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诗文之27 唐伯虎 除夕口占.柴米油盐酱醋茶
27.唐伯虎
除夕口占.柴米油盐酱醋茶
【原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实际上就是一件事:填饱肚子。
为了填饱肚子这一人类永恒的目标,人们辛苦奔波着。元代杂剧《刘行首》中说:“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明朝文学家唐伯虎在《除夕口占》中写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好惨啊,大过年的,吃没的吃,喝没的喝,看着人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自己只好饿着肚子跑到寺里看梅花,物质生活不行,咱用精神生活来弥补嘛。
作为必要的生活物资之一,食用盐自古至今在世界各国基本都是政府垄断的物资,在历史上盐税曾是税收的重要来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盐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有人会觉得奇怪:盐来自海水,海水有的是,盐可以从中提取,要多少就有多少,现在一斤上好食用盐也就一块钱吧,至于那么重要吗?
盐是百味之基,虽然我国的饮食习惯基本是“北咸南淡”这样一个布局,但这只是一个盐的用量问题,人一点也不摄入盐份是不行的。在古代,人们的饮食相对比较单调,调味也基本靠盐,不像现在,味精鸡精蘑菇精、花椒大料十三香,五花八门,到处都有,所以古代的盐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冶盐技术等因素限制,再加上统治阶级的高盐税,盐卖到老百姓手里时价格就会很高,成了老百姓奢侈的必需品,不买不行,多贵也得买,实在没钱买不起盐,就清汤寡水煮面条,凑合着吃吧。苏东坡在《山村诗》中就写到了这种状况:“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孔老夫子听了韶乐之后非常兴奋,说韶乐真是太好听了,比什么乡村、摇滚、圆舞曲好听一万倍,听得我味觉和听觉混乱,三个月尝不出肉的味道,还以为是在吃地瓜呢;山里的老百姓也是好久吃东西没有味道了,但不是听音乐听的,而是因为买不起盐而没盐吃,嘴里都淡出鸟来了,很快就会出现白毛女了。
老百姓吃盐困难,那么广大盐业工作者不会缺盐了吧?未必。前面提过,旧时有童谣说“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当奶妈的卖儿郎,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实际上,盐业生产者倒不一定因为没有盐而喝淡汤,可能只有盐吃而买不起其他生活物资,而卖盐的盐贩如果没有被官府捉到或干脆买通官府,其利润是相当丰厚的。
清代的吴嘉纪写了一首《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这首诗平淡而真实地反映出盐民的异常艰苦的劳动场景。
苦点累点无所谓,只要能赚钱养家活口就认了,谁让咱是普通劳动人民呢,但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也很难实现。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曾担任过盐场的监督官,他饱含着对盐民的同情写下了一首《煮海歌》,由于盐民实在是苦大愁深冤如海,所以这首诗也写得比较长: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卤农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货充糇粮;称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期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盐民艰辛地煮盐,而官府把盐的收购价格订得很低,还远远不够成本呢,同时官租私租层层剥削,到头来不光什么都没剩下,而且还要赔本,越来越穷了。
有人又问了:盐民辛苦劳累结果没钱赚,而盐价格又虚高得厉害,那么中间的差价都被哪些王八蛋赚去了呢?答案请看下面这首诗:“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舶。大农课盐折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末进士杨维桢。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曾请杨维桢到京城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城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这首诗主要写人无论是当官还是发财,都不如贩盐。官府课盐税一分钱都不能少,一般老百姓谁敢和官府砍价啊?盐商虽然出身不好,但人家有钱啊,其财富简直可以与豪门望族相比。埒,本来指矮墙,这里是“等同”之意。诗中可以看出,政府和盐商所获暴利,全部来源于老百姓的腰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