老山羊要送他们些东西。小灰兔收下了一车的白菜,而小白兔则要了一些菜籽。最后,小灰兔向老山羊家要白菜,而小白兔则向老山羊加送白菜。我们可以从小白兔的回答中得到启示“是我自己种的菜,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⑩]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附加以“授之以渔不如授之鱼”的故事来分析其中的道理,告诉我们要有勤劳和具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两只小狮子》则有着明显折射现实的影子,狮子妈妈生了连个小狮子,一只非常刻苦地练习本领,另一只却由于懒惰不想练习,他想的是依靠自己的父母。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说教意味,它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不可否认,这很贴近现实。《鸡妈妈的新房子》告诉通过鸡妈妈之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原来,不是谁的意见都可以听”。[11]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骆驼和羊》延续了这一模式,老牛说:“你们俩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12]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后通过一个动物来点明道理。
由此可见,两套教材都在传达一定的思想,但是传达的方式不同,开明国语课本中是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觉体现的,而人教版语文教材则是总要出来一个总结性的人物。而在传达的意义也有很大的不同。开明国语课本中讲述了自然界动物之间本质的关系,并凸显出斗争的性质,对动物之间的生物链,不回避,不美化,用事实表现出来。而且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来叙述这样事情的。青蛙看到落在水里的螟蛾,自然见死不救,相反,它还要为人类除害,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正义感以及与强大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反抗、冷静、信心、勇气和团结是我们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的能力品质。人教版在动物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几乎不注重他们本身的关联,而只是依他们为依托来表达一定的道理。如果把里面的动物全部换成人,没有关系,除了减少一点趣味,对整篇文章并无太大的影响。而且它所宣扬的多是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对权威的质疑
开明国语课本中,《玻璃瓶》《这里是池塘》《海》有着独特的意义。在玻璃瓶中,小金鱼感到空间的狭小并期待着到海里去,可是大金鱼却丧失理想并眼光狭窄,想当然的以为海也不过十倍的玻璃瓶大。还好,小金鱼没有相信它。小金鱼被放到池塘后,碰到小鲤鱼。小鲤鱼像小金鱼一样渴望到海离去,可是大鲤鱼却告诉它海不过十倍的池塘大,小鲤鱼同样对它质疑。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到小动物纯洁的愿望、无畏的精神,而与之对照的大动物却在长期的生活中磨掉了锐气,最后只能生活在自己猜想的世界中而不去思考。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要具有怀疑精神,不要迷恋家长与权威,用事实来说话。这种精神会在儿童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并将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发挥作用。而与之对应,人教版中关于动物的文章中,并不具备这样的素材,这不能不说是开明国语课本的亮点,也是现行教材值得借鉴的地方。中国孩子的顺从听话大概就是在这样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
三 人与动物
(一)
爱动物
开明国语课本中,《三只小羊》《好朋友》《早放羊》讲述了真民和小羊的故事。真民喜欢上了外婆家的小羊并把它们带回家来养,他们之间的关系真实而又温暖,这类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寻找小猫》《送给我的爸爸》也是讲述了生活中极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夏荷生的猫丢了,他急得直哭,相信每个养过小动物的小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可是,哭并不能解决问题,得想办法把它找到啊,于是他们就登了广告。这就把课文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夏荷生给他爸爸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这件事,这种贴切的行为让学生不自觉间就学会了写信。《小鸟的回家》讲了小孩用弹弓打掉了一只小鸟,妈妈不是板着脸孔教训他,而是哀怜地对小鸟说:“你也有爸爸妈妈。他们在家里一定等的很心焦。倘若知道你受了伤,又被关注了,他们将要心碎魂销。要发电报不知道你的地址,要来寻你又不知道路径哪一条,他们没有法想,只得哭哭啼啼过今宵!”[13]以这种自然、温情的方式就达到了教育孩子爱护自然的目的。而且,妈妈的话还挺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小孩子会把这当做好玩的东西记下来。
人教版《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灰雀》《燕子专列》《小狮子爱尔莎》等都讲了人与动物的关系。这里不仅有个人对动物的关心和爱护,还有集体对动物的爱,为了一群陷入困境的燕子,政府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依靠人的力量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如果全社会都在鼓励乃至做某件事,那么爱护动物将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小狮子爱尔莎》,它向我们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厚重却又不溺爱。“应该送它到大自然去,替它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让它自己去生活”,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他不仅是要关心帮助他,更是为了他更好的成长,爱不应该是盲目的。
同样都是表现对动物的爱这样一个主题,两者却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在表达人对动物的感情上,开明国语课本显然更为自然、更为贴近生活。但在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人教版要做的好的多。
(二) 蕴含的科学的精神
