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宾县糖坊一中   冯国举

(2011-05-21 10:36:53)
标签:

说课稿

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宾县糖坊一中   冯国举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来自糖坊一中的数学老师冯国举,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希望各位专家多多给予指导,以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七章第二节《三角形的内角和》。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验证和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这个知识点在小学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当时,只学这个结论而未加以论证。如何给这个旧的知识赋予新意,在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本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只要能进行简单的说理,基于此,在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分小组带三角纸板、剪刀和透明胶(双面胶)并就本课知识进行预习。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主体内容分两大块进行即:一是猜想、探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二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结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但对这个结论并没有给出严格证明,在这里要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说理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同时,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辅助线,所以要注意指导学生准确、规范地运用辅助线解决问题。

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是为后面学习多边形及其角的性质和平面图形的镶嵌打基础,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在猜想、探究、实验、证明的过程中掌握并运用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以后用符号语言证明几何命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命题。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

3)了解辅助线的作用,能准确、规范地利用辅助线进行证明。

2、数学思考

使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操作、实验、猜想、证明出结论这一过程。

3、解决问题

会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情感态度

通过学生经历结论的得出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结论的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实际应用。

难点:1、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2、认识辅助线,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作用。

      3、独立完成证明过程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一结论,只是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现在已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也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说理做好了准备。

六、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教学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入创设情境,将新旧知识相结合,发现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在具体探究中让学生经历分析猜想——动手实践——归纳证明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利用有限时间,注重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我确定了如下教学流程,整个流程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如图,在△ABC中,∠A+B+C等于多少度?

     2:这个结论你是如何得出的?

     3、利用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准确吗?

设计说明:

利用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思考,虽然剪拼、测量的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但最后教师要强调出,在剪拼和测量

的时候都会产生误差,所以这两种方法是不准确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更为严谨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如何用剪拼方法验证△ABC的内角和等于1800

 

 

 

 

 

 

 

问题2;在①中,直线a有什么特点,它存在吗?

设计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辅助线,并对辅助线加以解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方法。

问题3:试用图①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学生讨论后,到板前展示证明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使学生准确、规范的书写。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板前展示,教师点评来达到证明过程书写的准确与规范。

问题4;试用图②独立证明出结论。

设计说明:在图①的基础上,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图②的证明,这是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再次认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5:小组合作寻找是否有不同的做辅助线的方式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作辅助线

 

 

 

 

 

 

学生试用③、④、⑤加以说明。(学生若能以小组合作发现③、④、⑤教师不用给出否则教师应引导学生)。

设计说明:在前面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使学生再次经历实践、探究、证明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学生信心,在学生探究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的发生过程。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问题1: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0方向,C岛在B岛北偏西40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BC是多少度?

 

问题2:对于下面的问题,你还能想出其他的解法吗?

设计说明: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应用意识,此题的解法很多,以一种为主进行讲解,再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解题方法,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对学生的每一种正确解题方法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先理清思路,再动笔写过程。

(四)巩固训练,熟练技能(我们来攻关)

问题1:说出下列图中的x的值。

 

问题2:下列四个角中,哪三个角能成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1700600300800                 21100200500400

3520320580900                 43601080360720

设计说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应用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快乐和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五)综合运用,提升能力

问题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则(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80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等于多少度?(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80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等于多少度?

设计说明:该问题由简单入手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不确定的情况,用来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审题。

问题2:如图,已知∠1=150,∠2=300 ,∠A=500。求∠BDC的度数。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这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加以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六)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1.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着哪些困惑?有哪些你值得注意的问题?

设计说明:回顾本节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数学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