另外,人教版有一点不同于开明国语课本,在动物的描写上,它包含着一定的科学精神。《蜜蜂》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文章,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来对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给予验证。这对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的习惯和用事实说话的精神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如此,人教版教材还注重科学的探索,恐龙的灭绝是一个未解之谜,尽管目前有着各种不同的猜测,但尚无定论。文章不仅展现了目前研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种下了探索的种子,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他们走向科学的道路。《飞向蓝天的恐龙》向学生描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恐龙不断进化的过程和原因,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对动物本身的思考,还能让他们思考人类自身的来源,探索的精神一旦形成,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不可想象的作用。动物本身就包含着无穷的奥秘,人们观察了解动物,一方面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通过向他们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蝙蝠和雷达》就是一个典型的向动物学习的例子。造物主真是神奇,她造就了很多具有特殊能力的动物以帮助它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些能力是人类不具备的。而人类通过研究这些动物,就可以通过向他们学习,创造出为我们所用的东西。
开明国语课本几乎没有这样的文章,这大概跟时代有关系,1932年的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少。当然也可能跟编者的理念有关,叶圣陶先生因为自身认识的局限,尚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三) 借用动物讲解说明文及其写作
两种教材还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借对动物的描写来讲解说明文及促进它的写作。开明国语课本中,这方面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只有《一群鸽子》里对鸽子飞行的方式及飞行的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人教版这方面的例子则相对较多,“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14]这是对燕子经典的描写,乌黑发亮、俊俏轻快、活泼机灵这些修饰的词语帮助我们在头脑中勾画了一只轻巧的动物形象。《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以科学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片天地。拟人化的手法将一个动物的住宅写的别有风趣,与此同时,还保留了科学应有的严谨和准确。《白鹅》《白天鹅》两篇对比着来看,更能在相互的映衬中体现各自的写作特点,两篇文章虽然都在表现鹅的傲气十足的架势,但整个叙述的角度还是不同的。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参考方法,还能让他们明白:在写作上没有绝对优秀的作品,大师的写法可以参考但并不是标准,写出自己的东西就好。
四 总结
在对以上因素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整体上对两套教材进行一下比较。开明国语课本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叙述的,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所描写的事件及行为也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侧重对儿童能力品质的培养。人教版是大人编给孩子看的书,语言成熟、美丽,跟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更侧重于对儿童思想品质的培养。而且,人教版教材相对难度较大,对孩子的要求较高。笔者认为,在儿童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都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之内,那么也就没有必要进行语文的学习了,所以,在这方面,笔者是赞同人教版教材的。但人教版教材说教意味太重且提倡的品质与现实生活脱节,所以应该有所改进,兴趣是最后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再好的课本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靳新来:“人”与“兽”的纠葛: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
[2] (英)奥威尔: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余世存、赵华、何忠州译解,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年12月.
[3] 唐克龙:中国现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4]
曾艳兵、孙超:《卡夫卡短篇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探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4期
[5]
李荣梅:《中国当代小说动物形象塑造视角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6]
范远波:《论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教育学报,2007年12月,第3卷,第6期
[6]
黄河远:《重理趣还是重情趣》,湖南教育,2000年第24期
[①]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②]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③]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④]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一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⑤]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⑥]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一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⑦]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⑧]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⑨]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上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⑩]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一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11]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二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2]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二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3]
叶圣陶编;丰子恺绘.《开明国语课本》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14]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语文》三年级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